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高2016級高一下期語文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鐘 總分:150分
第Ⅰ卷
一、現代文閱讀(22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3小題,每小題3分,共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知人論世”最早見于《孟子萬章下》。孟子這里所謂的“知人論世”,其本義是指“交友之道”。后經文論家的發展,“知人論世”成為一種論文的方法,即“知人論世法”,是一種要理解文本必須先了解作者為人及其所處時代的論文方法。
“知人”是指鑒賞作品時必須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思想狀況及寫作動機等信息;“論世”是指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內容。“知人論世”是廣為人知、影響深遠的傳統詩歌鑒賞方法,其基本的原則是:分析理解和評價詩歌,必須將詩歌產生的時代背景、歷史條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際等與作品聯系起來。清人黃子云認為,在吟詠之時,應先揣知作者當時所處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無象于窅冥恍惚之間。清人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時代,不可妄論古人的文辭,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處,也不可以遽論其文。王國維也認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則古人之詩,雖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來,在教學古代詩歌的過程中,必要的背景簡介不可少。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師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通過持續的背景簡介,幫助學生建構文學史的框架,這樣學生就會在文學常識積累中逐漸擁有高瞻遠矚、觸類旁通的文學鑒賞智慧和能力。
魯迅在評論陶淵明時曾說,陶淵明固然寫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寄興田園的篇章,卻也寫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憤世嫉俗的悲壯之歌;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同一個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朱熹也曾評論說,陶淵明的詩,眾人皆說是平淡,據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覺,露出其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寫得出這樣言語的詩句。由此看來,沒有對作者及其時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會影響到對其詩作的理解。
唐代詩人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表面上寫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見公婆時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繪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詩人的本意卻是以此為喻,委婉試探自己的詩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評判標準。“洞房昨夜停紅燭”喜舉進士也,“待曉堂前拜舅姑”將見主考大人也,“妝罷低聲問夫婿”以所作之詩請教于張籍也,“畫眉深淺入時無”能否獲主司之賞識也。張籍自是心領神會,于是用同樣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慶馀》:“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前兩句是說朱慶馀德才兼備,文質彬彬,自知文章寫得好,但是還不夠自信;后兩句張籍對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時流露出對朱慶馀的贊賞之情。不了解詩人這些進獻、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無法理解作詩的本意。
“知人論世”對古詩文教學和文學作品鑒賞,對更深刻、更透徹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創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摘編自王美智《知人論世與古代詩歌鑒賞》)
1.下列關于“知人論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知人論世”語出《孟子》,本義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論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謂的“知人論世法”。
B.“知人”是指對作者的身世、經歷、寫作動機等作了解;“論世”是指考察文學作品內容要考慮作者所處的時代。
C.“知人論世”就是要聯系作家的生平遭際、思想為人和詩歌產生的時代背景、歷史條件等,來理解和評價詩歌。
D.“知人論世”作為傳統詩歌鑒賞方法,廣為人知,影響深遠,對古詩文教學和文學作品鑒賞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清人黃子云、章學誠的論述,從正反兩面對比論證了評論詩文必須先了解作者的身世處境和時代背景。
B.王國維運用假設論證法指出,如果已經做到了知人論世,還不能正確解讀詩歌,這樣的讀者是很少的。
C.魯迅和朱熹對陶淵明的評論,都指出其具有既平淡、又豪放的特點,有力地論證了“知人論世”的必要性。
D.朱慶馀和張籍的獻酬詩,極富生活氣息,看似寫閨情,實則另有深意,以此論證了“知人論世”的重要性。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有了文學常識的積累,擁有高瞻遠矚、觸類旁通的文學鑒賞能力,就構建起了文學史的框架。
B.如果對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時代,就必定會影響到對其作品的理解。
C.如果不用“知人論世”進行賞析,那么《近試上張水部》一詩很可能被看成閨情詩。
D.高中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對作品相關背景知識的深入了解和正確把握。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4~6題(13分)。
斯人獨憔悴
遲子建
創作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獨具個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個人都盡可能地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比較充分地去實現自己的價值。我當然也未能免俗。
細細算來,從我開始小說創作至今所發表的三十萬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寫下層人的生活的。這一回顧連我自己也略為吃驚。
我出生在北極村漠河,在那里度過了我孤獨寂寞的童年時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們曾經給我講過許許多多的民間故事。我現在還常常回憶起當年講故事的情景來。
晚飯過后,農人家里忙過了該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談天說地。生活太單調,他們疲憊的呵欠聲常常同日頭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難得看上一場電影,那么,晚飯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這個時刻,我就帶著我心愛的狗(它叫傻子,后來我把它寫入第一部中篇小說《北極村童話》),和這條狗一起擠入聽故事的人中,直聽得心兒不知飛到哪里,仿佛魂都丟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啟蒙文學。它不是唐詩宋詞,而是來源于民間的那種質樸而又奇詭、光怪陸離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歲那年坐在夕陽西下的窗前,看著天邊飛涌的那一團團金色的晚霞的時候,我仿佛在絢麗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個片段,我的心難以平靜,我開始斷斷續續地記載我的童年生活,二十歲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說,發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學》上。
從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這實在不是一條坦途,這實在不是一個美差。
我需要讀大量的書來豐富自己的心靈,我需要走南闖北去看世界,而時間和日常瑣事又常常打亂我的計劃。
因而我的創作有它不可否認的局限性和狹隘性,它還沒有達到從一個宏觀領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觀照生活的那種讓人嘆服的洞察力。
必須承認,我將來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話世界里流連忘返,那么我的藝術生命也就終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艱難。它要養精蓄銳幾時、苦苦求索幾時,才能獲得一個瞬間的輝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輝煌。不管它最終實現與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靜峰寺山上,我看見了弘一法師的手書遺言:“悲欣交集”四個字。據說,他的出家一直是個謎,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門外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他也不動一絲惻隱之情。我以為他偉大。而他臨終的遺言卻使我對他的偉大產生了懷疑。因為真正的出家人,無所謂悲,無所謂喜,而他生命之終極之時,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見凡心難泯,他未能來一個徹底的超脫留與后人傳說。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認為他是偉大的。
他的偉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難以超拔的心態毫不保留地饋予人間,還給人間一個真實。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個故事,是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寫作的故事。巴爾扎克作為現實主義藝術大師,留給人間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聞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獨喜歡咖啡。每逢寫作之時,他總要把咖啡壺放在寫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飲下去。他創作的欲望和情緒在膨脹,而他的身體卻在一天天地垮下去。豐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個波濤洶涌的極致的境界,可漸漸衰竭的體力卻把一個血肉之軀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創作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銷蝕的過程。
我們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銷蝕。
(選自《姹紫嫣紅開遍》,有刪改)
4.下列對散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作者在偏遠的山村長大,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這為她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激發了她創作的靈感。
B.“直聽得心兒不知飛到哪里,仿佛魂都丟了似的”,生動地寫出了質樸的民間故事動人心脾的藝術感染力。
C.時間的缺失和瑣事的干擾使作者沒有辦法全身心地投入創作前的準備,無法超越自己,作者對自己的創作感到失望。
D.弘一法師的臨終遺言表明他尚且無法超越自己,更何況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師的例子旨在寬慰苦悶的自己。
E.本文回顧了自己文學創作的經歷,認為文學創作是一種自我完善與銷蝕的過程,行文看似閑散,實則緊湊有序。
5.文中寫道:“豐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個波濤洶涌的極致的境界,可漸漸衰竭的體力卻把一個血肉之軀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請解釋這句話的含意。(4分)
答:
6.文章為什么以“斯人獨憔悴”為題目?請結合文本加以探析。(5分)
答:
二、古詩文閱讀(48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題。
陳堯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高祖翔,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為閬州閬中人。堯佐進士及第,歷魏縣、中牟尉,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以試秘書省校書郎知朝邑縣,會其兄堯叟使陜西,發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誣堯佐以事,降本縣主簿。徙下邦,遷秘書郎、知真源縣,開封府司錄參軍事,遷府推官。坐言事忤旨,降通判潮州。修孔子廟,作韓吏部祠,以風示潮人。民張氏子與其母濯于江,鱷魚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堯佐聞而傷之命二吏孥小舟操網往捕鱷至暴非可網得至是鱷弭受網作文示諸市而烹之人皆驚異。
召還,直史館、知壽州。歲大饑,出奉米為糜粥食餓者,吏人悉獻米至,振數萬人。后為兩浙轉運副使。錢塘江篝石為堤,堤再歲輒壞。堯佐請下薪實土乃堅久,丁謂不以為是,徙京西轉運使,后卒如堯佐議。徙河東路,以地寒民貧,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稅。又減澤州大廣冶鐵課數十萬。徙河北,母老祈就養,召糾察在京刑獄,為御試編排官,坐置等誤降官,監鄂州茶場。
天禧中,河決,起知滑州,造木龍以殺水怒,又筑長堤,人呼為“陳公堤”。進樞密直學士、知河南府,徙并州。每汾水暴漲,州民輒憂擾,堯佐為筑堤,植柳數萬本,作柳溪,民賴其利。
祥符知縣陳詁治嚴急,吏欲罪詁,乃空縣逃去,太后果怒。而詁連呂夷簡親,執政以嫌不敢辨。事下樞密院,?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一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