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中2016-2017學年度第二學期階段性檢測
高 一 語 文
第Ⅰ卷 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唐代中秋文化尋繹
張之為
中秋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時令節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君王的祭月儀典,而演變為民俗節日,據現有資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節發展的關鍵時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內涵豐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節俗的文化基調。
中秋節的形成,唐玄宗是關鍵人物。開元十七年,玄宗將自己降誕之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唐會要》卷二九)。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節,舉國歡慶。慶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員賜金鏡,群臣獻壽,也要進奉寶鏡。這些鏡子被稱為“千秋鏡”。“月宮鏡”就是千秋鏡的一種,紋飾上或有明顯的月輪圖案,或刻畫桂樹、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宮神話元素。唐代月宮鏡中出現的形象系統與今日所流傳的基本一致,說明當時對月宮世界的想象已經成熟。
《太平廣記》記載了一個玄宗游月宮的故事,約略如下:開元年間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宮中玩月,被一名叫羅公遠的異人接引前往月宮,見到仙女數百,素練霓衣,舞于廣庭。玄宗于是密記其聲調,歸召伶官,依其聲調,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廣記》卷二二)
這則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尋常。它揭示了從八月五日千秋節向八月十五中秋節轉換的契機。中秋玩月習俗多見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節自然消亡,中秋節才轉而代興。兩者的民俗記憶互相勾連: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歡宴、月神話的元素、賞月的行為。更重要的是,這個故事透露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話正在向藝術領域滲透、轉移。
中秋文化同樣滲透到了文學領域中。賞月是中秋節俗的核心,唐詩當中也出現了大量的詠月詩。其實“月”是詩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詩經陳風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經典詠嘆。但唐代的詠月詩有其獨特之處。翻檢《全唐詩》,常見八月十五“與諸公望月”、“同諸客玩月”、“與某某賞月”這樣的題目,還有多人燕集,同題共作的。這充分說明唐代中秋的賞月活動不再是個人行為,已經群體化,形成了節俗。同時,唐詠月詩中開始非常密 集地出現月宮、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話意象。這種前所未見的現象,是唐代月神話影響力擴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經滲入了文學創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關注的是,唐詠月詩不但吸收了月神話的元素,在主題表現上,也超越了樸素的追求長生久視的宗教情感,越來越重視審美體驗與情感共鳴。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經深入了中華文明的肌理。古希臘蘇格拉底曾有“認識你自己”的哲學宣言,實際上,無論中西,對擁有深厚積淀的燦爛文明古國,考鏡源流、追溯歷史,不僅是尋根、體認自我,更是為了傳承、發展與未來。
(摘編自《光明日報》2016年9月9日)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中秋節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君王的祭月儀典,而在唐代,也經歷了一個由八月五日千秋節向八月十五中秋節轉換的過程。
B.從唐代月宮鏡來看,人們對月宮世界的想象在當時已經成熟,不脫離桂樹、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宮神話元素。
C.千秋節與中秋節在民俗記憶上是互相勾連的,比如,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歡宴、月神話的元素、賞月的行為。
D.唐代詠月詩的獨特之處,在于對集體賞月行為的描寫以及月宮意象群的開始出現,主題上也超越了追求長生久視的宗教情感。
2.下列對文章的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文章認為,根據現有資料,中秋節成為一種民俗節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內涵豐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節俗的文化基調。
B.文中《太平廣記》中的一則玄宗游月宮的故事,暗示了唐玄宗死后,千秋節轉為中秋節,同時還暗示了神話正在向藝術領域滲透、轉移。
C.唐代的詠月詩表明,月神話已滲入文學領域,神話中追求長生久視的宗教情感已逐漸被詩中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共鳴超越。
D.文章采用總分總的方式,從器物、樂舞、文學三個方面,論證了唐代是中秋節發展的關鍵時期,中秋文化已經深入到中華文明之中。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太平廣記》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述:“玄宗……前往月宮,見到仙女數百,素練霓衣,舞于廣庭。”這其中帶有明顯的月神話的元素。
B.作為中國詩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現在唐代的詩篇中,其中有不少詩篇記錄了中秋賞月的節俗,有助于后人探尋中秋文化。
C.中秋節俗中對明月的玩賞行為本身就具有強烈的審美因素,表明了人們已經藝術地審視月宮這一神話世界了。
D.中秋文化已經深入了中華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只是為了找尋民族文化的根脈所在,并確認自己的文化身份。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16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蕭如薰,字季馨,延安衛人。萬歷中,由世蔭百戶。歷官寧夏參將,守平虜城。二十年春哱拜劉東旸據寧夏鎮城反遣其黨四出略地拜子承恩徇玉泉營游擊傅桓拒守為其下所執賊已徇中衛及廣武參將熊國臣等棄城奔列城皆風靡。賊黨土文秀徇平虜,獨如薰堅守不下。如薰妻楊氏,故尚書兆女也,賢而有智,贊夫死守,日具牛酒犒士。拜養子云最驍勇,引河套著力兔急攻。如薰伏兵南關,佯敗,誘賊入,射云死,余眾敗去。又襲著力兔營,獲人畜甚多。著力兔憤,復來攻,為麻貴所卻,城獲全。初,帝聞如薰孤城抗賊,大喜,厚賚銀幣,擢官副總兵。六月,遂以都督僉事為寧夏總兵官,盡統延綏、甘肅、固原諸援軍。
二十二年八月,卜失兔西犯定邊,闌入固原塞,副將姜直不能御,遂由沙梁隤墻入,直抵下馬關,縱橫內地幾一月。如薰免官,直下吏。尋復以總兵官鎮守固原。套寇入犯,擊卻之。青海寇糾番族犯洮、岷,如薰及臨洮總兵孫仁御之,擒斬三百四十有奇,撫叛番五千人,獲駝馬甲仗無算。再鎮寧夏。銀定、歹成數入犯,輒挫衄去。徙鎮薊州。久之,罷歸。再起故官,鎮延綏。
天啟初,廷議京軍不足用,召邊將分營訓練。如薰典神機營。陛見,帝賜食加獎勞焉。明年出鎮徐州。俄召還京,復以總兵官鎮守保定。五年夏,魏忠賢黨劾其與李三才聯姻,遂奪職。崇禎初卒,賜恤如制。
自隆慶后,款市既成,烽燧少警,輦下視鎮帥為外府。山人雜流,乞朝士尺牘往者,無不厭所欲。如薰亦能詩,士趨之若鶩,賓座常滿。妻楊氏至脫簪珥供客猶不給。軍中患苦之,如薰莫能卻也。
(選自《明史蕭如薰傳》,有刪改)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二十年春/哱拜/劉東旸據寧夏鎮城/反遣其黨四出略地/拜子承恩徇玉泉營/游擊傅桓拒守/為其下所執賊/已徇中衛及廣武參將/熊國臣等棄城奔/列城皆風靡
B.二十年春/哱拜/劉東旸據寧夏鎮城反/遣其黨四出略地/拜子承恩徇玉泉營/游擊傅桓拒守/為其下所執 /賊已徇中衛及廣武/參將熊國臣等棄城奔/列城皆風靡
C.二十年春/哱拜/劉東旸據寧夏鎮城反/遣其黨四出略地/拜子承恩徇玉泉營/游擊傅桓拒守/為其下所執賊/已徇中衛及廣武/參將熊國臣等棄城奔/列城皆風靡
D.二十年春/哱拜/劉東旸據寧夏鎮城/反遣其黨四出略地/拜子承恩徇玉泉營/游擊傅桓拒守/為其下所執/賊已徇中衛及廣武參將/熊國臣等棄城奔/列城皆風靡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萬歷”,是明神宗的年號。因為皇帝在登基時就確立了年號,所以就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B.“世蔭”,指在封建時代子孫后代 因為先世官爵而得到官職。
C.“陛見”,指臣下謁見皇帝。與之語義相反的詞是“陛辭”,指臣子向皇帝告別。
D.“烽燧”,即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蕭如薰堅守孤城,得到妻子支持。叛賊土文秀攻打平虜,蕭如薰堅守不下。他的妻子楊氏每天準備牛和酒犒勞戰士,竭力支持他拼死守城。
B.蕭如薰足智多謀,用計退敵保城。蕭如薰先是在南關設下伏兵,佯敗誘敵,射死哱云,后又偷襲著力兔的軍營,并擊退其進攻,保全了平虜城。
C.蕭如薰屢建功勞,得到皇上賞識。保衛平虜時,皇上不僅重賞他財物,還提升他為副總兵。后來,他主管神機營,進見皇上時,皇上賜他食物加以嘉獎犒勞。
D.蕭如薰擅長寫詩,受到人們追捧。因為蕭如薰能寫詩,吸引來眾多文人學士,賓客常常滿座,妻子楊氏只有變賣首飾才足以招待他們。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著力兔憤,復來攻,為麻貴所卻,城獲全。
(2)山人雜流,乞朝士尺牘往者,無不厭所欲。
(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點絳唇 紹興乙卯登絕頂小亭
葉夢得【注】
縹緲危亭,笑談獨在千峰上。與誰同賞 ,萬里橫煙浪。 老去情懷,猶作天涯想。空惆悵。少年豪放, 莫學衰翁樣。
【注】葉夢得(1077-1148),南宋主戰派人物之一,本詞作于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作者被迫去任、歸居吳興卞山時。
8.下列對本詞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詞的首句開門見山,與詞題中“絕頂小亭”照應;“縹緲”二字寫出了小亭立于絕頂、云霧縹緲的情景。
B.“笑談獨在千峰上”與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異曲同工,表達了相同的思想情感。
C.從“獨在”二字看,詞人似乎是獨自登上小亭,但從“笑談”和“少年豪放”來看,一同登亭的應該還有晚輩。
D.“萬里橫煙浪”寫詞人在絕頂小亭極目所見,描繪出一幅遼遠無際、蒼茫宏闊的景象,意境雄渾。
E.“莫學”一句包含著詞人的自嘲,意在與“少年豪放”形成對比,突出自己的老態,并與前面的“老去”相照應。
9.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10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孟子寡人之于國也》認為,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
(2)《論語》將學習和思考的關系表述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荀子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也提到了學與思的關系。
(3)賈誼在《過秦論》中,用云、回聲和影子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展示出陳涉起義的巨大號召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韓愈在《師說》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批評了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職為借口拒絕從師學習的現象。
(5)《荀子勸學》中指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與韓愈《師說》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是一致的。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題。(13分)
一片蒼茫
戴濤
白生要去茫縣做知縣,至恩師大學士多舉府上辭行。待白生坐定,多舉便讓人端上一盤水果,問白生:“可識得盤中為何物?”白生細細打量一番,說:“狀如梨,梨有皮,或黃或青,而此果似無皮,白如雪,透如水,學生真不知何方仙果。”多舉撫掌大笑,說:“這亦是梨,名晶梨,產地即是茫縣。”他拿起一只遞給白生,白生接過梨來,小心翼翼張開嘴,未等勁咬,只聽得一聲脆響,一股清香撲鼻,一股甘甜沁脾。“好梨好梨!”白生情不自禁脫口叫道。多舉說:“當今從皇親國戚到滿朝文武非此梨不吃,茫縣可真是個好地方?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一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