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化中學2016-2017學年度下學期階段測試(二)
高一年級語文試卷
第I卷 (閱讀題70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如果說服飾的防護功能對人體是生理上的保護,是為了生物個體生存而穿衣的,是為自己穿的,那么,服飾的這種社會功能則完全是穿給別人看的,是為別人穿的。人們通過服飾這種人體的外包裝物向社會傳達各種信息,如穿衣者的社會所屬、階層、等級、富有程度、文化水平審美趣味等。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服裝是一種“非語言性的信息傳達媒體”。關于服裝的這種社會功能,中國和西方雖然在具體內(nèi)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實質(zhì)是一樣的。如同中國人很早就以服裝來“辨等威、顯貴賤”,用森嚴的服飾制度來規(guī)范各色人等的社會行為和權限,“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服裝的象征標識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西方人也同樣重視這種社會功能,如古羅馬的“托加”,就是只有羅馬公民才能穿的衣服,具有一種“身份證”的作用,而且,就像“十二章”紋飾只有在中國皇帝的祭服上才能使用一樣,有金線刺繡紋飾的紫紅色“托加”也只有羅馬皇帝才能穿用,凱旋的將軍也被賜用,但只限在凱旋時或慶典時“借用”。
服飾的裝飾審美功能是人類穿衣行為的原動力之一。這種美化自身的原動力又可追溯到人類兩性相互取悅、相互吸引這種最為原始而又是永恒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社會需求。異性吸引說是服飾起源的學說之一,這種學說認為:人類之所以要穿衣,是男女兩性相互為了吸引對方,引起對方的好感。我國歷史學家呂思勉在《先秦史》第十三章中說:“案衣服之始,非以裸露為褻,而欲以蔽體,亦非欲以御寒。蓋古人本不以裸露為恥,冬則穴居或煬火,亦不借衣以取暖也。衣之始,蓋用以為飾,故必先蔽其前,此非恥其裸露而蔽之,實加飾焉以相挑誘。”認為人類穿衣的動機是為了裝飾自己,吸引異性。“人為悅己者容”,就是說人裝飾美化自己就是為了取悅于自己喜歡的異性。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各國,人同此心。
服飾的容儀功能是其象征、標識功能的延伸,這種功能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穩(wěn)定社會秩序、規(guī)范行為的重要作用。孔子在《大戴禮勸學》中說:“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 把服飾看作一個人能否立足于社會的大事。自古以來,中國人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文化形態(tài)當中,形成了一系列倫理規(guī)范、著裝規(guī)范和行為規(guī)范,正是這些規(guī)范,限制、制約并塑造著中國人的形象和生活方式。同樣,西方人在自己的文化形態(tài)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和倫理要求,有自己對于著裝的容儀標準。這些也同樣支撐著西方各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秩序,形成了一些獨特的風俗習慣。盡管中國和西方所形成的這些規(guī)范的內(nèi)容并不完全一致,但其出發(fā)點和所起的作用都是一樣的。
從中、西方服飾的形態(tài)上來考察可以看出,在這方面也有許多相似甚至相同之處。從衣服的裁制方式上看,中國的衣服始終是以直線裁剪為特色的,其形態(tài)是寬衣型的,衣服與人體之間有一個較大的空間。上衣、袍子制成后放在那里,呈“T”字形,褲子呈“人”字形,裙子是一塊扇形的布片,是圍裹在身上的。這樣的形態(tài)與現(xiàn)在的西方服飾那立體的體形型完全不同。但西方這種按照人的身體形狀裁制的衣服形態(tài)是13世紀以后才形成的。在13世紀以前,中世紀的衣服、古代的衣服也大多都是直線裁剪的,除了像古希臘的“希頓”、古羅馬的“托加” 那樣,是用一塊布在身上披掛、纏繞來完成其穿衣的效果以外,無論是古埃及的“丘尼克”,古羅馬的“丘尼卡”、“達爾瑪提卡”,還是中世紀男女造型相同的寬松長袍“布里奧”,也都是“T”形的直線裁剪的衣服。所不同的是:中國的衣服是前開式的,而西方的衣服則是貫頭穿的。但從造型理念和造型意識上看,都是平面的,從裁制方式上看,都是直線裁剪的。
(《中西方服飾文化》李當岐,有改動 )
1. 下列對服飾文化的表述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人們通過服飾這種人體的外包裝物向社會傳達各種信息,如穿衣者的社會所屬、階層、等級等,從這個意義上說,服飾完全是穿給別人看的,是為別人穿的。
B.古羅馬的“托加”,是只有羅馬公民才能穿的衣服,有金線刺繡紋飾的紫紅色“托加” 也只有羅馬皇帝和將軍才能穿用,具有一種“身份證” 的作用。
C.服飾的裝飾審美功能是人類穿衣行為的原動力之一。“人為悅己者容”,就是說人裝飾美化自己就是為了取悅于自己喜歡的異性,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各國都類似。
D.人類美化自身的原動力可以追溯到人類兩性相互取悅、相互吸引這種最為原始并且也是永恒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社會需求。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 因為男女兩性為了相互吸引對方,引起對方的好感,人們要穿衣服裝飾自己,所以衣之始,蓋用以為飾,故必先蔽其前,此非恥其裸露而蔽之,實加飾焉以相挑誘。
B.中國人在自己的文化形態(tài)中形成了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和倫理要求,有自己對于著裝的容儀標準,這些規(guī)范,限制、制約并塑造著中國人的形象和生活方式。
C.中國人“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用森嚴的服飾制度來規(guī)范各色人等的社會行為和權限,就像“十二章” 紋飾只有在中國皇帝的祭服上才能使用一樣。
D.服飾的容儀功能是其象征、標識功能的延伸,《大戴禮勸學》中說:“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把服飾看作一個人能否立足于社會的大事。
3. 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 從衣服的裁制方式上看,中國的衣服始終是以直線裁剪為特色的,其形態(tài)只有寬衣型沒有窄衣型的,衣服與人體之間有一個較大的空間。
B.中國的上衣、袍子制成后放在那里,呈“T”字形,褲子呈“人”字形,裙子是一塊扇形的布片,它的的形態(tài)與現(xiàn)在的西方服飾的體形型完全不同。
C.西方中世紀的衣服、古代的衣服都是直線裁剪的,無論是古埃及的“丘尼克”,古羅馬的“丘尼卡”、“達爾瑪提卡”,還是“布里奧”,也都是“T”形的直線裁剪的衣服。
D.中國的衣服是前開式的,而西方的衣服則是貫頭穿的。但從裁制方式上看,都是平面的,從造型理念和造型意識上看,都是直線裁剪的。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邊城的守望者--沈從文
在湖南、四川、貴州三省接壤處的湘西境內(nèi),有一座小城叫鳳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鳥和鳴,相傳是因早年曾有鳳凰棲于此而得名。沈從文就出生于這個偏僻、美麗、民風淳樸的地方。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從小聰明過人,記憶力特強,6歲開始入私塾讀書。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點兒興趣,他常常逃學,去看染坊師傅踩著碾石,把布匹壓得平整如鏡;看豆腐作坊里衣著艷麗的苗族婦人一面用銅勺舀豆?jié){,一面輕輕地唱著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館里頭包青帕的大師傅騎在一條木杠上壓面皮,再用又大又寬的刀子飛快地切剝……
幼時的沈從文不愿循著社會和長輩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發(fā)展著,這影響著他一生中對社會、人生、世界的認識,所以他在自傳里說他讀著私塾里小書的同時讀著一本大書。
1917年,沈從文15歲,剛剛小學畢業(yè),被送到當?shù)仡A備兵技術班,離開家鄉(xiāng),跟隨當?shù)夭筷犜阢渌饔蚱髁?年。在這常人難以設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認識了中國一小角的人事與風土民情,為后來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豐富的生活基礎。
1922年,“五四”運動余波未息,他受到報刊的影響,毅然放下槍,離開湘西,只身來到陌生的北京。在北京,他想進大學讀書。到北大,接待人說他是“小學文化”,連報名費也退了回來。報考燕京大學,又被認為學歷太淺,不夠資格。最后,他決心用手中的一支筆打出自己的天下,從而開始了艱苦的創(chuàng)作歷程。
后來,他得到郁達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勵,到北大圖書館當館員,拼命讀書,拼命寫作。他的作品最早載于1922年的北京《晨報》副刊,接著又在《現(xiàn)代評論》《小說月報》上發(fā)表。早期作品大多描寫湘西的鄉(xiāng)俗民風和獨特的生活,后來結集為《鴨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1934年,他發(fā)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說《邊城》和散文《湘行散記》,并先后編輯北平和天津《大公報》文藝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離開北京逃難去云南,途經(jīng)沅陵時,寫作散文《湘西》、長篇小說《長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經(jīng)歷,執(zhí)著的追求,深刻的思想,邊城的風情,使沈從文與他的創(chuàng)作成為20世紀中國文化界的一個獨特現(xiàn)象,也成了邊城的守望者的熱點研究。人們嗟嘆他的命運,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蕩滌自己的靈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他最著名的小說《邊城》,更是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
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文學家,沈從文細細致致地過濾生活,把粗糙揀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詩意,留下美好,給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從文病逝于北京,歸葬于鳳凰。山城之側,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皺石做了他的墓碑。讓我們記住碑上的話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巔,多像一幅簡潔的畫啊,他靜靜地站著,刻滿滄桑的額下,一雙明澈的眼睛始終望著遠方--那是人類的遠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著你:會好的,一定會好起來的。他就這樣守望著,守望著邊城,守望著人類的未來……
(摘編自阿湄《邊城的守望者》)
相關鏈接
①誰又能想得到,這個只讀過小學、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的鄉(xiāng)下人,后來竟成了一個大作家,而且積累了深厚的學問,被他曾經(jīng)想進去讀書而不得的北京大學聘為教授,這真堪稱中國20世紀文化史的一個奇跡!(常青《讀阿湄〈邊城的守望者〉》)
②建國后他離開文壇,進入古代文物研究領域,中國文學史的編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譽卻經(jīng)久不衰。(劉敏《阿湄〈邊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4. 下列有關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沈從文反對私塾的傳統(tǒng)教育,喜歡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的發(fā)展著,這為沈從文后來的寫作人生打下了豐富的生活基礎。
B.“五四”運動之后,熱血青年沈從文毅然決然放下槍,離開湘西,順利進入北京大學,拼命讀書,拼命寫作,創(chuàng)作了《鴨子》《旅店及其他》等一系列優(yōu)秀作品。
C.沈從文是一個奇跡,一是因為他只上過小學,竟成為大作家、大學教授;二是因為他離開文壇后且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D.沈從文“把粗糙揀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詩意,留下美好”,表明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文學家應該回避社會矛盾,把希望留在人間。
5.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評價,不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 )( )
A.沈從文年輕時跟隨當?shù)夭筷犜阢渌饔蚱髁?年,在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生活中,他認識了湘西的人事與民風,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生活基礎。
B.沈從文幼時不愿循著社會和長輩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發(fā)展著,這影響著他一生的認知,所以他讀書的同時還讀著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書。
C.沈從文的文學成就是中國20世紀文化史的一個奇跡。他?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一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