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湖濱中學2016-2017學年第二學期期中考
高二語文試卷
2017年4月19日
命題人: 陳靜
審核人:
(總分150分 時間150分鐘 答案請寫在答題卷上)
一、課內基礎知識(每小題3分,共18分)
1. 下列加點字讀音完全不同的一項是(3分)
A.切中肯綮 德藝雙馨 罄竹難書 鐘磬 磐石 鳳凰涅槃 三聚氰胺
B.秋深潦縮 眼花繚亂 字跡潦草 瞭望 撩撥 心急火燎 燎原之勢
C.肩之所倚 掎角之勢 膝之所踦 犄角 綺麗 棄擲邐迤 風光旖旎
D.促膝長談 休戚相關 亟來問訊 秀頎 哂笑 汲汲求仕 莘莘學子
2. 下列加點詞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可憐光彩生門戶 可憐:可愛 廊腰縵回 縵:久
B.奉化軍節度 節度:管轄 直夜潰圍 直:當
C.江東雖小,地方千里 地方:地區 吾為若德 若:你
D.罔薜荔兮為帷 罔:迷惘 貌甚寢 寢:丑陋
3.下列各組加點詞,詞類活用類型不同的一項是(3分)
A.虎鼓瑟兮鸞回車 項王軍壁垓下 B. 岸土赤而壁立 輦來于秦
C. 齊楚之精英 可憐焦土 D. 目眇眇兮愁予 栗深林兮驚層巔
4. 下列各組句中,句式相同的一項是(3分)
A. 熊咆龍吟殷巖泉 庵居蔬食 B.若稍飾以樓觀亭榭 多于南畝之農夫
C.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 然今卒困于此 D.欲言無予和 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5.下列常識表述完全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楚辭》收集戰國時代楚國屈原、宋玉和漢代賈誼、劉向等人的詩賦。這些詩歌運用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后世因此稱這種詩體為“楚辭體”或“騷體”。
B. 《春江花月夜》作者張若虛,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中興四大詩人”。他一生僅留下兩首詩,也因《春江花月夜》,“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C. 《夜歸鹿門歌》是一首七言律詩,作者孟浩然,是盛唐詩人中終身不仕的一位作家。他是繼謝靈運之后,唐代第一個大量寫山水詩的著名詩人。他與王維合稱“王孟”。
D. 詞采華麗、節奏鮮明、氣勢酣暢是“賦”共同的特點,賦多用排比、對偶、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句式多為駢散相間,整散結合,長短不拘,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在這一點上,《阿房宮賦》堪稱典范之作。
6.下列對文章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3分)
A. 白居易《長恨歌》中,“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凄涼,這是以悲涼的秋景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B. 《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詩人完全擺脫了詩律的束縛,隨著夢境的變化、情感的運行而遣詞造句。這種句法、韻法適應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絕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達到了內容和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
C. 杜甫《登岳陽樓》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D.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在記述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過程中,隨時融合抒情和議論,并將有關的傳聞軼事、前人詩句信手拈來,還隨筆寫出郡縣沿革、地形防戍等情況,豐富了作品內容,使寫景游記更有思想深度。
二、默寫(每空1分,共16分)
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杜甫《春望》中,詩人通過刻畫自己形象,表達憂國思鄉之情的句子是“ ,
。”
②王安石《登飛來峰》中富于哲理,借景抒情,表達了自己銳意改革的遠大政治抱負的詩句是:“ , ”。
③杜牧《阿房宮賦》中形容樓閣各隨地勢高下向背而建筑,宮室都向中心區攢聚,屋角互相對峙,好像兵戈相斗的一句是“ , ”。
④《漁家做》下片中,范仲淹以聲色點染出戍邊戰士“不寐”時所聞所見的句子是 “ ”。
⑤白居易在《觀刈麥》中 表明繁重的賦稅使百姓傾家蕩產,只能靠拾麥充饑的詩句是:“ , ”。
⑥陸游在《游山西村》中,用“ , ”兩句,描寫了慶典將近,音樂不斷的熱鬧景象,也反映了當時淳樸的民風。
⑦ ,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⑧俄頃風定云墨色,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⑨紛紛暮雪下轅門,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⑩ ,自將磨洗認前朝。(杜牧《赤壁》)
傷心秦漢經行處,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三、課內文言文閱讀(每小題3分,共18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8.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技蓋至此乎 蓋:大概 B.批大郤,導大窾 批:劈、擊
C.如土委地 委:卸落 D.善刀而藏之 善:拭擦
9.下列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3分)
例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A.臣之所好者道也 B.技經肯綮之未嘗
C.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D.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
10.下列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足之所履 杳不知其所之也 B.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 族庖月更刀
C.為之四顧 視為止,行為遲 D.技蓋至此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11.下列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庖丁解牛》論理深刻透徹,層層相扣,邏輯嚴密。先說“所好者道也”,提綱挈領;然后具體分述解牛經過的三個階段:起初的迷惘,繼而的執著,最終的頓悟;最后,以“怵然為戒”說明要想獲得自然之道以達到養生的目的,還必須注意就算技藝再高超在關鍵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專心致志。
B.文章語言精練而富有表現力。“觸、倚、履、踦”四個字活靈活現地再現了庖丁解牛的嫻熟技術;比擬庖丁進刀“合《桑林》之舞,中《經首》之會”,有形有聲有態;解牛結束“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態躍然紙上。
C.庖丁技藝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其一,強調對技術的追求(“進乎技矣”)。其二,在反復實踐中積累經驗,探求規律,運用規律,尊重規律。其三,謹慎小心,收藏鋒芒:“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從來不驕傲大意。簡而言之,“依理--謹行--藏鋒”。
D.《庖丁解牛》闡明了莊子的養生之道。其主觀意圖是宣傳消極處世的人生哲學,在人類社會中,人們只有像庖丁那樣避開矛盾;客觀上卻告訴人們,只要反復實踐,積累經驗,就能像庖丁一樣,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規律,做到“游刃有余”。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每句3分,共6分)
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
譯文:
②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分)
譯文:
四、課外文言文閱讀(每小題3分,共15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題。
蔡襄,字君謨,興化仙游人。舉進士,為西京留守推官、館閣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國,余靖論救之,尹洙請與同貶,歐陽修移書責司諫高若訥,由是三人者皆坐譴。襄作《四賢一不肖詩》,都人士爭相傳寫,鬻書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適至,買以歸,張于幽州館。慶歷三年,仁宗更用輔相,親擢靖、修及王素為諫官,襄又以詩賀,三人列薦之,帝亦命襄知諫院。襄喜言路開,而慮正人難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諫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慶。然任諫非難,聽諫為難;聽諫非難,用諫為難。三人忠誠剛正,必能盡言。君有過失,不救之于未然,傳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謂彰君過,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諫之名而無其實。”夏竦罷樞密使,韓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罷竦而用琦與仲淹士大夫賀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飲酒叫號以為歡且退一邪進一賢豈遂能關天下輕重哉蓋一邪退則其類退,一賢進則其類進。眾邪并退,眾賢并進,海內有不泰乎!雖然,臣切憂之。天下之勢,譬猶病者,陛下既得良醫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壽民。醫雖良術,不得盡用,則病且日深,雖有和扁①,難責效矣。”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轉運使,開古五塘溉民田,奏減五代時丁口稅之半。進知制誥,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以樞密直學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萬安渡,絕海而濟,往來畏其險。襄立石為梁,其長三百六十丈,種蠣于礎以為固,至今賴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閩人刻碑紀德。治平三年,丁母憂。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賜襄謚曰忠惠。
(節選自《宋史蔡襄傳》)
【注】①和扁:秦和與扁鵲,古代名醫。
13.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陛下罷竦而用琦/與仲淹士大夫賀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飲酒叫號以為歡/且退一邪進一賢豈遂能/關天下輕重哉
B.陛下罷竦而用琦與仲淹/士大夫賀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飲酒叫號以為歡/且退一邪進一賢/豈遂能關天下輕重哉
C. 陛下罷竦而用琦/與仲淹士大夫賀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飲酒叫號/以為歡且退一邪/進一賢豈遂能/關天下輕重哉
D.陛下罷竦/而用琦與仲淹士大夫/賀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飲酒叫號以為歡/且退一邪進一賢/豈遂能關天下輕重哉
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或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名字,如蘇軾字子瞻;古代女子不取字。
B.諫官,古代官職之一,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諫”為“規勸、勸諫”之意。
C.丁口,即男女人口,古代戶政名,既是統計人口的基本計量單位,也是派征丁銀、徭役的依據單位。
D.丁憂,據儒家傳統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遭逢父母去世,須辭官回家守喪,叫丁憂,又叫丁艱。
15.下列對原?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二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