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類型:B
河北冀州中學
2017年下學期期中考試
高一年級語文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鐘 試題分數(shù):150分
注意事項:
1. 本試卷分第I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 作答時請認真閱讀答題卡上的注意事項,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第I卷 閱讀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23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野下的絢麗之美
魏家俊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樸素為美是一種基本的生活觀念,也是一種基本的美學觀念。樸實無華、清新自然,成為美的最高形態(tài)。這一美學觀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強調(diào)“文以載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學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質(zhì)樸與簡潔,更能體現(xiàn)文學的實用價值。
從上古時代到春秋時代,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觀念上都強調(diào)滿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對追求華麗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和自身的社會地位的享受,就是貴為天子的君主,也不應該一味地貪圖享樂。《尚書五子之歌》:“訓有之,內(nèi)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惘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華麗的美與奢侈的生活欲望簡單地等同起來,甚至認為追求華麗的美就是一個國家衰敗和滅亡的根本原因。《國語楚語上》:“夫美也者,上下、內(nèi)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觀則美,縮于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這是倡導樸實之美的最基本的經(jīng)濟的和政治的原因,與此同時,傳統(tǒng)美學觀也就把對美的鑒賞和崇尚納入了政治風格和道德評價領域,稱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
樸素,作為一種美的形態(tài),就是在這樣一種前提下提出來的。老子在時代的變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上古社會去,因此提出了把“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作為一種治國的原則。老子極端反對文學藝術的精巧與美麗,他認為,那種美麗的色彩不但對人的心理是一種摧殘,而且對整個社會都是很可怕的腐蝕劑。在美與真的關系上,老子認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藝術創(chuàng)作就只能對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作簡單的描摹與再現(xiàn),而無須作藝術的修飾,這正是老子的“無為”的政治思想、“大巧若拙”的社會理想在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的推廣與貫徹,也正是樸素為美的美學觀念的源頭。莊子的美學理想從整體上看是追求宏達之美,其中的《逍遙游》《秋水》等篇都表現(xiàn)出壯美的氣勢,但在對美的形態(tài)作論述的時候,它卻更多地強調(diào)樸素、自然、平淡的美,這使他與老子的美學思想有著明顯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樸素、簡約,本來是老莊美學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時期,其他派別的許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對華麗之美的尖銳批評,這就很容易形成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美學思想傳統(tǒng)。墨家從下層人民的立場出發(fā),提出“非樂”的主張,曰:“為樂非也。”法家對華麗之美的批評態(tài)度更加尖銳,認為文飾的目的就是為了掩蓋丑的本質(zhì):“其質(zhì)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后行者,其質(zhì)不美也。”不但把絢爛華麗作為“丑”的外表裝飾,而且還同老子、莊子、墨子一樣,把追求華麗之美同國運、民心聯(lián)系起來,而且,儒家美學思想中本來就包含著“節(jié)用”的觀念和“辭達而已矣”的主張。這樣,不但是儒與道,而且又加上了墨與法,這四家的美學思想在樸素、自然、平淡、簡約、使用這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強化了樸素為美在中國美學傳統(tǒng)中的地位,華麗之美也就稱為眾矢之的了。 (節(jié)選自《華夏文明》,有刪節(jié))
1.下面有關“樸素為美”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樸素為美是一種基本的生活觀念,也是一種基本的美學觀念,在強調(diào)“文以載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學藝術表現(xiàn)手段的質(zhì)樸與簡潔,更能體現(xiàn)文學的實用價值。
B.樸素為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美的最高形態(tài),其對美的鑒賞和崇尚在政治風格和道德評價領域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
C.藝術創(chuàng)作對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無須作藝術的修飾,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會理想在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的推廣與貫徹,也正是樸素為美的美學觀念的源頭。
D.從上古時代到春秋時代,因為生產(chǎn)力水平的低下,人們強調(diào)滿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對追求華麗的奢侈。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樸實無華、清新自然,成為美的最高形態(tài),這一美學觀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老子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治國原則,極端反對文學藝術的精巧與美麗,強調(diào)美麗的色彩不僅對整個社會都是很可怕的腐蝕劑,更是對人心理的一種摧殘。
C.《尚書五子之歌》中旗幟鮮明地把華麗的美與奢侈的生活欲望簡單的等同起來,甚至認為追求華麗的美就是一個國家衰敗和滅亡的根本原因。
D.法家認為文飾的目的就是掩蓋丑的本質(zhì),不但把絢爛華麗作為“丑”的外表裝飾,而且還把追求華麗之美同國運、民心聯(lián)系起來。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先秦時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學思想上達成的共識很容易形成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美學思想傳統(tǒng),更強化了樸素為美在中國美學傳統(tǒng)中的地位。
B.老子在時代的變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上古社會去,因此,在美與真的關系問題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張。
C.莊子在對美的形態(tài)作論述時,更多地強調(diào)樸素、自然、平淡之美,但從整體上看是追求宏達之美的,這使他與老子的美學思想有著明顯的不同。
D.傳統(tǒng)美學觀把對美的鑒賞和崇尚納入政治風格和道德評價領域,它就將稱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朱先生剛從南方講學歸來。杭州一位先生盛情邀約,仰慕他的獨到見解,希望此次南行交流諸家、溝通南北學界,順便游玩觀賞一番南國景致。然而此行卻鬧得不大愉快,乘興而去掃興而歸。到南方后,同仁們先不提講學之事,連續(xù)幾天游山玩水,開始尚賞心悅目,三天未過便煩膩不振。整日吃酒游玩的生活,使他多年來形成的早讀午習的生活習慣完全被打亂,心里煩悶無著,又不便開口向友人提及講學之事。幾位聚會一起的南北才子學人很快廝混熟悉,不恭和戲謔的玩笑滋生不窮,他們不約而同把開心的目標集中到他的服飾和口語上。他一身布衣,青衫青褲青袍黑鞋布襪,皆出自賢妻的只手,棉花自種自紡自織自裁自縫,從頭到腳不見一根洋線一縷絲綢。妻子自做的衣服使他們覺得式樣古笨得可笑;秦地渾重的口語與南方輕俏的聲調(diào)無異于異族語言,往往也被他們訕笑取樂。他漸漸不悅他們的輕浮。一天晚宴之后,他們領他進了一座煙花樓。當他意識到這是一個什么去處時怒不可遏,拂袖而去,對邀他南行講學的朋友大發(fā)雷霆:“為人師表,傳道授業(yè)解惑。當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吾等責無旁貸,本應著書立論,大聲疾呼,以正世風。竟然是白日里游山玩水,飲酒作樂,夜間尋花問柳,夢死醉生……”朋友再三解釋,朱先生不齒地說:“君子慎獨。此乃學人修身之基本。表里不一,豈能正人正世!”當即斷然決定,天明即起程北歸,再不逗留。朋友再三挽留說,如果一次學也不講就匆匆離去,于他的面子上實在難以支持。朱先生于是讓步,講了一回,語言又成為大的障礙,一些輕浮子弟竊竊譏笑他的發(fā)音而無心聽講。朱先生更加懊惱。他憋著一肚子敗興氣兒回到關中,一氣登上華山頂峰,那一口氣才吁將出來,這才叫山哪!隨即吟出一首《七絕》來:踏破白云萬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
朱先生自幼聰靈過人,十六歲應縣考得中秀才,二十二歲赴省試又以精妙的文辭中了頭名文舉人。次年正當赴京會考之際,父親病逝,朱先生為父守靈盡孝不赴公車,按規(guī)定就要取消省試的舉人資格。陜西巡撫方升厚愛其才更欽佩其孝道,奏明朝廷力主推薦,皇帝竟然破例批準了省試的結果。方升委以重任,不料朱先生婉言謝絕,公文往返六七次,仍堅辭不就。方巡撫親自登門,朱先生說:“你視我如手足!可是你知道不知道?你害的是渾身麻痹的病癥!充其量我這只手會擺或者這只腳會走也是枉然。如果我不做你的一只手或一只腳,而是為你求仙拜神乞求靈丹妙藥,使你渾身自如起來,手和腳也都靈活起來,那么你是要我做你的一只手或一只腳,還是要我為你去求那一劑靈丹妙藥呢?你肯定會選取后者,這樣子的話你就明白了。”方巡撫再不勉強。朱先生隨即住進白鹿書院。
白鹿書院坐落在縣城西北方位的白鹿原原坡上,亦名四呂庵,歷史悠遠。宋朝年間,一位河南地方小吏調(diào)任關中。他赴任時途徑白鹿原,看中此地,便買下它蓋房修院,把家眷遷來定居。小吏的四個孫子齊擺擺成了四位進士,其中一位官至左丞相。四兄弟全部謝世后,皇帝欽定修祠以紀念其功德,御筆親題“四呂庵”匾額于門首。這個帶著神話色彩的真實故事千百年來被白鹿原上一代一代人津津有味地傳誦著著。朱先生初來時院子長滿了荒草。朱先生用方巡撫批給他的甚為豐裕的銀餉招來工匠徹底修繕了房屋,把一副由方巡撫書寫的“白鹿書院”的匾牌掛在“四呂庵”的大門首上。大殿內(nèi)不知什么朝代經(jīng)什么人塑下了四位神像,朱先生令民工扒掉,朱先生上前親自動手推倒了,隨口說:“不讀圣賢書,只知點蠟燒香,怕是越磕頭頭越昏了!”
(選自陳忠實《白鹿原》,有刪改)
4.下列對小說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朱先生南行講學是乘興而去掃興而歸的,究其原因,在于他自身,他不僅穿著古笨,易讓人訕笑取樂,而且口音濃重,與南方朋友交流有障礙。
B.朱先生從南方講學歸來,一氣登上了華山頂峰,吟出的《七絕》宣泄了他胸中郁積的憤懣,表明了他愿做時代中流砥柱的志向和他的一身正氣。
C.小說中插入介紹了白鹿書院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說明了在此處建書院是有歷史依據(jù)的,為白鹿書院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內(nèi)涵。
D.小說主要寫的朱先生在南方講學、朱先生建立白鹿書院等事,在刻畫朱先生的形象時,除了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外,還引入了朱先生創(chuàng)作的詩歌。
5.小說在刻畫朱先生這個形象時,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5分)
6.朱先生登頂華山時抒發(fā)了“砥柱人間”的壯志,但后來方升委以重任時他卻堅辭不就。請結合文本談一談你對他的做法的理解。(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41分)
(一)文言文閱讀(22分)
①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選自《過秦論》)
7.下面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履至尊而制六合:統(tǒng)治
B.隳名城、殺豪杰:毀壞
C.卻匈奴七百余里:停止
D.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舉起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一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