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市第一中學2017學年度下學期期中考試題
高一 語文
本試卷分第I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無選考題。考生作答時,務必先將自己的姓名、學號填寫在答題紙上,考試結束只交答題紙。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在答題紙和答題卡上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簽字筆將自己的班級、姓名、考號填寫清楚。請認真核準考號、姓名和科目。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第Ⅰ卷 閱讀題 (共70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1~3題
①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自然、社會和人的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其實質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
②生態文明不僅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哲學問題。生態哲學將生態理念引向社會生活,將自在的哲學本質轉換為自為的生態智慧。西方深層生態學的代表人物奈斯說:“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極其擴展的生態理想,我稱之為生態智慧。”生態智慧重建的不僅是自然生態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態和整個文明生態的平衡。現代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不僅包括外部自然生態的危機,而且也包括社會內部的自然生態的危機,前者導致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后者導致人類社會系統的破壞。生態哲學是走向生態文明的理論準備,是人與自然關系反思后的生態覺悟,以及作為這種覺悟的生態智慧和理念在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展和推進。
③生態文明既反映人類對自然生態的認識和改造,又反映人類將認識和改造自然生態所獲得的積極成果應用于社會實踐所取得的一系列積極成果,包括: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的重建、人與人的協調關系的構建、人類文明構成的協調關系的創建。人與自然關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態,即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發展同自然的矛盾,這是人類社會關系協調的基礎;人與人的協調關系的構建則是要建立社會生態,是使各種社會矛盾的合理解決獲得和諧有序的狀態,這是自然生態重建的根本保障;人類各種文明構成的協調關系的創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補的文化生態,為社會生態的構建營造和諧有序的文明環境,為自然生態的重建奠定健康穩定的社會基礎。
(有刪改)
1. 下列關于“生態文明”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生態文明就是自然、社會與人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和持續繁榮。
B.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建設和諧社會所應遵循的自然、社會與人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
C.生態文明是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它也是一個哲學問題。
D.生態文明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發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協調人類社會關系。
2. 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構建生態文明必須把生態理念引向人的社會生活。
B. 要實現生態文明,人類必須重建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構建人與人的協調關系,創建人類
文明構成的協調關系。
C. 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是由現代人類所面臨的外部自然生態危機造成的。
D. 生態覺悟在反思人與社會關系后產生,它在自然領域的擴展和推進構成生態哲學。
3. 根據本文內容,下列推斷不合理的一項是( )(3分)
A. 人類要走向生態文明,必須從理論上認真研究生態哲學。
B. 西方學者奈斯之所以說“今天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極其擴展的生態思想”,是因為西方傳統
生態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進東方智慧。
C. 人類各種文明構成的協調關系的創建與社會生態的構建及自然生態的重建都有著非常密
切的關系。
D. 生態文明不只是一個理論和認識問題,還是一個實踐問題。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
(一)文言文閱讀(23分)
賈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嘗學事焉,乃征以為廷尉。廷尉乃言誼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是時誼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誼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誼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舊法,奏之。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然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國①,其說皆自誼發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誼為長沙王太傅。
誼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誼追傷之,因以自喻。誼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鵬飛入誼舍,止于坐隅。鵬似鸮,不祥鳥也。誼既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后歲余,文帝思誼,征之。至,入見,上方受釐②,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誼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乃拜誼為梁懷王太傅。懷王,上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誼傅之。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誼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先是,天下初定,制度疏闊。誼數上疏陳政事,多所欲匡建,是時丞相絳侯周勃免就國,人有告勃謀反,逮系長安獄治,卒亡事,復爵邑,故賈誼以此譏上。上深納其言,養臣下有節。
孝武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賈嘉最好學,世其家。
(選自《漢書賈誼傳》有刪改)
【注】①國:封地。 ②釐:胙肉,祭過神的福食;受釐,一種祈神降福的儀式。
4.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卒亡事 死亡 B.自以為過之 超過
C. 乃短賈生曰 說人壞話 D.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 連綴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乃拜誼為梁懷王太傅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B.懷王騎,墮馬而死, 蟹六跪而二螯
C.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 自以為關中之固
D.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6.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活用現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3分)
①填然鼓之 ②吞二周而亡諸侯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天下云集響應 ⑤商人重利輕別離 ⑥使人聽此凋朱顏
⑦假輿馬者,非能水也 ⑧包舉宇內
A.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B.①④/②⑥/③⑦/⑤⑧
C.①/②/③⑥/⑤⑦/④⑧ D.①⑦/②⑥/③⑤/④⑧
7.下列句子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3分)
①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③謇朝誶而夕替
④為天下笑者,何也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⑥秦人不暇自哀 ⑦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⑧轉徙于江湖間
A.①⑦/②③/④⑥/⑤⑧ B.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C.①⑧/②⑦/③⑤/④⑥ D.①⑦/②④/③⑧/⑤⑥
8.下面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 ) (3分)
A.漢孝文帝剛即位時,天子提議任命賈生為公卿職位,受到了很多人的嫉妒。由于讒言,皇
帝漸漸疏遠了他,也不采納他的建議。
B.賈誼年輕時能詩善文,富有才華,因為吳廷尉的推薦,被文帝召到朝廷,任命為博士。
C.賈生做長沙王太傅很失意。一年以后,孝文帝召見他,不但向他問及濟世安邦的大事,還
問他鬼神的根本是什么。
D.天下太平安定不久,國家的制度比較寬松。賈誼多次上疏皇帝,陳述他對國家大事的看法,
希望能有所匡正和建設。
9.把下面兩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共8分)
(1)然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國,其說皆自誼發之。(4分)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4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9分)
10.閱讀下面這首古代詩歌,然后完成(1)(2)兩個小題。(9分)
漁 翁①
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②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③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注】①此詩作于詩人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期。 ②西巖:湖南永州西山。 ③欸乃:指漁歌,
一說指搖櫓聲。
(1)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這首詩以時間為序,描述了漁翁的活動: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漁。
B.三四句的描寫內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蹤:漁翁不知何時已離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聲”打破了山水的寧靜,詩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轉入昂揚。
D.蘇軾說“子厚晚年詩極似陶淵明”,此詩與“采菊東籬下”一詩風格正相似。
E.詩中最后兩句與南宋詩人陸游《漁浦》中“漁翁持魚叩舷賣,炯炯綠瞳雙臉丹”都寫出
了主人公悠然自得的心境。
(2)詩人借漁翁這一形象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5分)
11.根據提示,補寫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題1分,共5分)
(1)李商隱在《錦瑟》中化用典故鮫人泣珠和良玉生煙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琵琶女出場時猶豫不決的情狀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難》中寫山勢高險,即便是善飛的黃鶴、輕捷的猿猴都很難攀越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4)杜甫《登高》中寫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風、猿等意象寫出秋天的景象。
(5)荀子《勸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過“木”于“金”的變化來
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11分)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生命的消失
邢慶杰
厲求良看到那只狼的時候,他唯一幸存的伙伴陳小米正背對著狼坐在沙地上,從脫下來的旅游鞋里往外倒沙子。此刻正是黃昏,整個巴丹吉林沙漠靜如處子。金黃色的夕陽柔和地灑在金黃色的沙漠里,使空氣和光線都格外的濃重和華麗。
厲求良下意識地抓起了身邊的拐杖,那是一根胳膊粗的胡楊木,沉重如鐵,堅硬如鋼。狼充滿戒備地看了他一眼,又看了他一眼,慢慢地向陳小米逼近了。狼快接近陳小米的時候,恰好遮住了西照的陽光,狼在厲求良的眼里就成了一個通體發光的輪廓,像一幅圖騰。厲求良心念一動,放下了拐杖,他一邊緩慢地往后挪動著身子,一邊從挎包里取出了照相機,安上長長的鏡頭,對準了狼和陳小米。
厲求良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攝影家,但他的名氣僅限于在他工作和生活的那個城市里,出了那個城市,就沒人知道他了。?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一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