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中學高二年級(2018屆)第六次月考語文試卷
命題:
(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
第Ⅰ卷 表達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工具生產到器皿制作,實用與鑒賞、物質與精神,其間的融通與升華往往妙不可言。《詩經》中把對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匠那種精雕細琢、醉心忘我的情態躍然于詩句之間。
器物制造崇尚“工匠精神”,藝術創作亦然。曾侯乙編鐘高超絕倫的鑄造技術和近乎完美的演奏性能,記載于世界音樂史;北宋徽宗時的汝瓷,其釉如“雨過天青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那種至高至上的追求將中國瓷藝推向一個歷史巔峰。這些都是中國“工匠精神”的藝術呈現。
要明白什么是藝術創作的“工匠精神”,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工匠”。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匠,木工也;工,巧飾也。”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徐鍇則曰:“為巧必遵規矩、法度,然后為工。”以上闡釋可以有三層理解:首先工匠來自生活實踐,工匠做出來的物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次是這物品要“巧”,要可“飾”,要既滿足實用需求,還具備賞鑒品性,這就需要工匠用心、用腦、用情;另外工匠的勞動有規矩,有法度,要追求精巧而非花巧,這體現了工匠職業的質量和專業要求。
言及中國現代藝術的“工匠精神”,齊白石先生是一個生動的典型。美國《紐約時報》一篇藝術評論曾這樣描述:“他(齊白石)出身于農民家庭,曾是一個鄉村木匠,因為癡迷而愛上藝術。在他的畫筆之下,花、鳥、魚、蝦都有了生命。”藝術家徐冰指出,白石先生善于觀察各種動物、植物,勤于實踐,潛心鉆研,他的畫作融會了不少生物學知識。做工匠易,做有精神的工匠,需要不斷求索的心性,長期踐行不輟。齊白石先生堪稱有“工匠精神”的藝術巨匠。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一個典型的“文化工匠”群體。太行山區的王俊川14歲拜師學唱襄垣鼓書,一唱就是60多年。平遙推光漆藝有2000多年歷史,以用手掌推出光澤及描金彩繪而出名,為了不讓這項工藝失傳、變味兒,傳承人薛生金六十多年來一直堅持傳統,用天然大漆制作工藝品,還手把手培養出200多名學生和十多名徒弟。王星記扇廠創建于清光緒元年,是“中華老字號”企業,檀香扇的核心技術是“拉花”技藝,傳承人孫亞青當年進廠一學就是13年。他說,學這門手藝很辛苦,每天就像拉鋸一樣反復用鋼絲鋸著木片,但這是掌握技藝的必由之路。這些傳承人經歷各異,但對文化技藝的理解卻驚人的類似:首先是熱愛,再就是苦練,還有就是責任,因為他們肩負著讓已經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傳統技藝繼續流傳的使命。
在當前的藝術環境下,“工匠精神”的倡議之所以引發強烈反響,也在于這一精神訴求承受著現實的壓抑和沖擊。“不在美術館,就在去美術館的路上”這句話此前在藝術圈刷屏,從某個側面反映出一些藝術創作者忙于藝術社交,疏于潛心創作的現象。對照“工匠精神”的本質要求,追逐功利、無法靜心、潛心,就難言創作,更談不上追求那種物我相融的藝術境界,其作品即便冠以藝術之名,也難副其實。
“工匠精神”內涵豐富,包括精益求精、認真嚴謹、專注堅持等等,藝術精品的打造不能舍棄這些要求。“工匠精神”的樹立,還需要全社會對工匠的敬重,只有那些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藝術創作者得到社會和公眾的贊賞和敬佩,“藝術工匠”才會人才輩出。
“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風,需要傳統,要有文化習俗,另外還需要機制和政策。在藝術領域,對創作者和作品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朝向真才與精品,藝術工作者就會潛心于藝術的精進。
自古而今,中國文化藝術創作從來不乏“工匠精神”。所謂“工匠”是為生存而求精,所謂“精神”,即為質量而執著。中國藝術繁榮需要涌現大批踏踏實實的“藝術工匠”。當越來越多的藝術創作者專于道、精于技,才會造就出一批批真正的藝術家,誕生真正的時代藝術精品。
(摘編自定舟《藝術創作的工匠之思》,有刪改)
1. 下列各項中,內容上不屬于表現藝術創作的“工匠精神”的一項是( )
A. 唐朝詩人賈島騎驢賦詩,吟得“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句,其中“敲”字
初擬用“推”字,不能確定,便在驢上用手做推敲之狀,不覺沖撞了韓愈的馬隊,
韓愈見狀問其故,勸他用“敲”字。
B. 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里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排演
時郭先生在臺下聽,嫌這話不夠味。一位演員建議把句中的“是”改為“這”,
郭先生認為這樣改很恰當,一字之差,表達就夠味了。
C. 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高級技師胡雙錢技藝非凡,工作精益求精,中國第一代
大飛機上有很多零部件是他親手打磨出來的,他打磨的飛機零部件百分之百合格,
好比精美的藝術品。
D. 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說過:“我們不論描寫什么事物,要表現它,唯有一個名
詞:要賦予它運動,唯有一個動詞:要突出它的性質,唯有一個形容詞,我們必
須苦心思索,非發現這個唯一的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不可。”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詩經》中對工匠們加工骨器、象牙、玉石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作
情景的形象描述,生動地表現出工匠們精雕細琢、醉心忘我的情態。
B. 曾侯乙編鐘之所以能在世界音樂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在于它的鑄造技術高
超絕倫,其演奏性能十分完美。
C. 許慎《說文解字》從字面上解釋了“工匠”的含義,徐鍇講的是對“工匠”工
作的要求,本文作者則對許慎和徐鍇的闡釋作了細致、深入的解讀。
D. 美國《紐約時報》曾對齊白石的畫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藝術家徐冰則道出了齊
白石能成為藝術大師的原因--具備藝術創作的“工匠精神”。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藝術創作與器物制造一樣,都需要“工匠精神”,不論是作為樂器的曾侯乙編
鐘,還是作為瓷器的汝瓷,抑或是齊白石的畫作,都是“工匠精神”的藝術呈現。
B. 唱襄垣鼓書的王俊川,推光漆藝傳承人薛生金和檀香扇“拉花”技術傳承人孫
亞青,三人職業不同,但體現在他們身上的“工匠精神”卻是相同的。
C. 當前,在藝術創作領域倡導“工匠精神”有不小的困難,問題的根源在于藝術
創作者心氣浮躁、追名逐利,不能潛心創作,其結果是作品名不副實。
D. 藝術精品的打造需要“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樹立和發揚光大需要有
多方面的因素,諸如全社會敬重工匠的良好風氣、傳統、文化習俗、評價機制和
政策等。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4-6題(12分)
周汝昌:一生做著紅樓的夢
啟 風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歲高齡的紅學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許一生的喧囂太多了,他選擇安靜地離開。“不開追悼會,不設靈堂,安安靜靜地走。”他留下這樣的遺愿。
先生進入“紅學”研究多少是個偶然。1939年,二十歲的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學。但由于社會動蕩,直到1947年秋,他才得以在燕園正式學習。那一年,周汝昌的四哥周祜昌來信說,他在胡適新近一篇談《紅樓夢》的文章中得知,胡適已有敦誠的《四松堂集》,而敦敏的 《懋齋詩鈔》卻遍尋不見,囑咐周汝昌幫忙查證。周汝昌見信后就跑到燕京大學圖書館,誰知一索即獲,而此前竟從未有人借閱過。讀完《懋齋詩鈔》后,周汝昌發現書中有六首詩是詠及曹雪芹的,而《四松堂集》中只有三首。周汝昌據此發表了《〈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胡適看到這篇文章后,當即給周汝昌寫了一封信,肯定他發現《懋齋詩鈔》是一“大貢獻”。胡適是學界大師,是“新紅學”的開創者,他的來信讓周汝昌“欣幸無已”。此后兩人書信往來不斷,在這些信件中,他們討論的大都是有關《紅樓夢》的學術問題。1948年,正埋頭撰寫《紅樓夢新證》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適家中拜訪,為了提攜后學,胡適不但與周汝昌傾心交談,還將作為“海內孤本”的《甲戌本石頭記》(《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慷慨相借。
1950年,周汝昌從燕京大學西語系畢業后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部當起了編輯。這使得他有便利致力于“紅學研究”。1953年,他的《紅樓夢新證》出版,這是一部40多萬字的“紅學”研究著作。在這部巨著中,周汝昌把胡適、顧頡剛、俞平伯的“曹、賈互證”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發揮出來,以充分豐富的文獻資料為基礎,通過實證工作,明確地提出了《紅樓夢》研究基本的方法論就是以歷史上的曹家與小說中的賈府雙向互證,在以歷史材料推證小說本事的同時,又以小說情節反推歷史,史學與文學合而為一。正是從《紅樓夢新證》開始,“紅學”實證研究開始體系化、專門化,后來它被稱作“紅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1982年,周汝昌發表了《什么是紅學》一文,在把人們呼吁的文學批評方法描述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學性研究剔出“紅學”的范圍,他說:“紅學顯然是關于《紅樓夢》的學問,然而我說研究《紅樓夢》的學問卻不一定都是紅學……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說的方式、方法、眼光、態度來研究《紅樓夢》。如果研究《紅樓夢》同研究《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以及《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小說全然一樣,那就無需紅學這門學問了。”
在幾十年的研究中,周汝昌以兩大創見,奠定了自己紅學泰斗的學術地位。周汝昌提出《紅樓夢》為曹雪芹“寫實自傳”的觀點,否則《紅樓夢》的作者何必費盡心機地“以譏為贊”,來寫賈寶玉這樣一個性格乖張的怪物?其次,周汝昌開創性地指出,為《紅樓夢》做批注的脂硯齋,就是小說中的史湘云,這是他“自覺最為得意而且最重要的一項考證”。
從30歲開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紅學”,是紅學界當然的望者。一般說來,在某一學界成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輩或后學者常常只有仰視和尊敬的份兒,很少會有人出言不遜,但周汝昌是個例外。周汝昌的這些學術觀點,在當今主流紅學界是飽受爭議的,乃至于是被批判的。在紅學界,他被譽為“紅學泰斗”,也被批作“閉門造車”,他的一生,可謂毀譽參半。
說不盡的《紅樓夢》,道不盡的人與事。周汝昌夢在其中近七十年。夢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紅,誰解其中味?還是讓老人家安安靜靜地走吧!(有刪改)
【相關鏈接】
周汝昌自三十歲起聽力就大為衰退,只能依靠助聽器與人交談;后來一目視網膜脫落,另一目也僅存0.01的視力,讀書要在陽光下,以兩面放大鏡疊放,才能勉強看清書上的字。到了生命的最后幾年,老人已是完全失明,連微光也看不到了,遺著《壽芹心稿》是通過口述寫成的。(選自《文史參考》,2012年12期)
4. 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 )(3分)
A. 周汝昌看來,“紅學”中的文學性研究應與《三國演義》等小說的研究區別開
來,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態度。
B. 周汝昌研究“紅學”深受“大師”的影響,如他提出的 “為《紅樓夢》做批
注的脂硯齋, 就是小說中的史湘云”這個觀點,就是在胡適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
C. 文章題目內涵豐富、概括性強:“做著紅樓的夢”點明周汝昌一生研究的對象
是《紅樓夢》,“一生”寫出了他致力于《紅樓夢》研究的追求和毅力。
D. “相關鏈接”交代了周汝昌的聽力、視力等方面的問題,主要目的是贊美周汝
的精神品質,同時也暗示周汝昌見解可能有不嚴謹的地方,人們對此有爭議也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二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