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湖濱中學2016~2017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質量檢測
高一語文
(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
考生注意:答案全部寫在“答題卷”上。
監考教師注意:只須收“答題卷”,本“試題”讓學生帶回、保存。
一、積累與運用(22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敕造(chì) 逡巡(chūn) 訕訕(shàn) 捫參歷井(shēn)
B.鏨銀(zàn) 兩靨(yàn) 桌幃(wéi) 拗他不過(niù)
C.蹙縮(cù) 歆享(xīn) 榫頭(sǔn) 雞豚狗彘(zhì)
D.庠序(xiáng) 宵柝(tuò) 牲醴(lǐ) 間或一輪(jiān)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3分)( )
A. 憊懶人物 放誕無禮 百無聊賴 不可理諭
B. 精明強干 百無聊賴 暮靄沉沉 俊眼修眉
C. 輕攏慢捻 地崩山催 輿論危機 崢嶸崔嵬
D. 嘔啞嘲哳 固若金湯 燈火闌珊 契而不舍
3.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幾句話,排列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
想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卻不進正門,只進了西邊角門。 ,林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
①眾婆子步下圍隨至一垂花門前落下。
②另換了三四個衣帽周全十七八歲的小廝上來,復抬起轎子。
③后面的婆子們已都下了轎,趕上前來。
④那轎夫抬進去,走了一射之地,將轉彎時,便歇下退出去了。
⑤眾小廝退出,眾婆子上來打起轎簾,扶黛玉下轎。
A. ②④③⑤① B. ②④③①⑤ C. ④③②⑤① D. ④③②①⑤
4.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3分)( )
A.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期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善用比喻,多用排比,說理透徹,標志古代說理散文的進一步成熟
B.柳永原名三變,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他是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他大力創作慢詞,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C.韓愈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把他與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并稱 “唐宋八大家”。
D.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紅樓夢》又名《石頭記》《金玉緣》,是清代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是我國古代現實主義長篇小說的高峰,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李白《蜀道難》中通過描寫兩種動物,從側面表現蜀道山勢的高峻驚險難以翻越的名句是“ ,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2)杜甫《詠懷古跡(其三)》中運用對比,描寫昭君遠嫁異域最后葬身荒漠,反襯昭君出塞悲慘命運的兩句是“ , 。”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3)白居易《琵琶行》中運用比喻,描寫琵琶樂聲由婉轉流利轉而變成冷澀不暢的名句是“ ,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4)荀子《勸學》中認為每個人的稟賦沒有差別,要善于借助各種客觀條件來彌補自身不足的名句是“ ,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5)“沒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這與《師說》中“ ,
”兩句觀點一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二、課內古詩文閱讀(28分)
6. 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活用現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3分)( )
①贏糧而景從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③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④以愚黔首 ⑤內立法度 ⑥王無罪歲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⑤/②⑥/③/④ C.①/⑤/②⑥/③/④ D. ①⑤/②/③④/⑥
7. 下列各句與例句句式特點相同的一項是(3分)( )
例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A.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B. 蚓無爪牙之利
C.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為天下笑者,何也
8. 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2分)
譯:
(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2分)
譯:
9.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題目。(6分)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 出人:超過其他的人
B.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不齒:不屑(和他們)同列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卻,竟然
(2)下列對語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該段運用了多組對比,揭露了“師道之不傳”“師道之不復”的慘痛現狀。
B.語段以“古之圣人”對比“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
C.語段以“句讀之不知”拜師和“惑之不解”卻不拜師對比,得出“小學而大遺”的結論。
D.語段將“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度進行對比,得出了君子不如“巫醫樂師百工”聰明的結論。
10.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題目。(6分)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①奮六世之余烈 ②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B.①履至尊而制六合 ②惑而不從師
C.①乃使蒙恬北筑長城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以弱天下之民 ②以手撫膺坐長嘆
(2)下列對文段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施行一系列政策以鞏固政權,如焚書、毀城、銷毀兵器等。
B.秦始皇認為,憑借嚴苛的統治手段和穩固的軍事防御,他的子孫就可世代稱帝。
C.文段采用夸張、對比、鋪陳等手法,通過正反對比,表現了始皇的實力和野心。
D.文段極言始皇奪天下之猛和守天下之嚴,以秦前期氣勢之盛反襯后期敗亡之速。
11.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后面題目。(6分)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有人認為頷聯中的“無邊”“不盡”用得好,請結合詩歌意境簡要賞析。(3分)
答:
“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1分),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的聲音,長江洶涌的場景,更能讓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遲暮的感傷(1分)。與下聯“萬里”“百年”呼應,詩人的羈旅之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1分)。有此二語,詩的境界更廣闊深遠,用語精當,氣象宏偉。(共3分)
(2)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認為,籠罩全詩的是一種“悲”情,你同意嗎?為什么? (3分 )
答:
同意。猿聲哀婉,飛鳥徘徊;落葉飄零,萬木蕭疏;江水滾滾,韶華易逝;常年作客他鄉;一生多災多病;獨自一人登高;時局艱難,兩鬢如霜,因病戒酒等,無不體現一個“悲”字(2分)。詩人長年漂泊的鄉愁、韶光易逝的無奈、壯志難酬的苦痛,始終籠罩著濃厚的“悲”情(1分)。(共3分)
三、課外古詩文閱讀(16分)
(一)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2-14題。(10分)
喬遠,字稚孝,晉江人。萬歷十四年進士。除刑部主事,歷禮部儀制郎中。同官陳泰來等言事被謫,抗疏救之。時倭攻朝鮮急,大司馬石星主封倭,而朝鮮使臣金晬泣言李如松、沈惟敬之誤,致國人束手受刃者六萬余人。喬遠即以聞,因進累朝馭倭故事,帝頗心動。而星堅持己說,疏竟不行。坐累謫廣西布政使經歷,以事歸。里居二十余年,中外交薦,不起。光宗立,召為光祿少卿,移太仆。王化貞駐兵廣寧①,主戰。喬遠畫守御策,力言不宜輕舉。無何,廣寧竟棄。天啟二年進左通政。鄒元標建首善書院,朱童蒙等劾之,喬遠言:“書院上梁文實出臣手,義當并罷。”語侵童蒙。進光祿卿、通政使。五疏引疾,以戶部右侍郎致仕。崇禎二年,起南京工部右侍郎。給事中盧兆龍劾其衰庸,自引去。喬遠博覽,好著書。嘗輯明十三朝遺事為《名山藏》,又纂《閩書》百五十卷,頗行于世,然援據多舛云。崇禎四年卒,年七十四。
(摘編自《明史列傳第一百三十》)
【注】①廣寧:廣寧是鎮守山海關的門戶,明軍與后金在此對峙。
12.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除刑部主事 除:授官 B.坐累謫廣西布政使 坐:因為
C.五疏引疾 疏:奏章 D.然援據多舛云 援:引用
13.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何喬遠為人剛直,同僚陳泰來等人因為議政被貶,他敢于直言進諫出手相救。
B.日本攻打朝鮮,有人主張封倭,何喬遠進言反對,但他的意見最終沒被采納。
C.鄒元標建書院,被朱童蒙等彈劾,何喬遠因題寫書院上梁的文字,被一并罷免。
D.何喬遠閱覽廣博,好著書,他輯錄明十三朝遺事成《名山藏》,又編《閩書》。
1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因進累朝馭倭故事,帝頗心動。(2分)
譯:
(2)無何,廣寧竟棄。(2分)
譯:
(1)(何喬遠)借機進言歷代朝廷控制倭寇的舊例,皇帝頗為心動。(本小題2分,“累”、“故事?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一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