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江高級中學2016-2017學年度
高一語文第二學期期中考試試題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共六大題22小題,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
3.作答時,所有答案均直接做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
第Ⅰ卷 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有人說,當今社會,有一樣東西幾乎讓所有人都無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風氣。這話雖有些偏激,卻道出了許多人欲言難言的自我困惑。
雜亂吵鬧是喧囂的外在表現,其本質則是浮躁,是人們內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穩。浮躁,是喪失定力,隨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機取巧;是虛浮夸張,一片泡沫;是不要過程,只要結果。人生在世,誰都有各種各樣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本無可非議。問題在于,面對浮華世界,人們的欲望變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會風氣。
浮躁之風盛行,會導致這樣的現象: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為學者盼望一步到位,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為藝者盼望一舉成名。也容易出現這樣的結果:社會被浮躁之風籠罩,清靜的人生、專心的工作、精良的產品,變得稀罕起來;因為求快而忽視了細節和質量,導致一些地方事故多發、反復折騰、勞民傷財。那些整日忙碌趕場子的人,那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人,那些跟風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萬機,好像勤奮忙碌,到頭來往往難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們“用心躁”而無法“用心一”。
對于浮躁,古人總結出了“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會日新月異,節奏加速,變化更快、更多、更大,人們對變化的感受極為敏感;但同時也不要忘記,變動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變的規律--結果需要過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術的翅膀,站上了創新的風口,如果沒有扎實穩固的知識和技能儲備,成功終究是短暫而不穩固的。舒服與辛苦,安逸與勞頓,亦有著互相轉換的辯證法。
《道德經》里講,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人活一輩子,要想給社會給后人留下點東西,要想實現自我價值,就必須避開社會的喧囂,拒絕外來的誘惑,祛除內心的焦躁,靜下心定下神,扎扎實實、聚精會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囂浮躁所裹挾。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囂之中的寧靜心態。內心的寧靜,是一種穿越世俗、撇開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臨大事有靜氣,便聽不到外界的吵鬧嘈雜,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誘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有了靜的底色,才有達的境界、定的氣質、和的格調,才能讓人生劇本脫俗雅致。能夠保持內心的寧靜,是“大家”風范,亦屬常人能力所及。內心的寧靜,是最為深厚的修行。讓寧靜成為心靈的常態,我們不必超脫凡塵,也一定可以專心致志、成就非凡。
(選自2016年4月《人民日報》,有刪改)
1.下列關于“浮躁”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浮躁是當今社會上的一種風氣,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它所困擾,也都無法逃避。
B.浮躁是人們喧囂的本質,雜亂吵鬧則是其表面現象。
C.浮躁是人們心中產生急躁,失去了定力,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的表現。
D.因為人們面對浮華世界而欲壑難填,所以社會風氣變得浮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
A.無論是古今,還是中外,人們都會有無可非議的各種各樣的奢望,這奢望 也會變得更大、更多、更急切。
B.如果社會上浮躁風氣盛行,那么這就會使社會中多個行業的人們變得急于求成。
C.一些地方的工程出現事故多發、反復折騰又勞民傷財的現象,是因為工程負責方一心求快而忽視了施工的細節和質量。
D.有些人做事由于用心不專一,只顧著忙趕場子,看似在勤奮忙碌,可到頭來往往也難成大事。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道德經》所言“靜為躁君,躁則失君”,呈現的是一種相互轉換的辯證法。
B.無論是古代,還是日新月異的今日社會,要想實現自我價值,就必須保證不被社會的喧囂浮躁所裹挾,要靜心定神、扎實做事。
C.陶淵明的“心遠地自偏”,是一種能穿越世俗、撇開浮 躁,進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寧靜心態。
D.每臨大事有靜氣,是一種“大家”風范,也是最為深厚的修行,雖然不是常人所能及,但是大家都要專心致志,讓寧靜成為心靈的常態。
二、文學類文本(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與周瑜相遇
遲子建
一個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夜晚,我枕著一片蘆葦見到了周瑜。那個縱馬馳騁、英氣逼人的三國時的周瑜。
那晚,我漫無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涼而濕的水氣朝我襲來,我不知怎地聞到了一股燒艾草的氣息,接著是鼓角相聞,我便離開河岸,尋著艾草的味兒和凜凜的鼓角聲而去,結果我見到了一片荒涼的曠野,那里的帳篷像蘑菇一樣四處皆是,帳篷前篝火點點,軍馬安閑地垂頭吃著夜草,隱隱的鼾聲在大地上沉浮。就在這時,我見到了獨自立在曠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為在這曠野上,睜著眼睛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我,一個就是周瑜。
我見到了我最想見到的一個男性,那一瞬間我說不出話來,我見到親密的人時往往都是這個表情。
周瑜身披鎧甲,劍眉如飛,雙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氣令我顫抖不已。
“戰事還未起來,你為何而發抖?”周瑜說。我想告訴他,他的英氣令我發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發抖,可我說不出話來。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戰事要發生。這么大規模的安營扎寨,這么使周瑜徹夜難眠的戰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戰前被擦得雪亮的軍刀都會沾有血跡。只有刀染了血跡,戰爭才算結束。
周瑜并沒有在意我的發抖,而是將一把艾草丟進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來。可是先前所聞的鼓角聲呢?周瑜轉身走向帳篷時,我見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號角則掛在帳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揚頓挫地敲了起來,然后又吹起了號角。他陶醉著,為這戰爭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鎧甲閃閃發光。
我說:“這鼓角聲令我心煩。”
周瑜笑了起來,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號角,朝我走來。他說:“什么聲音不令你心煩?”
我說:“流水聲、鳥聲、孩子的吵鬧聲、女人的洗衣聲、男人的飲酒聲。”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來。我見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齒。
我說:“我還不喜歡你身披的鎧甲,你穿布衣會更英俊。”
周瑜說:“我不披鎧甲,怎有英雄氣概?”
我說:“你不披鎧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們不再對話了。月亮緩緩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濃而淡,晚風將帳篷前的軍旗刮得飄揚起來。我坐在曠野上,周瑜也盤腿而坐。
我們相對著。
他說:“你來自何方?為何在我出征前出現?”
我說:“我是一個村婦,我收割完蘆葦后到河岸散步,聞到艾草和鼓角的氣息,才來到這里,沒想到與你相遇。”
“你不希望與我相遇?”
“與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說。
“難道你不愿意與諸葛孔明相遇?”
“不。”我說,“諸葛孔明是神,我不與神交往,我只與人交往。”
“你說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氣短。”周瑜激動了。
“英雄氣短有何不好?”我說,“我喜歡氣短的英雄,我不喜歡永遠不倒的神。英雄就該倒下。”
周瑜不再發笑了,他又將一把艾草丟進篝火里。我見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澤使曠野顯得格外柔和安詳。
我說:“我該回去了,天快明了,該回去奶孩子了,豬和雞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動也不動,他看著我。
我站了起來,戀戀不舍地離開周瑜。走前我打著哆嗦,我在離開親密的人時會有這種舉動。我走了很久,不敢回頭,我怕再看見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時候,卻忍不住還是回了一下頭,我突然發現周瑜不再身披鎧甲,他穿著一件白粗布的長袍,他將一把寒光閃爍的刀插在曠野上,刀刃上跳躍著銀白的月光。戰馬仍然安閑地吃著夜草,不再有鼓角聲,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飄來。我伸出一雙女人的手,想抓住他的手,無奈那距離太遙遠了,我抓到的只是曠野上拂動的風。一個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夜晚,我枕著一片蘆葦見到了周瑜。那片蘆葦已被我的淚水打濕。
(選自《小作家選刊》,有刪改)
【注】《與周瑜相遇》是遲子建的一篇著名小小說,獲得首屆“小小說金麻雀獎”。
4.下列對小說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寫突出了夢境的清澈、素雅、荒涼、安靜、開闊的特點,營造了一種戰前暫時寧靜、祥和的氛圍,為下面的情節發展和刻畫周瑜這一形象作了鋪墊。
B.“我不喜歡永遠不倒的神。英雄就該倒下。”作者認為真正的英雄應不懼怕失敗,哪怕在戰場倒下去了,仍是響當當的英雄。這是很典型的“本色英雄觀”。
C.“周瑜笑了起來”,“又一次笑了起來”,“不再發笑了”,體現了周瑜對我的態度由不以為然到深有觸動。
D.文章通過描述一個村婦的內心世界,表現了厭惡戰爭、喜愛安寧而淳樸的生活這一主題。
5.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請從內容和寫法兩個方面簡要分析。(5分)
6.有人認為《與周瑜相遇》是一個關于英雄的夢,又是一個關于平凡的夢。請根據這兩個方面談談你對本文主旨的理解(6分)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謝家麟:創新是沒有終點的旅程
吳月輝
2016年2月20日上午8時12分,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謝家麟的生命停止在這一刻,享年96歲。
2012年,92歲高齡的謝家麟獲得了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當被問及數十年學術生涯中哪件事最值得自豪時,謝家麟笑笑說:“我就是膽子大,什么都不怕!”
正是這種什么都不怕的闖勁,曾讓年僅35歲的謝家麟名揚美國。那是1955年,他在美國芝加哥醫學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臺以高能電子束治療深度腫瘤的加速器,開拓了高能電子束治癌的全新領域。研制這臺醫用加速器時,還有斯坦福大學4名教授級的專家也接了同樣的工作,作為對手,謝家麟無論在資歷上還是在可供調遣的人員和資源上,與他們都不在一個量級。因為是醫用,這臺加速器的要求格外高。“這件事以前沒人做過,無例可循。但我覺得這是獨當一面、鍛煉自己的絕好機會,因此就毫不遲疑地接受了。”
回國后,他又帶領一批剛出校門的大學生,耗時8年建成了中國第一臺高能量電子直線加速器。當時國內幾乎沒有人了解加速器。面對一個又一個困難,他說:“什么叫做科研工作?做科研工作就是解決困難。沒有困難,那就用不著科研了。”
1979年,已過花甲的謝家麟再一次大膽地投入到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的研制工作中。正負電子對撞機是世界高等加速器的一次革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難度非常大。有人說,這就好比站在鐵路月臺上,想跳上一輛飛馳而來的特快列車。如果沒有抓住,就會粉身碎骨。然而,由謝家麟帶領的團隊最終還是跳上了這輛“飛馳的列車”。
這一次次因為“大膽”而創造的奇跡,皆源于謝家麟深厚的科學功底和堅持創新的精神。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一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