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化中學2016-2017學年度下學期階段測試(二)
高二年級語文試卷
第I卷 (閱讀題7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道教不僅是江南山水之美的發現者,而且是江南山水之美的培育者,或者說,江南山水能夠在六朝時成為一個千古不朽的審美形象,道教所發揮的塑造與培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六朝時佛、道勃興,道教在他們審定的那些洞天福地旁邊修建了具有較高美學品質和神圣氣質的道觀,在這些道觀的襯托下,樸野的江南山水開始彌漫出強烈的人文氣息,獲得了高貴、卓越和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如元嘉末陸修靜在廬山構筑精廬,居處修道,號太虛觀。由于陸修靜崇高的威望,太虛觀的建設受到了當時達官貴人和皇家的大力支持,以至于到了北宋時,太虛觀仍然是南方道教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宮觀。太虛觀屋宇宏麗,倚崖瀕泉,觀后有蒼翠古樟和陸修靜手植的古松,這些都為提升廬山的審美品質、豐富其審美意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廬山如此,整個江南山水都因六朝時為它布上的濃郁的道教色彩而讓人們產生更多美的想象和回味。
六朝時期,道教領袖們將覺醒的自我意識、道家的自由精神與正在崛起的山水審美相結合,通過吟詩作賦、彈琴繪畫,將自己對生活、對自然,以及對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思考與體悟生動地表達出來。道教在對江南山水的審美實踐中形成的這些獨創性的作品不斷地融入人們的審美意識,進一步使江南山水超越了自然的局限性而含蘊了豐富的人類自由精神。如郭璞的“游仙詩”就頗具道家特色。這些游仙詩往往著力于描繪類似于“青溪千余仞”“綠蘿結高林”的江南山水美景和“靜嘯撫清弦”“仰思舉云翼”的逍遙的神秘道士,它們共同組成的和諧意境既是道教的理想生活,也是供世人把玩江南山水精神意味的動人樂章。
六朝開放的社會心態促進了儒道釋三家的融合,使得眾多儒士深入江南山水之中,與佛僧、道士們論道談仙,并在此過程中創作了大量吟詠贊美江南山水的優秀藝術作品,從而為江南山水成為六朝社會審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些作品中,有的是藉山水以體道,如孫綽《游天臺山賦》中的“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雙闕云竦以夾路,瓊臺中天而懸居”。有的儼然把道家所構建的虛靈世界當成了自己安身立命的現實。如對司馬氏政權不滿而又感到世事不可為的阮籍在其創作的多首《詠懷詩》中都表達了不屑于世俗歡樂,而愿到江南山水中追隨神仙、獲得永恒慰藉的愿望。可以看出,道教將道和仙置入江南山水中,構成了六朝文人吟詠江南山水進行文藝創作的十分重要的誘因。
總之,作為一種重自然、重養生的本土宗教,道教在六朝時期成為推動對江南山水進行審美,確立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的重要力量,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道教的根底在江南山水,以此來審視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許多中國美學中的玄奧、精妙命題便都可以作出更為科學合理的解釋。
1.下列關于在六朝時江南山水成為千古不朽審美形象過程中道教所發揮的“塑造與培育作用”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道教所修建的具有較高美學品質和神圣氣質的道觀,賦予了樸野的江南山水以強烈的人文氣息。
B、道教為整個江南山水布上了濃郁的道家色彩,使得江南山水由此獲得了更多的審美內涵和更高的審美品質。
C、道教通過吟詩作賦、彈琴繪畫使得江南山水成為了人們闡釋和體悟道教這一本土宗教的文化形象。
D、道教的審美實踐使江南山水蘊含了豐富的人類自由精神,從而不斷地影響和塑造了人們的審美意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儒道釋的融合使得吟詠贊美山水的優秀藝術作品涌現,從而為江南山水成為六朝社會審美生活的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B、郭璞的“游仙詩”能體現出將覺醒的自我意識、道家的自由精神與正在崛起的山水審美相結合的風格,頗具道家特色。
C、陸修靜在廬山修建太虛觀,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直到北宋時,太虛觀仍然是道教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宮觀。
D、阮籍對司馬氏政權不滿,但又感到世事難以改變,故其許多作品中都流露出到山水中追隨神仙、獲得永恒慰藉的愿望。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洞天福地使江南山水獲得了更加高貴、更加完善的形貌特征,提升了審美品質,豐富了審美意蘊,給人更多美的感受。
B、游仙詩將江南山水美景和逍遙的神秘道士組合在一起,既表現了道教的思想主張,又是對江南山水精神的生動地表達。
C、六朝文人吟詠江南山水時,常常將道和仙置入山水自然中,藉山水以體道,將道家所構建的虛靈世界當作自己的追求。
D、從道教以江南山水為根底的角度看,中國美學中許多玄奧、精妙命題便可以作出更為科學合理的解釋。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馮驥才:守望民間文化的知識分子
馮驥才很健談,但大多談的是守望文化,對他自己則很少提及。作為作家,喜愛他的讀者說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間,來自于鄉土;作為文化研究者,關注他的學者說他有著博大的文化責任感。
今天,他毫不猶豫地投入到保護文化遺產與搶救民間藝術的事業之中,不惜花費畢生積蓄,不惜年高勞頓,高擎起守望文化大旗,成為保護民間文化的旗手。
不保護,我們的根就沒了
“最近一直忙著浙江西塘召開的古村落保護高峰論壇。之后,將再進行一系列的考察活動,比如蘇州桃花塢調查、比如南通藍印花布基地掛牌等。”馮驥才的日程表排得很滿。“古村落是中華文化的箱底兒。再不忙著保護民間文化,我們的根就快沒了。”
經過去年大半年7個省份的下鄉調查,馮驥才越來越感到,古村落內在的、沉甸甸的歷史文化積淀在被抽空。他覺得造成這樣的危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步入現代化的過程不是遞進,而是突然的,人們由此造成了對線性成長、理性思考的缺失。貴州東南部,30多萬人在蘇浙一帶打工,面對市場沖擊及百姓對物欲的追求,苗寨居民不說苗語,很多少數民族村寨的年輕人已經不穿民族服裝了,在南方一些富裕的小縣城,馮驥才發現生活富足的農民在建設自己家園時竟是如此赤裸裸地照搬洋文化,在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艾菲爾鐵塔”,或是小型的盧浮宮;而中國的飛檐翹角、雨榭樓臺早已淡出視野,退出記憶。
“歷史的記憶和傳承都沒有了,長此以往,十幾年后,我們傳統的東西就都沒有了。我們無法阻止一個時代的變化,但是,文化,我們必須挽留。”馮驥才在談到保護古村落時說。
要保護,知識分子有責任
在文化保護工程中,馮驥才強調最多的就是文化人的責任。他說,巴黎的歷史保護為什么做得這么好,實際上是三個作家起了作用:第一個是雨果,他寫了《向拆房者宣戰》,成為第一個對亂拆房者宣戰的人;第二個作家是梅里美,他當時成立了一個古典建筑的監督委員會;第三個是小說家馬爾樂夫,他提出在全法國進行文化普查。正是這種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使法國文化保留了他們的根。
“中國知識分子也應反省一下,在時代變遷過程中應承擔什么責任。中國傳統文化大到一個古村落,小到一個荷包,都需要我們搶救和保護,否則將在我們手中消失!守望精神家園的責任應當由文化界承擔,但現實卻是,我們的文人、知識分子大多在旁觀。當然,要做好守望工作,是需要很大勇氣的。”為了成立民間文化基金會,馮驥才作畫義賣,雖然最終募來200萬元,但如今手腕上一個作畫勞累形成的大疙瘩仍在述說著當年孤軍作戰的些許無奈。令他欣喜的是,中國現在終于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日。
忙保護,“不務正業”挑重擔
馮驥才是作家,也是畫家。20年前,在他事業輝煌的時候,他卻全身心地投入到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中去,以至于招來“不務正業”的指責。對此,馮驥才表示,“我們是講責任的一代。當看到我們的社會和文化出現不和諧時,看到我們的精神領域有這么多的困惑時,就會毫不猶豫地守望我們的文化。”
他說,作為一名小說家,理所當然要把寫作當成正業,但作為知識分子,他肩上必然要挑起民族文化的重擔。在全球化時代,民族文化遭遇外來文化沖擊時,知識分子的首要任務是守望本民族的文化。“我現在是急于寫我的小說,急于畫我的畫呢?還是急于到文化的第一線去,到田野里去,到民間去?毫無疑問,我會選擇后者。而且這個選擇是完全憑自己的良心。”馮驥才真誠地表示。“只有我們每個人都關心和愛惜前人給我們留下的這些財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獨特的審美、獨特的氣質、獨特的傳統,才能傳承下去。我們需要共同努力。因為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愛。”60多歲的馮驥才有時候也會覺得很疲倦。不過,一旦有個電話打過來,說到一個好的街區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時候,他再累也會跑去……
這就是馮驥才,“不務正業”的作家,守護民間文化的人。
4.都不屬于馮驥才先生致力于古村落保護的原因的選項是(3分)
①他認為古村落是中華文化的箱底兒,再不忙著保護民間文化,我們的根就快沒了。
②大半年7個省份的下鄉調查讓他深切感到古村落內在的、沉甸甸的歷史文化積淀在被抽空。
③中國步入現代化的過程不是遞進,而是突然的特點決定了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年輕人在語言和生活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變。
④古村落洋化,歷史的記憶和傳承就沒有了,長此以往,我們傳統的東西就都沒有了。
⑤如果得知有好的街區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時候,他再累也會跑去調查阻止。
A、①③ B、②⑤ C、③⑤ D、①④
5.馮驥才先生認為廣大知識分子在古村落保護工作中該如何作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請簡要概括馮驥才先生在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方面做的工作。(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題。
透 明
納蘭妙殊
衰老像夜晚一樣徐徐降臨,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盡,死神有驚人的耐心,有時他喜歡一錢一錢地凌遲。壯年時的余暉猶在,八十歲時,姥姥的食量仍是闔家之最。她獨個兒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個蜂窩煤爐子,自己買菜做飯,雖是顛著一對小腳,行如風擺楊柳,但還利索得很。她對大家都很有用,兒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幫忙看管。六個外孫、孫女、外孫女,都經她的手撫養。于是她是有實質的有威信,說話一句算一句,小輩們都不敢不認真聽,稍有點嬉皮笑臉,姥姥臉色一沉,揚起一只大手,“打你!”喉嚨里冒出不大不小的一個霹靂,威風凜凜。不聽話者難免心頭一凜,收斂起嬉皮笑臉,承認錯誤。
后來她越來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軍一舍一舍敗退,退至膏肓之中。她不能再為家人提供幫助,只能徹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漸透明下去,世界漸漸看不見她了。她的威嚴熄滅了,兒女們上門的腳蹤逐漸稀了,孫兒輩異口同聲地說工作忙,好像都在同一家公司。春節團聚的時候,敷衍地拎一箱牛奶,進來叫一聲姥姥或奶奶,這就算交差。她記憶漫漶得很了,一個孫女站在眼前,她要把所有孫女名字都叫一遍,才牽帶得出正確的那個。
除了行動能力,在最后十年中,她也漸漸失掉正常交流談話的智力。與人說話,一句起,一句應,一句止,她就很滿足了,慢慢點著頭,像回味這次對話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轉向別處。
有時,她想主動與人溝通,就拿手去碰觸身邊的人,叫著,噯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二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