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高二期中考試模擬試題
第Ⅰ卷(閱讀題)
甲 必做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漢字蘊含的美學
駱冬青
傳說,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對文字的創生充滿驚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紙”的意識中凝聚著華人對“文字”的共通感。漢字的誕生無從考據,可是,從古人刻畫的留痕中,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那種鮮活靈動的精神。這種精神凝聚在漢字中,凝聚在書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銅器、竹帛中。中華民族一項最偉大的創造,無疑是漢字這一文化符號。
身在中國文化浸潤之中,卻最容易忘記這一點。這是因為,漢字與西方拼音文字比起來,似乎在文化形態的比較中,已經落了下風。黑格爾曾斷言:“拼音文字自在自為地最具智慧。”這表達了赤裸裸的西方中心主義,表現了一種傲慢與偏見。可是,這種觀念,卻被一些現代中國文人所接受。這無疑是受一種進化論式的想法所支配,認為文字的發展要經歷四個主要階段,即圖畫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在這樣的序列中,似乎清晰地顯示了一種文字所處的文化地位,最晚形成的表音文字自然屬于最高級的文字。那么,漢字處于什么位置?
從文字的起源來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體作為“符號”來展示“聲音”。也就是說,在根本意義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歸宿。只不過,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為表音的基礎,生成為“單詞”,方才成為西方語言書面表達的意義元素。漢字則不然。許慎的《說文解字序》曰:“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浸多也。”這里,著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獲得了一種哲學意義,作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聲相益”的“字”構成的“漢字”,與“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聲相益”的復合形態出現的,從而具有了一種生態學意義上的“生生不息”的創發性。
所以,從圖畫文字到象形文字,漢字似乎完成了一種飛躍。但在兩者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聯,并非是一種單線的進化,“圖”進一步形式化,“畫”進一步抽象化,從而使“字”逐漸“象形化”“文字化”。也就是說,漢字,正如公認的,是合形、音、義為一體的文字。于是人們把漢字說成是表意文字。
從以上提到的關于文字形態的進化論思路來看,從圖畫、象形、表意、表音這個序列,選擇一個恰當位置定義漢字,似乎最佳選擇就是表意文字;若從“字母”來說,則西方“文字”表音說似乎可通。但“字母”與中國“漢字”的地位明顯不對等。“字”對應的是西方的“詞”。而西方的“詞”難道不是“表意”的嗎?所以,把漢字說成是表意文字是一種概念錯置,一種頗為荒唐的指稱錯亂。漢字的復雜性,在這樣的單線進化論思路中被忽視了。
漢字作為一種合形、音、義為一體的文字,其為人詬病處在“象形”。可是,正因為“象形”,漢字才具有了獨特的審美屬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獨特的一種藝術形式,即書法。漢字是一種具有文化豐富性的符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綜合為一;圖畫、象形、表意、表音,這四種“文字發展階段”,都智慧地凝結在“漢字”這種獨特的符號之中,并且能夠自由自在地表達,從而成為一種美學上的奇跡。漢字美學之提出,正在于漢字獨具的文化特質。在一些人看來的“落后”,卻恰恰是漢字偉大的地方。
(選自《文史知識》2015年第4期 有刪改)
【注】①孳乳:繁殖、派生。
1.下列有關漢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 )
A.現在人們已經無法從文獻中準確得知漢字是如何誕生的,不過那些優美的漢字依然能帶給我們很多想象和美感。
B.漢字的形、音、義為一體讓人們認定漢字是表意文字,形成這個觀點是基于文字發展的“圖畫、象形、表意、表音”四種階段的觀點,卻忽略了漢字的復雜性。
C.《說文解字序》認為,漢字是以“文”“字”兩種“形聲相益”的關系出現的,這種關系與根本意義上也是形音結合的拼音文字相同。
D.漢字被詬病的原因是漢字的象形性,不過漢字的象形性使漢字這種文化符號具有獨特審美屬性,衍生出世界上獨特的書法藝術。
2.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
A.倉頡造字的傳說體現了古人對文字創生的復雜情感,古人對寫有文字紙張的尊敬、愛惜之情表現了他們對文字本身驚怖、推崇、敬仰的感情。
B.從文字的起源分析,所有文字都需要形體作為“符號”來表示字的讀音,不過漢字與拼音文字的區別在于漢字以“形聲相益”的形態出現,因此具有了一種生態學意義上的“生生不息”的創發性。
C.漢字獨具的文化特質使得漢字蘊含美學,但有些人把漢字的美學當作落后的象征,完全忽略了漢字因為其美學特質才得以長久發展的問題。
D.漢字從圖畫文字到象形文字是一次重大的飛躍,體現在此時的漢字特點是“圖”更加形式化、“畫”更加抽象化,這些讓文字更加的象形。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 )
A.拼音文字的基本元素是“字母”,然后生成表意的“單詞”,這與漢字的“字”功能對等,有些人把漢字的“字”與拼音文字的“字母”對等是錯誤的。
B.漢字的產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這種創造的過程現在還保存在甲骨、青銅器、竹帛中,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C.“依類象形,故謂之文”是說倉頡造字時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畫出形體,這就是所謂的“文”,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D.漢字能夠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綜合為一,是把圖畫、象形、表意、表音等內容智慧凝結在一起并能夠自由自在表達的文化符號。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羅亨信,字用實,東莞人。永樂二年進士。仁宗嗣位,始召入為御史。監通州倉儲, 巡按畿內。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僉都御史,練兵平涼、西寧。正統二年,蔣貴討阿臺、朵兒只伯,亨信參其軍務。至魚兒海,貴等以芻餉不繼,留十日引還。亨信讓之曰:“公等受國厚恩,敢臨敵退縮耶?死法孰與死敵?”貴不從。亨信上章言貴逗遛狀。帝以其章示監督尚書王驥等。明年進兵,大破之。亨信以參贊功,進秩一等。
父喪歸葬。還朝,改命巡撫宣府、大同。參將石亨請簡大同民三之一為軍,亨信奏止之。十年進右副都御史,巡撫如故。時遣官度二鎮軍田,一軍八十畝外,悉征稅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時,詔邊軍盡力墾田,毋征稅,陛下復申命之,今奈何忽為此舉?塞上諸軍,防邊勞苦,無他生業,惟事田作。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后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況邊地磽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稅,則民不復耕,必致竄逸。計臣但務積粟,不知人心不固,雖有粟,將誰與守?”帝納其言而止。
初,亨信嘗奏言:“也先專候釁端,以圖入寇。宜預于直北要害,增置城衛為備。不然,恐貽大患。”兵部議,寢不行。及土木之變,人情洶懼。有議棄宣府城者,官吏軍民紛然爭出。亨信仗劍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斬!”又誓諸將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挾上皇至城南,傳命啟門。亨信登城語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啟。”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鶚、懷來、永寧、保安諸守將棄城遁,并按其罪。
當是時,車駕既北,寇騎日薄城下,關門左右皆戰場。亨信與總兵楊洪以孤城當其沖,外御強寇,內屏京師。洪既入衛,又與朱謙共守,勞績甚著。景帝即位,進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許之。歸八年,卒于家。
(節選自《明史羅亨信傳》)
4.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后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
B.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后/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
C.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后/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
D.每歲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復/刈草八月/以后修治關塞計一歲/中曾無休暇
5.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詞還有登基、禪位、踐阼等等。
B.原文“正統二年”中的“正統”是年號。古代常用紀年法有干支紀年法(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兩字相配,60年周而復始),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年號干支兼用法,生肖紀年法等。
C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朝廷最后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古代科舉考試按照等級次序先后分為 院試、會試、鄉試、殿試。
D.車駕、陛下指皇帝,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文中的年號還有“英宗”。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朝廷派蔣貴出兵征討,羅亨信參與其中,蔣貴等人借故在魚兒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羅亨信很是不滿,上奏章說明情況。后來繼續進兵,終于大破敵軍,羅亨信也因此晉級一等。
B.皇上派遣官員測量軍田,規定一軍八十畝以外都要征稅五升,羅亨信援引先例,反對采取這一舉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勞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賦稅,人民就會放棄耕種選擇逃逸。
C.敵人兵臨城下,形勢非常危急,亨信與總兵楊洪因為孤城處在交通要道,外御強敵,內保京城,浴血奮戰,盡職盡責。景帝即位時,他雖已七十三歲,還是被晉升為左副都御史。
D.為防備也先入侵,羅亨信提議在正北要塞增置城衛,兵部雖然不很贊同,但還是接受了他的意見。為保衛宣府城,他持劍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挾持,他都未曾打開城門。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亨信讓之曰:“公等受國厚恩,敢臨敵退縮耶?死法孰與死敵?”(5分)
(2)計臣但務積粟,不知人心不固,雖有粟,將誰與守?(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南 征
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楓樹林。
偷生長避地,適遠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
【注】此詩是大歷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陽前往長沙途中所作。此時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與《登高》相比,本詩的景與情關系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5分)
9.本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復雜心情?請簡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論語十則》中,論述學習的三個層次的語句是: , 。
(2)《游山西村》表達了作者對淳樸、閑適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的詩句: , 。
(3)《登高》 道出郁積詩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國運之恨,無限悲涼難以排遣的句子是: , 。
乙 選做題
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須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大題題號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二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