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市民族中學2017年上學期期中考試
高一語文試卷
考試時間: 150分鐘 分值:150分
第I卷 閱讀題(72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每個3分,共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文學中有歷史。當今歷史學家大都認為,沒有什么文獻資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學作品,即如佛經、道藏、信札、家譜、賬本、碑銘等也無一不是,而且隨著史學研究領域的拓展,史料范圍還在不斷擴大。從“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實面貌,這對于研究社會史的人幾乎是一個常識。陳寅恪以詩證史,也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圍并非如此寬泛,文學作品在大多數史學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獻到底屬于文學還是史學,一兩千年來都沒有一致的看法。神話傳說就是如此,其中相當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經》。
神話傳說是文學,史前時代,無文字可征,只有傳說,暫當歷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實,但“炎皇子孫”已經成為口頭語,甚至成為歷史共識。新的傳說還會不斷產生,能否成史頗為可疑,但以神話傳說研究歷史,卻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在歷史上,《山海經》究竟應歸于文學還是史學,曾是死結。王國維《古史新證》說“而疑古之過,乃并堯、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懷疑之態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嘗為充分之處理也。”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文獻。在《漢書藝文志》里,《山海經》列于數術類。此后該書在目錄學里的角色轉換過幾次,《隋書經籍志》將《山海經》列于史部地理類,也就是將它看成史書了。
歷史是講真實的,《山海經》一般被視為荒誕不經,連司馬遷寫《史記》都不敢采用。雖然《山海經》里平實的山川地理內容應歸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話故事卻顯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編《四庫全書》,言其“侈談神怪,百無一真,是直小說之祖耳”,將其改列于子部小說家類。這個死結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開。解開的途徑有二:一是將《山海經》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時之書,神話歸神話,歷史歸歷史;二是神話中也有歷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證史或補史。分而治之者,以為《山海經》中的《五藏山經》是比較雅正的部分,譚其驤就寫了《〈五藏山經〉的地域范圍》一文,分析《山經》寫作時的地理知識水平。將歷史成分發掘出來的,自然以王國維用《山海經》來印證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為最明顯的例子。
上面說的是介于文學與史學之間的文獻,至于純粹的文藝作品,當然也能從中發掘史料。但發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個作品當成真史就很可慮了。《紅樓夢》反映了清代前期的歷史現實沒有錯,可是如果過分坐實到具體歷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鑿了。戲說之類當然是文學,但讀者觀眾往往誤以為是歷史。如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張誠、徐日昇當時擔任與俄國談判的翻譯,工作是以拉丁語作為中介的,而電視劇《康熙王朝》中他們說的卻是俄語,觀眾看到這個情節時被誤導也就難以避免了。
(摘編自周振鶴《歷史中的文學與文學中的歷史》)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當今歷史學界,歷史學家的研究領域不斷地擴展,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研究歷史的資料。
B.古代的史學家選取史料的范圍比較狹窄,他們并未廣泛采用“以詩證史”或將小說用于社會歷史研究之類的方法。
C.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有些歷史學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會“疑古”,懷疑堯、舜、禹等人物的真實性。
D.歷史學者對《山海經》有不同認知,《隋書經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視為史書,王國維則把它作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很多人認為《山海經》的記載荒唐夸張,與真實的歷史差別較大,司馬遷也持這種觀點,因此《史記》并不采用《山海經》。
B.《四庫全書》的編者認為,《山海經》所記的神話傳說并無真實可言,不宜歸入史部,而應列入子部小說家類。
C.譚其驤和王國維利用《山海經》研究歷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將神話和歷史分而治之,后者則從神話中發掘史料。
D.電視劇《康熙王朝》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了虛構,其中部分情節與歷史事實有出入,不能從這類作品中發掘史料。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即使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也會產生新的傳說,這些傳說將來會不會成為研究這個時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歷史的神話傳說之所以沒有成為廣泛使用的史料,是因為這些作品在史學和文學歸類問題上存在爭議。
C.在歷史研究中,當代學者會把文學作品作為史料看待,在他們看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藝術手法差異并不重要。
D.文學作品能否成為史料,取決于歷史學家的眼光,而歷史學家對文學與史學關系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當時的學術背景。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葉圣陶在四川
1940年初夏,葉圣陶來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廳教育科學館工作。他白天去辦公,晚上教兒女們寫寫文章。常常在晚飯之后,把油燈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誠就湊著光亮,認真地聽父親講解。有時候,兒女們也和父親熱烈討論。他們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葉圣陶一向主張作文要說自己的話,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對兒女們的作文,他也從來不出題目,隨他們寫去。這也是他們一天中最感興味的時刻。葉圣陶一邊看他們的文章,一邊問:“這兒多了些什么?這兒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換一個比較恰當的詞兒?把詞兒調動一下,把句式改變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問孩子們:“原來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沒有?為什么表達不出來?怎樣才能把要說的意思說明白?”他問得十分仔細,簡直就是嚴格的考試,同時也是生動活潑的考試。孩子們都樂意參加這樣的考試。
但是,對于葉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興的事,卻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見了。幾十年來,這兩位作家親似手足。朱自清曾寫過《我所見的葉圣陶》《葉圣陶的短篇小說》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動身訪問歐洲,就是在葉圣陶鼓動下,才寫出了《歐游雜記》的。朱自清在這本書的“自序”里,曾提到葉圣陶幫助“設計”“題字”“校對”等。葉圣陶曾寫過《與佩弦》的散文,講述他們之間的友情:
促膝談心,隨興趣之所至,時而上天,時而入地;時而論書,時而評畫;時而縱談時局,品鑒人倫;時而剖析玄理,密訴衷曲……可謂隨意之極致了。這當兒,名譽之心是沒有的,利益的心是沒有的,顧忌欺誑等心也都沒有,只為著看出內心而說話,說其不得不說。其味甘而永,無所不領會,真可說彼此“如見其肺肝然”的。
現在,很難得他們同處一地,又在一起工作,還先后合編了《精讀指導舉偶》和《略讀指導舉偶》,作為中學生學習國文的課外讀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學館叢書”出版。
為了澆灌《中學生》這塊抗戰時期青年的精神家園,葉圣陶1945年9月離開成都到重慶,住在螃蟹井開明書店那個局促的小樓上。看稿編輯,和作者、讀者書信聯系,甚至校對都由他自己動手。他熱情、認真、寬容,一心一意為作者和讀者服務。來稿只要有可用之處,他就誠懇地提出修改意見。趙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說:“他的復信措詞謙抑,字跡圓潤豐滿,正顯出他那謙和而又誠實的心。”正如當年他主編《小說月報》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來成為新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時那樣,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態度,給予年輕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無法估量的。當時《中學生》雜志一位年輕編輯后來回憶說:“他是實際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訓態度的老師,而是取輔導態度的顧問……他是熱忱的事業家,在編輯部不是做官當老爺,而是腳踏實地、以身作則,放手讓青年編輯在實踐中鍛煉,有合理的建議欣然采納,對可用的稿件熱誠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時提醒,有弄錯的地方予以糾正。”這就是真正的教育者的榜樣。在他身上似乎更多的是儒家思想,從他為自己的兒女取名至善、至美、至誠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一種多么崇高的境界。但是,他又能把握時代的潮流而有所取舍,不斷前進。
(選自《葉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刪節)4.下列對傳記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 )(3分)
A.本文通過描寫葉圣陶指導兒女們寫作、編《中學生》雜志等事跡,勾勒了一位可親可敬、踏實認真的教育家形象。
B.正如當年的《小說月報》那樣,《中學生》這塊抗戰時期青年的精神家園,也曾培育了一大批新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
C.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學館叢書”的《精讀指導舉偶》和《略讀指導舉偶》,是葉圣陶和朱自清合編的中學生課外讀本。
D.從葉圣陶為他的兒女取名為至善、至美、至誠,我們可以看出他追求真善美、憎惡假惡丑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
5.和朱自清見面,葉圣陶為什么會感到“格外高興”?請簡要分析。(4分)
6.葉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馬,襟懷孺子牛”來自勉。依據傳記內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已經體現了葉圣陶的“孺子牛”襟懷。請簡要論述。(5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四世同堂(節選)
在老人生日的前一天,種著他的三畝地的常二爺進城來看他。德勝門已經被敵人封閉,他是由西直門進來的。背著一口袋新小米,他由家里一口氣走到祁家。雖然他比祁老人小著十好幾歲,可是,當初不知怎么論的,他們彼此竟以兄弟相稱。
常二爺每次來訪,總是祁家全家人最興奮的一天。久住在都市里,他們已經忘了大地的真正顏色與功用,及至他們看到常二爺,他們才覺出人與大地的關系,而感到親切與興奮。他們愿意聽他講些緊緊與生命相聯,最實際、最迫切的問題。聽他講話,就好象吃膩了雞鴨魚肉,而嚼一條剛從架上摘下來的、尖端上還頂著黃花的黃瓜,那么清鮮可喜。
聽到常二爺的聲音,老人從心里笑了出來,急忙地迎到院里。院中的幾盆石榴樹上掛著的“小罐兒”已經都紅了,老人的眼看到那發光的紅色,心中忽然一亮;緊跟著,他看到常二爺的大腮幫,花白胡須的臉。他心中的亮光象探照燈照住了飛機那么得意。
“常老二!你可好哇?”
“好噢!大哥好?”常二爺把糧袋放下,作了個通天扯地的大揖。
小順兒的媽聞風而至,端來洗臉水與茶壺。天佑太太也振作精神,慢慢地走進來。
大家團團圍住,看常二爺喝茶,吃面,聽他講說今年的年成和家中大小的困難,都感到新穎有趣。最使他們興奮的,是他把四大碗面條,一中碗炸醬和兩頭大蒜,都吃了個干凈。吃完,他要了一大碗面湯,幾口把它喝干,而后挺了挺腰,說了聲:“原湯化原食!”
大家的高興,可惜,只是個很短的時間的。常二爺在打過幾個長而響亮的飽嗝兒以后,說出點使大家面面相覷的話來:“大哥!我來告訴你一聲,城外頭近來可很不安靜!偷墳盜墓的很多!”
“什么?”祁老人驚異的問。
“偷墳盜墓的!大哥你看哪,城里頭這些日子怎么樣,我不大知道。城外頭,干脆沒人管事兒啦!你說鬧日本鬼子吧,我沒看見一個;你說沒鬧日本鬼子吧,黑天白日的又一勁兒咕咚大炮。打下點糧食來,不敢挑出去賣;不賣吧,又怎么買些針頭線腦的呢?近來就更好了,王爺墳和張老公墳全教人家給扒啦,我自己的那幾畝旱也不收、澇也不收的冤孽地和那幾間東倒西歪癆病腔子的草房,都不算一回事!我就是不放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一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