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2017學年19屆語文期中考試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 論述類文本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國全面引進與推進傳播學或美國傳播學研究,約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盡管冷戰正熱的五六十年代,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已將美國傳播學奠基人施拉姆參與的《報刊的四種理論》翻譯出來,供內部批判,而八十年代大規模展開的恰恰是施拉姆一路的冷戰傳播學,與此同時,歐洲傳統的批判研究則門前冷落車馬稀。其間,一個看似矛盾的情況是,美國傳播學被視為客觀普適的科學,而歐洲批判理論如傳播政治經濟學,則由于同馬克思主義道統關聯密切而被視為非科學的意識形態。這一狀況與趨勢,就是常說的“去政治化”。去政治化有兩類,一是不講政治,不問政治,不關心政治,一是去掉一種政治,再講一種政治,即所謂“去政治化的政治”。而無論如何,結果是“趨美國化”與“去政治化”的匯流,漸漸構成今日傳播學的總體格局,中國如此,他國亦然。
我們需要重新反思的,就是這種總體格局。一方面,當初適用自身需要的美國社會科學包括傳播學,由于陷入自娛自樂的內卷化,越來越失去思想的活力與學術的敏銳。另一方面,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這樣一路傳播學在整體思路上是否束縛了我們的學術想象力與創造力,對迅速發展、急劇變化的中國來說,其核心概念與基本理論是否足以有效地解釋現實,有益地改變現實?正如不止一位學者指出的,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相比,中國傳播學基本無法與當代中國及其傳播實踐展開生機勃勃的對話。原因何在?除了美國傳播學自身的生命力萎縮、解釋力下降等因素,關鍵恐怕還在于這套學術話語的理論預設與核心關切,即使不說與中國社會大相徑庭,至少也是頗異其趣。
美國傳播學源于二戰前后自身的一系列社會歷史語境現代文閱讀 中國全面引進與推進傳播學或美國傳播學研究,現代文閱讀 中國全面引進與推進傳播學或美國傳播學研究,。如果說美國經濟學的理論預設是利益最大化,政治學的核心關切是分權制衡,那么傳播學的理論預設與學術關懷可歸結為實用主義的觀念形塑。如政治傳播的形象塑造、商業傳播的品牌營銷、文化傳播的價值推廣等,說到底都致力于實用哲學基礎上對人的觀念的影響與塑造。
既然如此,那么假如超越這一理論預設與核心關懷,以開放的學術視野、鮮活的問題意識審視中國社會及其傳播,是不是能夠發現全新的、被遮蔽的核心問題呢?如果說經濟學的中國血統是經世濟民,政治學是小康大同,那么傳播學的關鍵詞可否歸結為理想主義的世道人心呢?具體說來,自古及今,中國人的傳播行為及其觀念在個人層面講求正心誠意,在社會層面講求將心比心,在天下層面講求心心相印,而這一切無不關乎人心或世道人心。從世道人心的視角入手,也許更能深切洞明地切入中國社會及其傳播肌理,從而把握人間正道與傳播正道。
反思中國傳播學也好,重構中國傳播學也罷,歸根結底無不基于中國社會的歷史傳統與文化邏輯,正如美國傳播學無不基于自身歷史傳統與文化邏輯而繁衍生息。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中國,才能明白傳播何為。
(摘編自李彬《重思中國傳播學》)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大規模引進與推進的傳播學是曾在冷戰正熱的五六十年代被批判的施拉姆一路的冷戰傳播學。
B. 與世界其他各個國家一樣,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傳播學的總體格局明顯表現為“趨美國化”與“去政治化”的結合。
C.與“不講政治,不問政治,不關心政治”不同,八十年代中國傳播學的“去政治化”表現出的是“去政治化”的政治化。
D. 由于同馬克思主義道統關聯密切,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傳統的歐洲批判理論被看成非科學的意識形態,遭到研究者冷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 美國傳播學重視對人的觀念的影響、塑造,其政治傳播的形象塑造,商業傳播的品牌營銷,文化傳播的價值推廣,都表現出這一意圖。
B. 當代美國傳播學出現生命力萎縮、解釋力下降等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它偏于娛樂的價值追求導致其失去思想的活力與學術的敏銳。
C. 面對迅速發展的當代中國,受美國傳播學影響的中國傳播學,它的核心概念與基本理論已無法有效地解釋現實、有益地改變現實。
D.不管是個人層面的正心誠意、社會層面的將心比心,還是天下層面的心心相印,自古及今,中國傳播學更在乎理想主義的世道人心。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如果用開放的學術視野、鮮活的問題意識去關切理想主義的世道人心,就能發現中國社會及其傳播中全新的、被遮蔽的核心問題。
B. “足寒傷心,民怨傷國”、“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這些民諺俗語的流傳不息一定程度上映證了傳播學的中國血統是世道人心。
C. 無法與當代中國及其傳播實踐展開生機勃勃的對話,這表明,中國傳播學在理論預設與核心關切上與中國社會有了不小的距離。
D.李廣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名揚天下,這并不是刻意進行形象塑造的結果,而是因為他的行為合乎關切世道人心的傳播觀念現代文閱讀 中國全面引進與推進傳播學或美國傳播學研究,閱讀答案。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我與父親湯用彤
白巖松問我:“你和你父親相比,你覺得有什么不同?”我說:“我父親主要注意的是‘為學術而學術’,關注的是民族和國家學術的發展,他把精力都花在寫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等著作上。聽胡世華先生說,“九一八”后,日本飛機在北平上空飛,我父親照樣講他的佛教史。雖然我對學術研究也有興趣,也寫了一兩本書,但功力比我父親差多了;只是,可能我比父親更加關注現實。”
我自知在學術文化上是不能和父親相比的。父親從小就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等等,有著深厚的國學基礎。我自小上的是新式學校,小學時,學習平平,沒有什么大抱負。由先修班升入北大本科也很勉強。到大學后,我的學習成績比較好,但有些課程也只是考個及格,有的課程沒有能堅持學下去。但有些課我學得比較好,如形式邏輯、數理邏輯、演繹科學方法論、西洋哲學史、歐洲大陸理性主義、英國經驗主義等。從上述選課情況看,我是比較重視西方哲學學習的,但這比起父親在美國學習的四五年是相差很遠的。我從哈佛大學拿到一份父親在哈佛研究院的成績單,現列于下:
1919至1920年,用彤先生選修了“比較文學”和七門“哲學”課;1920至1921年,選修了三門“印度哲學”、五門“哲學”和一門心理學課程;1921至1922年,選修了五門“印度哲學”、一門“宗教史”、一門“哲學”和一門“心理學”。
成績單上還寫明:
用彤先生于1921年2月28日獲碩士學位。
父親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來從事他的學術研究的。回國后的20余年,正是他人生最有思想活力的時期。他全心地做研究,常常研究到深夜兩三點。其書數易其稿,才得以成為權威性之著作,至今為海內外學者所重視。
父親的著作不多,真正成系統的書有四本:《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魏晉玄學論稿》《印度哲學史略》和《隋唐佛教史稿》。他寫《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花了十年以上的時間,而我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大體上只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我本來有野心想寫一部《魏晉南北朝道教史》,以期能和父親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一樣為人重視,但是我僅僅在北大教了兩遍“早期道教史”,就匆匆寫出了那本《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一書,前后也不過兩年多時間,怎么能理清對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那么復雜的問題呢!
不過,我也許比父親更加關注當前的現實社會。父親自20世紀20年代后專心學術研究,是從長遠考慮中華文化之復興,或許有更深遠的意義;但從另一方面看,他的“為學術而學術”使得他遠離了現實社會和當時一般文化所關注的問題。1983年我到美國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應邀參加第十七屆世界哲學大會的“中國哲學圓桌會議”,這次圓桌會議是討論“中國哲學發展的前途問題”。現代新儒家杜維明在哈佛主講“儒家思想”,著力要證明中國的“內圣之學”可蘊育出“科學與民主”,以此來和西方哲學接軌。對此我寫了一篇發言稿,提出儒家思想的“真、善、美”可以用三個命題來表述,即“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劉述先教授對我的發言有這樣的評論:
會議的最高潮由北大的湯一介教授用中文發言,探討當前第三期儒學發展的可能性。湯一介認為儒家的中心理念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在現代都沒有失去意義,理應有更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這一番發言有出乎意料的清新立論,通過實感的方式表達出來,緊緊扣住了聽眾的心弦。
1984年夏,北大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的同仁創辦了一所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中國文化走向現代化為宗旨的“中國文化書院”,我被他們推為院長,這樣我就非得關注當前中國文化如何由傳統走向現代的大問題了。自此以后,我的學術研究方向起了變化,當前中國文化發展問題就成了我關注的重點。就這點說,我和我父親對學術文化所關注的方向有很大不同。
(摘編自《我們三代人》,作者湯一介,有刪節)
相關鏈接:
①《我們三代人》是湯一介先生的遺稿,經整理后于2016年1月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全書生動而深刻地展現出湯氏一門三代知識分子在中國百年社會動蕩變遷中的政治命運和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學術的傳承守望。湯用彤先生是蜚聲中外的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少數幾位能學貫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學術大師之一。
②先生(湯用彤)講授西方理性派和經驗派哲學時,只是對這些學說本身進行理論的分析與闡述,而不言其“用”,無論是“今用”還是“中用”。
(楊祖陶《西哲東漸的宗師--湯用彤先生追憶》)
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3分)
A.相對于杜維明所主張的中國的“內圣之學”可以和西方哲學接軌的觀點,湯一介提出的“三個命題”更好地闡明了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B.被推舉為“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后,當前中國文化發展問題就成了湯一介學術研究關注的重點。
C.日本飛機在北平上空飛,湯用彤先生照樣講他的佛教史,這反映了他關注民族和國家學術發展,同時也表現了他生死如一的人生態度。
D.湯用彤先生從小國學基礎深厚,湯一介則成績平平;湯用彤先生讀大學時所學課程豐富,而湯一介所學課程很少。因此,湯一介后來的學術成就無法和湯用彤相比。
E.楊祖陶認為湯用彤先生對學說進行理論的分析與闡述卻不言其“用”,湯一介認為湯用彤先生“為學術而學術”,這都說明湯用彤先生的研究缺乏深遠的意義。
5湯用彤先生成為一代學術大師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4分)
6、作者認為,湯用彤先生是“為學術而學術”,而他“更加關注現實”,你更認同哪一種觀點?或者你有什么新的思考?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5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四個字的藥
周健
1
陳醫生最初看到這個小姑娘,是在早春的一個早晨。那天,上早班的她剛剛走進門診大樓,還沒有打開門診室的門,小姑娘就從旁邊的連椅上一骨碌站起來,怯怯地叫了一聲,陳阿姨好。陳醫生仔細地打量著她,關切地問,你叫什么名字?張溪小。你來?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一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