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2019 屆 2016-2017 學年下期半期考試
語 文
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共 8 頁。滿分 150 分,考試
時間 150 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學號填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
2.答選擇題時,必須使用 2B 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 橡皮擦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
3.答非選擇題時,必須使用 0.5 毫米黑色簽字筆,將答案書寫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上。
4.所有題目必須在答題卡上作答,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
5.考試結束后,只將答題卡交回。
第Ⅰ卷 閱讀題(共 72 分)
一、現代文閱讀(23 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題。(9 分)
近期多檔文化類節目受到熱捧。冷靜來看,這些節目正是在眾多浮躁、模仿、抄襲、千 篇一律的真人秀中的一次突圍,是在反智、游戲、嘻哈氛圍中的高標獨立。節目的成功,反 映了傳播者在文化建設、價值堅守、節目創新上的自信、自覺與自新,為我們找到一把講好 中國故事的鑰匙,發現并開掘了觀眾的真正需求,引領了時代風潮。
傳播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與堅持,深知這片土地氤氳成長的文化具有強勁的生命力 和時代價值。從《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見字如面》《朗讀者》,這種別開 生面的節目創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很多人效仿歐美模式、膜拜韓國風潮的時候,這些節 目堅守自己最熟悉的題材而漸入佳境,抵達當下的熱度。創作者們從成語、謎語、漢字、詩 詞、書信這些最習以為常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中,尋找承載節目風骨和精、氣、神的支撐。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找到了豐沛的歷史資源和文化底蘊。詩詞書信有乾坤, 里面透露出的意境、情懷、神采等等都是我們中國人最富生命力和獨特氣質的元素。而這些 精髓一旦釋放,能量無限。
自信意味著不拿腔拿調,不刻意掩飾。在這些節目中,節目設計、嘉賓選手的即興評述 和發揮,真實與真誠是關鍵。《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里,復旦附中的武亦姝、北大 博士陳更、初一學生葉飛,即興真實的表現都讓人印象深刻,嘉賓、主持人也讓人耳目一新, 這些現場激發與碰撞的真實信息,來自創作者以自信開放的心態,去發現捕捉這些精彩的細 節,而不是刻意去擺設。
一個有擔當的媒體不應去跟風、迎合甚至媚俗,而應自覺引領觀眾。這種引領是在媒體 專業操守與大眾需求之間的反復考量、磨合與融合。尤其在當前自媒體紛紛擾擾的時代,專 業性彌足珍貴。但專業性是正襟危坐?是精深難懂?是曲高和寡?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謂 的專業性是用專業理念去引領、激發和滿足大眾需求。
文化類節目已經到了講故事訴情懷的時代。文化內涵的融入,讓節目增添了意趣和底蘊, 讓觀眾在娛樂中還能細細品味。在同質化節目都在淺表的游戲打鬧時,這類節目真正觸到了 觀眾的共鳴與痛點,引發了觀眾的共鳴。詩詞不僅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 情感共鳴、流行歌詞的靈感來源,更重要的是詩詞里有天地、有歷史、有社會、有故事、有
人生、有情懷。而書信亦如是。它們讓觀眾領略到了愛到深處的言之切切、情到濃處的低沉 婉轉、悲到痛處的肝腸寸斷。節目的成功也讓傳播者看到,原來觀眾并非都追求低俗淺薄, 尋求感官刺激。
一個缺乏故事的節目是沒有力量的。這里的故事不僅指參賽選手背后的故事,也指節目 設計的敘事環節,更是對故事的核心--人與情感的重視!吨袊娫~大會》經過巧妙設計, 沖突、懸念、延宕形成很強的敘事張力。選手背后的故事足以引發觀眾的共鳴。在春節期間,
《中國詩詞大會》關于選手和主持人的微信推送放大了口碑效應。 文化節目火了,要警惕一哄而上,又形成新的抄襲模仿。任何題材和形態的產品同質化
地推出,生命力都不會長久。希望它能不喧嘩,潤物無聲,成風化人。而這需要創作者更高 的智慧、更大的耐心、更開放的心態,從自己的文化中尋求滋養,用最好的故事手段,把自 己最擅長最熟悉的東西做到極致,其他一切紛至沓來。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詩詞、書信是最習以為常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其透露出的意境、情懷、神采等富 有生命力和獨特的氣質,也包含無限的能量。
B.《中國詩詞大會》里,武亦姝、陳更等人真實的表現都讓人印象深刻,這些精彩的 細節離不開創作者心態的自信與開放。
C.媒體的專業性在當前自媒體紛紛擾擾的時代彌足珍貴,它不是正襟危坐,也不是曲 高和寡,而是用專業理念去引領、激發和滿足大眾需求。
D.任何題材和形態的產品同質化地推出,生命力都不會長久,文化節目火了之后,又 形成了新的抄襲模仿。
2.下列表述中,不是近期文化類節目受熱捧原因的一項是( )(3 分)
A.《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是在眾多浮躁、模仿、抄襲的真人秀中的一次突圍,
是在反智、游戲、嘻哈氛圍中的高標獨立,是嘉賓、主持人的表現讓人耳目一新。 B.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強勁的生命力和時代價值,《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
讀者》等別開生面的節目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C.《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發現并開掘了觀眾的真正需求,真正觸到了觀眾的
痛點,引發了觀眾的共鳴。
D.《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是有力量的,它們的力量與參賽選手背后的故事、
節目設計的敘事環節、對人與情感的重視相關。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文化類節目里的故事足以引發觀眾的共鳴,節目中真情實感的流露是《見字如面》
《朗讀者》等文化節目受觀眾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B.《中國詩詞大會》設計巧妙,通過沖突、懸念、延宕的手段形成很強的敘事張力,
尤其是春節期間關于選手和主持人的微信推送贏得了口碑效應。
C.《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的成功說明觀眾并非都追求低俗淺薄,尋求感官刺
激。媒體不應該媚俗,而應自覺引領觀眾。
D.除了智慧、耐心和心態,節目的創作者還要從自己的文化中尋求滋養,用最好的故
事手段,把自己最擅長最熟悉的東西做到極致,這才是引領時代的姿態。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題。(14 分)
岳 樺 任林舉
第一次去長白山,是 1995 年的夏天。也是從那時起,才知道岳樺是一種樹的名字。那
是一種只在長白山上才有的樹。
那時的長白山,還沒有進行旅游開發,沒有什么所謂的“景點”,許多人去長白山,只
有一個目的,就是看天池。我們大概也是那個樣子,所以一爬上汽車,人們的心和飛旋的車 輪就達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盤旋而上,直奔峰頂。盡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樹、好景層出不窮, 但似乎都與我們無關。過后,當我重新翻閱那天的記憶時,除太陽未出時的美人松剪影和最 后的那泓天池水還算清晰,中間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紅綠交錯、模模糊糊的虛影,如一張張焦 距沒有對準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樺樹,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意外,也是一個驚奇。
接近山頂時,我無意中將疲憊的目光從嘈雜的人群轉向車外,突然,我感覺到,有什么
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發生或已經發生。那些樹,紛紛沿著山體將身軀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 把樹梢吃力地翹起。在透明的、微微顫抖的空氣里,我仿佛看到一種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 加到這些樹的軀干之上,使這些倔強的生命在掙扎中發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這些樹的名字,就叫做岳樺。
本來,樹與樹并立于一處時應該叫做林或森林,但許許多多的岳樺樹并存一處時,我們
卻無法以“林”這個字來定義這個集體。因為它們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象一些藏在掩體 下準備沖鋒或被火力壓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樣,集體臥伏于長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 如果非給它們一個詞不可的話,或許叫做“陣”或“陣營”更合適一些。那么,構成這個巨 大陣營的,到底是怎樣的一支隊伍?它們到底肩負怎樣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樺和岳樺在血緣上有什么聯系,不知道它們到底是不是同一種植物,但我堅 信,它們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當初它們生命的基因都來自于同一棵白樺樹上的同一顆種 籽。
白樺生在山下,與溪水、紅楓相伴,過著養尊處優、風流浪漫的日子,風來起舞,雨來 婆娑,春天一頂翠綠的冠,秋日滿頭金色的發,享盡人間的艷羨,占盡色彩的風流,如幸運 的富家子弟,如萬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樺卻命里注定難逃絕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 盡的蒼茫、蒼涼與滄桑。
有人斷言:“性格決定命運。”暫不說這句話用于人是否準確,但用到樹上,肯定是不準 確的,實在講,應該是命運決定了性格。岳樺,之所以看起來倔強而壯烈,正是由于它們所 處環境的殘酷。
想當初,所有的樺都是長白森林里白衣白馬的少年,峰頂谷底任由馳騁。后來,那場聲 勢浩大的火山噴發,將所有的樹逼下峰頂。就在向下奔逃的過程中,命運伸出了它無形的腳, 一部分樺便應聲跌倒。一個跟頭跌下去,就掉入了時間的陷阱,再爬起來,一切都不似從前。 前邊已經是郁郁蔥蔥的一片,每一種樹都沿著山坡占據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沒有了空間,沒 有了去路;而后面,卻是火山暴發后留下的遍地瘡痍與廢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卻 有著絕地求生的巨大空間,盡管那里有風,有雪,有雷電,有滾燙的巖石和冰冷的水,最后, 它們還是選擇了調頭向上。
一旦選擇了返身向上,樺就變成了岳樺。而今,不管我們把怎樣的情感與心愿給予岳樺, 岳樺也不可能變成那些明快而輕松的白樺了,如同山下的白樺永遠也不能夠站到它們這個高 度一樣,它們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與平淡。因為從白樺到岳樺,作為一種樹已經完成 了對樹本身或者對森林的超越,它們的生命已經發生了某種質變。而今,與山中的那些樹相 比,岳樺更像一場風;與那些各種形態的物質存在比,它們看起來卻更像一種抽象的神。(有 刪節)
4.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最恰當的兩項是( )( )(4 分) A.文章以“第一次去長白山,是 1995 年的夏天”開頭,主要是為了呼應下文,暗示那
時長白山還沒有進行旅游開發,值得記憶的景點不多。
B.身軀匍匐的岳樺在殘酷的環境中,一直不屈不撓地抗爭求生存,作者仿佛看到岳樺 正在“發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C.文章始終以岳樺與白樺的對比為主線,通過白樺養尊處優、風流傲慢與岳樺身處絕 境、倔強不屈的不同表現,表達了作者鮮明的褒貶態度。
D.文章最后寫到,“它們的生命已經發生了某種質變”,并非是指岳樺發生了基因上 的改變,而是指它們在精神上、性格上完成了自身的超越。
E.文章運用了擬人化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塑造了岳樺這樣一個由平凡到卓越的藝術形 象,贊嘆了自然界生命力量的偉大與神奇。
5.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寫長白山之行時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記憶,這樣寫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
6.作者堅信岳樺與白樺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請根據文意作簡要概括。(6 分)
答: ▲
二、古代詩文閱讀(49 分)
(一)課內文言檢測(10 分)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2 分)
A.女也不爽.,士貳其行(暢快)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問候,懷念) B.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期望) 正襟危.坐而問客曰(端正)
C.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越過)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勸酒) D.蘇子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有穴窈.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一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