【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文根據主旨表達需要所采用的寫作結構。 2、學習本文準確、嚴密的語言特點。 二、過程和方法:分析作者從廣度和時間一橫一縱兩個方面來看待中華民族文化各個特點的思維模式;熟悉本文為闡明中華民族文化的三個顯著特點所列舉的事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科:語文年級:初三下冊備課人:匡振華 《文學文化常識、名著導讀》教學案 一、自主閱讀,明確衡陽考什么 1、考點要點: 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
教學目標: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點及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復雜的思想感情。 2、領略本文濃郁的文化氣息,品味作品的語言風格。 3、初步培養學生感悟文化的能力,分析隱藏在事物現象背后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理解胡同文化的內涵,理解作品的藝術風格。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胡同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八年級《孟子》下教案匯編 第18課時:卷十《萬章章句下》五至九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本篇內容涉及圣人風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八年級《孟子》下教案匯編 第17課時:卷十《萬章章句下》一至四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本篇內容涉及圣人風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八年級《孟子》下教案匯編 第16課時:卷九《萬章章句上》五--九節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1)能夠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對“天意”與“民意”的看法,理解文中表達的“民本思想”。 2、過程與方法:熟讀為主,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加強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八年級《孟子》下教案匯編 第15課時:卷九《萬章章句上》一至四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①能夠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②了解孟子對孝敬父母的看法,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 2.過程與方法:熟讀為主,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加強背誦。 3.情感、態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八年級《孟子》下教案匯編 第14課時:卷八《離婁章句下》三十一至三十三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①能夠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②通過對課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禮義榮辱觀。 2.過程與方法:熟讀為主,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加強背誦。 3.情感、態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八年級《孟子》下教案匯編 第13課時:卷八《離婁章句下》二十六至三十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①能夠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②了解孟子對仁愛和孝心的看法,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 2.過程與方法:熟讀為主,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加強背誦。 3.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八年級《孟子》下教案匯編 第12課時:卷八《離婁章句下》二十一至二十五節 教學目的 理解文章闡述了人與人之間寬容的重要,提倡在黨性原則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基礎上互相理解和支持。 教學重點、難點:對寬容和批評統一關系的理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八年級《孟子》下教案匯編 第11課時:卷八《離婁章句下》十六--二十節 一、教學目的 1、本篇涉及孟子諸多思想還有很多名句,在理解其思想的基礎上識記名句。 2、理解文本 重點:翻譯理解文本,主要是將孟子的思想從文本和事例中提煉出來。 難點:孟子的語言的內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八年級《孟子》下教案匯編 第10課時:卷八《離婁章句下》十一至十五節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理解詞義,疏通文意,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感受中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八年級《孟子》下教案匯編 第20課時:卷十一《告子章句上》七至十一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本篇內容涉及人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八年級《孟子》下教案匯編 第9課時:卷八《離婁章句下》六至十節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理解詞義,疏通文意,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對“君子”的要求以及“人人都有教育熏陶他人的義務”的看法。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對為政及君臣之道的看法,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 3.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感受中華傳統教育的豐富內涵。 教學重點:能夠正確、流利誦讀全文。 教學難點:理解孟子表達的為政和君臣之道的思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課時:第八個課...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朗讀全文。 2.了解孟子對“無后”為“大不孝”的看法,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對待“無后”的思想。 教學重點:能夠正確、流利誦讀全文。 教學難點:理解孟子表達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課時:第七個課時(二十五至二十八) 教學過...
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對個人榮譽的看法,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 3.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感受中華傳統教育的豐富內涵。 教學重點:能夠正確、流利誦讀全文。 教學難點:理解孟子的“毀譽不必在意”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課時:第6個課...
【教學目標】 1、能夠讓學生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對古代認識人的看法,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能夠讓學生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教學難點】 了解孟子對認識人的的看法。 【教學過程】 一...
一、教學目標: 1、能夠讓學生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2、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教學重點: 能夠讓學生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 四、教學方式: 熟讀背誦,合作學習 五、教學過...
【教學目標】 1、能夠讓學生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對仁義的看法,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能夠讓學生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教學難點】 了解孟子對仁義的看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教學目標 1、能夠讓學生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精神精神。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感受中華傳統教育的豐富內涵。 滲透思想 “率由舊章”的遵先王之法思想。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賊’。” 原文 孟子曰:“離婁①之明、公輸子(2)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
教學目標 1、能夠讓學生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2、了解孟子文體框架和整體精神。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感受中華傳統教育的豐富內涵。 教學重點 能夠讓學生正確流利朗讀全文,能背誦名言名句。 教學難點: 了解孟子文體框架和...
羅志輝 教學目標 1.積累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識記文中的名句。 ...
◆◆◆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 《云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三個唱歌情景,三個場合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作者對自然、對人生、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通過本課教學,除了引導學生領略云南濃郁的民歌...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目標 更多地了解影視文化特點,深刻體驗影視文化的內涵,正確認識影視文化。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討論,借助體驗,用比較的方法探究影視藝術與文學藝術各自的特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力以及一定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探究思維...
綜合性學寫作口語交際 蓮文化的魅力 濯港中學徐少華 【教學目標】 1、了解一些關于蓮的科學知識; 2、閱讀、背誦有關蓮的詩文,培養學生對有關蓮的文學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賞能力; 3、培養學生圍繞共同話題進行討論,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書面...
一、學習目標 理解并正確運用容易用錯的成語。學習根據一定的要求查找、搜集資料并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梳理;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增強規范意識,學會辨析和糾正錯誤,提高成語使用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二、課前準備 1、自讀梳理探究《成語--中華文化的微...
【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教學用書《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學會梳理文章思路。在對本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著力于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的要點,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課文。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寫的一篇序言,是一篇匠心獨...
“月亮文化”是筆者在執教初中語文蘇教版七年級(上)第三單元時所延伸的專題,專題研究活動不同于一般的語文教學,它要求學生將“看、聽、思、說、寫”結合起來,將課內外知識、各學科知識融會貫通,進行綜合性的學習,同時還倡導自主與合作的探究方式。因此,活動旨在突破以往研究課面面俱到的形式,結合文學作品,幫助學...
學習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語言與民族文化的關系,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教法學法點撥引導、自主討論 學習時數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導入:(課件展示西方龍的圖片)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動物嗎? (西方的“龍”是一種怪獸。早在4000年前,西方神話故事中就出現了被稱“Drag...
教學目的:1、明確影視與文學的關系 2、學習借鑒影視要素促進語文學習 教學重點:從情節、人物、環境三方面比較影視與文學的異同 教學難點:借鑒影視文化,促進語文學習,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方法:教授法 教學手段...
一、班會目標: 了解有關龍的簡單文化,弘揚龍的精神。 二、班會活動過程及記錄: 以歌曲《龍的傳人》貫穿班會始終。 (一)龍年大曬龍的成語 擊鼓傳花說成語(如:魚龍混雜、游云驚龍、龍馬精神、葉公好龍、降龍伏虎、望子成龍、生龍活虎、車水馬龍、二龍戲珠、畫龍點睛...
教學目標:1、貝聿銘大師在建筑設計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貝聿銘在建筑設計中所表現出來的革新創造精神和他的一片愛國心。 3、嘗試做一回小記者,同學之間合作學習。能成功地進行一次人物訪問,鍛煉自己搜集...
主備:譚錦婷課型:新授審核:初一語文組 班級:姓名: 一...
學習目標: 1.了解貝聿銘在建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學習課文精心組材、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3.感受貝聿銘的愛國之心,并從中獲得啟迪。 重點難點: 1.精心組材的構思藝術; 2.烘云托月的表現手法; 3.貝聿銘在建筑設計中表現出來的革新創造精神和他的一片愛國心。 教...
成語:中華文化的微縮景觀 教材理解 本課屬于新課標人教版教材必修二中“梳理探究”部分,是探究性學習課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通過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五個方面獲得發展,其中第一個方面就是“積累??整合”,第五個方面是“發現?創新”,“梳理探究”就是根據這兩個方面設計...
教學目標: 1.明確成語的來源,了解成語的結構特點。 2.感知成語與文化的關系,認識成語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3.梳理學習過的成語,做到能正確運用成語。 教學過程: 一、成語的來源 成語的來源:來源于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歷史故事、文人作品、外來文化。 二、成語的結構: ...
黃利 文化經典閱讀分析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教材《中國文化經典研讀》中出現過的重要概念和思想。 2.具備閱讀淺易文言詞句的能力。 3.掌握閱讀理解題的各種常用答題方法,尤其是...
王琳 成語是熟語的一種,襲用的固定詞組,在漢語中多數由四個字組成,組織多樣,來源不一,有些可從字面理解...
廣西梧州市二中禤小云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文章,屬于講讀課文。本單元由四篇風格形式都不相同的序言組成,是研究作家作品的重要資料。《胡同文化》是我國現代散文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寫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藝小品文。作者詮...
上饒縣石人中學八年級語文導學案 執筆:王麗審核:徐月敏審批:楊吉福學案...
編寫:錢序宜 【學習目標】 1.基本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 2.積累古代文化知識,提高學生對文言作品的閱讀理解能力。 3. 通過思考和練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探索的能力。 【預習導學】 一、整體感知 1。1.稱杜甫為杜工部, 稱左光斗為左忠毅公,稱陸游為陸放翁 ,分別是以 ...
研究性學習設計方案 研究課題名稱: 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 設計者姓名 所在學校 所教年級 高二 研究學科 語文 聯系電話 電子郵件 課題組參與成員 指導老師 一、課題背景、意義及介紹 1、 背景說明(怎么會想到本課題的):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各個...
參考資料 一、兒時的端午節(薛冰)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逐漸淡化與消亡,是近年來文化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幾乎每年的春節和中秋節,都會有人出來念叨一番。有人甚至將這歸因于“洋節”的流行,認為其實質是強勢文化侵入導致的本土文化衰退。我認為事情不會這么簡單。至少有兩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視的:一方面...
課文研討 整體把握 本文選擇兩個節日──端午節與元宵節,探源溯流,縱橫開闔,再現兩種節日風俗──鬧龍舟(賽船)和觀燈,是一篇觸摸中華民俗文化生命的美文。 作者沈從文,苗族人,生于湖南鳳凰。作者對中華民俗文化尤其是湘西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又能夠從一定的歷史高度和文化高度來重新審視自...
教學目標:一、了解漢語言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以讀促悟,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一、主題資料夾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當英語成為統治...
備課人:孔凡勇2011-3-1 班級:姓名:&nb...
1.閱讀下面《論語》選段,回答問題。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
教學目標:感受命題類型,體會解題思路 教學步驟: 一、例題感知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9分) 儒家宣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憲問》),道家主張“圣人處無為之事”(《老子?第二章》),兩章存在明顯差異。但這種差異并非截然對立,只是它們關注的問題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
杜宣 ①重陽這天,大家都在吃重陽糕。有的用手拿著吃;有的用力切開,用叉子叉著吃;有的則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進食方式,想起漢文化和筷子的關系問題。因此寫下這點文字。 ②人類社會,共有三種進食方式。其一是用手。這是自然的進食方式,例如嬰兒,不須母親教導,自然地會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