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國內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發,只是研究的焦點不同而已。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整理的2017有效教學研究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2017有效教學研究心得體會1】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要用新時代的教育理念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培養出一批批合格的社會小公民。十余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快樂,同時也領悟到要一名教師成功的真諦——走近書本。教師的快樂,來自讀書,教師的成長,源于讀書。
上學期學校下發了莘縣教育局小學教研室編著的《學習理論和有效教學研究》一書,通過學習,我明白了在教學中,要想使學生在自我發展的主陣地中有所得,有所獲,我們必須做到:
1、讓學生明確通過努力而達到目標,并且明白目標的達成對個人成長的意義;
2、設計具有挑戰性的教訓任務,促使學生在更復雜的水平上理解;
3、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經驗背景,幫助學生達到更復雜水平的理解;
4、適時與挑戰性的目標進行對照,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個清楚的、直接的反饋;
5、能夠使學生對每一個學習主題都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形成地于事物的概念框架;
6、能夠遷移并發現和提出更為復雜的問題,有進一步探究的愿望。
光陰荏苒,彈指一揮間,新課程改革走進我們的課堂已經2年。在這2年中,我一直積極投身于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不斷探究摸索,勇于嘗試,已逐步將“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和“民主、開放、創新”的教學追求付諸新的課堂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新課程理念的實踐者。伴隨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和眾位同事也逐步成為新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我不斷引領學生從知識的“接受者”變成知識的“發現者”,悉心教會學生建構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在這場偉大的變革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自己的角色和職責較之傳統教學發生了質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面對當前教育教學的嚴峻形式,我們應該把課堂作為自己專業發展的基礎和依托。在教學中要做到:語言清晰精練、重點突出、邏輯性強,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授課;課前應有明確的任務目標,讓學生在迫切要求下學習;要會引導學生主動參加教學活動,能積極思考,動手操作并討論交流;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并且,要會運用學生的回答來促成課時目標,讓學生使用自己的思想、經驗和思維模式詳細闡述和擴展所學內容;能在一堂課的起始部分提供先行組織者和心理策略,用多種要求創設活動結構;運用內容問題和過程問題傳達事實,并鼓勵學生探詢和解決問題;在課堂講授中通過語言的抑揚、手勢、目光接觸以及活力等展示生氣、投入、興奮和興趣。
有了學習理論和有效的教學,還要有有效教師。我們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課堂教學的實驗者,更要成為一個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而教師能夠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由“經驗教學”轉向“反思教學”,是否能夠由“經驗教師”走向“反思教師”后“”反思性實踐者“。教師只有成為”反思性實踐者“,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才能不斷開發和生成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實現有效教學。
對教學追求有效,已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只有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思考,不斷實踐,不斷升華,才能使這一目標全面達成。讓我們攜手前進,讓我們一路耕耘一路歡歌,共譜游仙教育的新篇章!
【2017有效教學研究心得體會2】
暑假里讀了《有效教學》這本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以前也在相關的教育教學書籍中看到過關于課堂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強調教學的藝術性,課堂教學的效率問題,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論上的說教,讓人無法真正了解課堂教學的有關細節的琢磨與把握。讀了《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這本書,我意識到有效教學對于教師來講有著很多的實際的意義。有效教學,不是日復一日簡單的重復的低層教學,而是既著眼于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又著眼于學生一生可持續發展的教學。
書中講到有效教學必須要考慮三個要素:投入、產出和體驗。投入即效率,也就是學習特定內容所花時間的多少,或單位時間內學到知識的多少。產出即學習結果,是指學生經過學習所發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也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指標。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學習活動所伴隨或生發的心理體驗,這也是容易被忽視的一個方面。在許多教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實踐中,形成了這么一種慣例: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只要學生能夠正確地回答問題或者能夠完成作業,誰就被認為是好學生,而較少會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其實,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有效性的靈魂,學生愛學習是學習有效的保證。
書中,作者通過理論、教學案例,結合自己的感悟,總結歸納出一些實際教學中的成熟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學得多、學得快的教;讓學生學得深、學得透的教;讓學生愛學、樂學的教。理論聯系實際,讓我們讀來有如在品香茗,回味無窮。
作為教師,我們知道,教學的主戰場在課堂,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提高課堂45分鐘效率,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時空場所,是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舞臺。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劣關涉到教師生命價值的展現,對教師自身的發展也有著重要影響。有效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師生能夠平等交往、高質互動的真實的課堂,是師生能夠充分展現個性魅力與智慧、演繹生命價值并最終實現共同發展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師生能夠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滿詩意,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的課堂。以下是我的幾點思考:
一、有準備的課堂。
從教多年來,每次上課前我都仔仔細細地閱讀教材,嚴格按照教材順序一個接一個地進行教案設計。但是還是看到學生的作業出現很多錯誤,所以說,備課備課,原來并不容易。1.理解用好教材。教材是知識的載體,編寫者是從一個普遍適用的角度去規劃編排體系和呈現形式的,對于不同的地區資源、不同的學生狀況、不同的教學個性,肯定不是最適合的。因此首先要有這樣一種態度:尊重、理解并用好教材,這是備好課的前提,在尊重基礎上發揮與創造,在理解基礎上補充與改變,這是備好課的需要。確定重點,找準難點并精心設計教學策略,是備課的重心所在,稍有偏離就可能導致課堂的低效甚至無效。2.了解學生特點。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如果我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什么。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關于這個方面要謝謝師傅和有經驗的老師們,對于不同知識接受能力的學生要設計不同的問題,比如一些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簡單的字詞問題,就設計一些接受能力較差的孩子來回答,這樣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自信心。而難度大的問題,就要叫一些能力較強的孩子回答,用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培養。 3.準確定格自我。備課必須以自己能依此上好課為前提。每位教師的知識結構、個性品質、思維品質以及經歷、經驗都自有特點,生搬硬套或盲目仿效必將事與愿違,教師必須有一個完整和清晰的自我認識,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形成適合自己的風格,進而發揮教材、教師、學生三者的最大作用。比如同一節課,不同的老師講起來就會有不同的風格,記得部里曾經進行“同課異構”的教學活動,每個老師對教材不同的解讀,加上獨特的個人風格,讓一節課呈現出不同的效果。4.重視課后反思。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核心因素。通過批判性的眼光和建設性的思維重新審視教學流程,從理論的高度重新認識一些教學現象,明優缺知得失,謀求改進提高。 5.不忘育人關懷。課堂是學生成就道德的一塊園地,讓學生在學好知識、增進能力的同時,收獲理想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也是備課的重要方面。備課中,我們要根據知識點和課堂情境特點有意設計,有機滲透,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二、講臺哲思
1、導入設計:“萬事開頭難”。說書有開講,小說有開篇,相聲有引子,戲劇影視有序幕。那些巧妙合理、引人入勝的開講、開篇、引子、序幕,一出現就能抓住聽眾和讀者的心,激起人的情趣,很快使人集中了注意力。上課開始有一個好的開頭,能夠啟發思維,一下子就把學生“抓”住。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開頭”的方法盡管不同,但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結語設計:民諺有云:“編筐織簍,全在收口。”既有引人入勝的開頭,又有恰到好處的收尾,才是完整的一堂課。精彩的結尾會對教學內容起到畫龍點睛、提煉升華的作用。以前我在上課的時候也不十分注重課的“開頭”和“結尾”,不僅沒有在課堂的開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而且也沒能讓孩子們對知識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現在才知道那是犯了很大的錯誤。我們每位教師都要養成有“頭”有“尾”的上課習慣,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提高教學效果。
三、語言魅力——逆話順說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為互勉自勵的箴言,一直被人們所稱道。大凡藥類,恐怕以味苦者居多。但即使藥再苦,對于懂得“利于病”的大人們來說,也能屏氣皺眉地吞下去。但于孩子們卻不然,哪怕病勢再重,一嘗藥苦,便百般不吃。結果呢,或哄、或灌、或騙,藥雖吃了,卻折騰再三,很不舒服。為了改變藥之苦味,不知從何年何月起,湯劑調以紅糖,丸劑封以蜂蜜,散劑裝入膠囊,片劑鑲上糖衣。于是,苦藥變甜,成人和孩童皆可坦然下咽。甜且治病。 老師批評學生的用意都是好的。學生一旦有了毛病、犯了錯誤,老師從對事業、對學生負責的角度出發,坦誠告誡,單刀直入,備陳厲害,使被批評者臉紅心跳,熱汗淋漓,心悅誠服,這當然不錯。然而在有些時候,盡 管老師苦口婆心,入木三分,可聽者不僅無動于衷,甚至還產生對立情緒,毫無效果可言。從上述“藥”的實際事例當中我們不難想到,批評學生也要講求方法。當然,耳提面命、大聲疾呼有時是必要的,而更多的時候則應是和風細雨,婉言相勸,疏導啟發,恰如良藥未必都“苦口”一樣,忠言也不必皆“逆耳”。 記得剛上班的時候,我的課堂往往很吵鬧,我的性格比較急,如果學生沒在我設想的時間答出問題,我會用很嚴厲的聲音讓其坐下,然后再找下一個,一直到答出這個問題,但是漸漸有些學生變得不敢說話,課堂變得沉悶。后來師傅吳老師指出我的問題,于是我學著放慢速度,對用于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大力表揚,即使回答錯誤也給予一個肯定的鼓勵的眼神,現在孩子們大多很喜歡回答問題,課堂也慢慢變得融洽起來。有效教學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即喚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渴望和成就的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樂學。
四、育人妙諦——課堂教學“管”什么?
教師要成為課堂的管理者和學習的引導者。在課堂中努力做到——有疑問,創設問題情境,用疑問開啟學生思維的心扉;有討論,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教師的任務是積極引導、熱情鼓勵、及時點撥;有驚訝,釋疑學生的迷惘,輕輕點撥后茅塞頓開,驚訝中有說不出的喜悅之情;有笑聲,氣氛輕松愉快,學生思維活躍,教態親切,學態自如,在幽默與笑聲中完成教學任務。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對于我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我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在學習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學習中最大的樂趣。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
教學是讓學生高尚和聰明的藝術。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成為教學藝術家,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造力,在“三尺講臺”上盡情展示藝術才華,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提高修養、探求知識、陶冶情操的藝術殿堂。讀書,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可以說是讀書讓我明白了一個教師的偉大,明白了教書育人的樂趣。相信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我還會不斷地讀書,用讀書來充實我的教學,我的人生。
相關文章:
3.2017教師有效教學研究心得體會
5. 有效教學心得體會
6.有效教學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