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一中2016~2017學年度下學期期中考試
高二語文試題
第Ⅰ卷 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國古代家書文化
書信是一種古老的通信方式,也是一種情感交流方式,最早在周朝開始出現。相傳三千多年前,周幽王性情殘暴,喜怒無常,寵信絕代佳人褒姒而把自己的王后申后幽禁在冷宮。申后遂用宮女之計,為太子“修書”一封,商量廢除褒姒的計謀。“書”,最早并不作書信之解,而是做動詞,是寫的意思。后來才做名詞,演變為書信。“家書”一詞最早見于西漢,顧名思義,是家庭或家族內用來傳遞信息的書信,指寫給自己的父母、兒女、兄弟姐妹和愛人的信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書信形式。
明清是家書發展的巔峰時期。不但許多文人學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書,而且也有個人尺牘專集和尺牘選本大量涌現,如湯顯祖的《玉茗堂尺牘》、袁宏道的《袁中郎尺牘》、鄭板橋的《鄭板橋家書》、袁枚的《小倉山房尺牘》等家書佳作。王守仁、唐順之、張居正、湯顯祖、袁宏道、王夫之、鄭板橋、袁枚、紀昀、林則徐等人的家書流傳甚廣,內容包羅萬象。
如立身方面,或云做人首先要立志為“天下第一等人”;或云“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而不要蠅營狗茍于“一體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或云人要“益于當時,聞于后世”,從而上可以報效國家,下可以振興自己的家族;或云“為人勿沾名士之氣”,不要自認為有才華,目空一切,大言不慚,那樣只會害人害己。
又如讀書方面,或云“學貴變化氣質,豈為獵章句,于利祿哉”,讀書獲得知識、提高素質放在首位,不是一味地灌輸讀書致仕的思想;或云不要科舉入仕,而要努力進取,注重個人修養,做一個真正的有德之人;或云靠讀書發跡,靠苦志厲行享譽盛名,光宗耀祖,不要妄自菲薄,甘居人下。有志是基礎,有識是前提,而有恒則是保證。沒有志向,只會歧路亡羊,盲目從事;沒有見識,只會是井底之蛙,所見有限;沒有恒心,只會虎頭蛇尾,半途而廢。
再如講為官之道,或云要學蘇武嚼氈、馬援裹革,為了國家和老百姓的安危,寧可拋妻棄兒,置全家生死于度外,舍小利而取大義;或云“為官不宜數問家事”,要正確處理家事、私事同國事、公事之間的關系,以國事、公事為重,致力于為民“興利除害”;或云“民生于三,事之如一”,一個人沒有父親不能有生命,沒有君長的衣食俸祿不能活下去,沒有師傅的教導不知道自己的親屬家族,所以對他們應該一樣尊敬忠誠,學成歸國后,立志做一個對上能夠報效君親,對下能造福百姓的“干城之器,有用之才”。
凡此種種,大都隨想而至,揮筆自如,舉凡議政論治、談詩論藝、訓子誡弟、抒情言志乃至言情論愛、兒女姻親等家庭瑣事,內容大多積極向善,皆可入書。父兄們總是用滄桑歷盡的生活閱歷、韜光養晦的人生經驗、偉岸正直的道德人格來教益自家子孫。時至今日,批卷覽閱,仍覺熠熠生輝。
(選自《尋根小議中國古代家書文化》,有刪改)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明清時代,家書佳作蓬勃涌現,流傳甚廣,內容涉及立身、讀書、為官甚至政治、文學、婚姻、情愛等各個方面,包羅萬象。
B.家書發展到明清時期達到巔峰,不但文人學士的個人文集中收錄了大量書信,還大量涌現出了個人尺牘專集和尺牘選本。
C.家書作為一種古老的通信和情感表達方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開始出現,它是家庭或家族內用來傳遞信息的主要形式。
D.明清時期的家書大都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其中各個方面的內容不僅有益于自家子孫,直到今日,批卷覽閱,仍覺得受益良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明清時代的家書中,有些強調做人首先要立志,做“天下第一等人”,即上可以報效國家,下可以振興自己的家族。
B.“書信”的最早含義應該是“寫信”,“書信”的“書”是動詞,雖然字面上與現在相同,但含義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C.明清時期文人學士都注重讀書,這在他們的家書中都有體現。或希望子孫讀書求知提升素質,或希望借此光宗耀祖。
D.明清文人對為官之道的理解與認識不盡相同,但大多數希望家人做官之后要愛國忠君,這點在他們的家書中有所體現。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相傳周王后申后被性情殘暴的周幽王幽禁在冷宮,申后于是策劃了一個宮女之計。中國的書信就來源于這一段傳說。
B.“家書”是書信的一種,指寫給自己的父母、兒女、兄弟姐妹和愛人的信件,但凡與家庭瑣事有關的事情都可以寫信。
C.家書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少的一種書信形式,明清時期的家書內容大多積極向善,其數量之豐,流傳至廣,令人贊嘆。
D.明清文人學士寫家書,定要引用古人名言警句,或列舉先賢動人故事,或結合自身生活經驗,目的都是為了教育后人成才。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請吃飯
(1)這個周末,周小五請了三個人吃飯。三個人中,有兩位是他的上司,還有一位是相處多年的朋友,對他都很重要。周小五提前一天就跟他們打了電話,每個人都說沒問題。于是,周小五在酒店訂好包廂,早早地趕到了。
(2)服務生介紹說,酒店有一種火鍋套餐,分180元、380元和680元三個檔次,周小五不假思索,挑了680元這一檔。請這幾個人吃飯,最重要的是面子。
(3)周小五在新城區上班,父母還住在老城區,盡管離家并不遠,但他很少回家,因為有做不完的事。就是到了周末,也得學習韓語、電腦和國際貿易,還要打各種各樣的電話、請別人吃飯或者被別人請……靠著這樣一點一點的努力,他的事業慢慢發展起來了。
(4)又過了一會兒,請的人一個也沒到,周小五就給其中一位上司打電話,問他現在走到哪里了。上司在電話里先是一愣,接著一副恍然大悟的口氣,說:“真不巧,剛才一個重要客戶要我去一趟,事關重大,不能來了……”
(5)周小五說:“沒關系,你忙你的!彼f完,把服務生喊過來,說:“請把套餐換成380元錢那一檔的,有一位朋友不能來……”
(6)這時,電話來了,是另一位上司打來的,說突然出了點事,得留在家里處理,不能來了…… (7)周小五忍不住自己的失望,問:“必須你處理嗎?”
(8)上司說:“是的……這樣吧,明天或者下個周末,我請你!
(9)話說到這個份上,周小五也只好認了。他又一次喊來服務生,尷尬地問:“能不能換成180元錢那一檔的?”
(10)服務生有些不樂意了,周小五連忙賠著笑臉,解釋說,又有朋友不能來了,不想浪費。
(11)只剩那位相處多年的好朋友了,周小五想,這么要好的哥們,到門口吃個大排檔,60塊錢就能讓兩個人吃得樂呵呵的,這頓飯請得有些多余了,但已經到了這個時候,朋友肯定快到了,于是他就讓服務生趕緊上菜。
(12)菜很快上齊,桌子上的煮鍋開始沸騰。服務生指著幾盤生肉和生菜,問:“現在下鍋嗎?”
(13)周小五點點頭,服務生就將幾盤菜倒進了煮鍋。
(14)想不到的是,這時候朋友也打來電話,說他身體很不舒服,得去醫院掛鹽水,實在對不起,改天一定擺酒謝罪。
(15)周小五好一陣沮喪,沮喪過后又為難了:這滿滿一桌菜他一個人怎么吃呢?打包?他宿舍里連個熱飯的爐子都沒有,再說,好多菜已經下鍋,根本不能打包。
(16)這時,電話又一次響了起來,這次是父親打來的,問周小五:“今天是周末,你回家嗎?”
(17)周小五說:“忙,不回了。”
(18)父親說:“你空了就回來看看吧,已經一個多月沒回家了,你媽老是念叨你!
(19)周小五嘿嘿笑了幾聲,說:“真的有點忙!
(20)父親又問:“你現在在哪里?”
(21)周小五說:“在酒店……哦,對了,你和媽吃過飯沒有?要是沒吃,你們就過來一起和我吃吧,我在這里等你們。”
(22)父親在電話那頭愣怔了一會,然后問周小五:“你剛才說讓我們和你一起吃飯?”
(23)“是啊是啊,我請你和媽來吃飯。”
(24)放下電話,周小五想起自己請過無數人吃了數不清的飯,卻唯獨沒有請父母吃過一頓飯!
(25)父母一會兒工夫就趕了過來,看來是叫了出租車。他們臉上全是笑容,絲毫沒多想兒子為什么突然請他們出來吃飯,一家人第一次在家以外的地方一起吃飯,吃一份最低檔次的套餐。
(26)周小五分別敬了父親和母親一杯酒,他將酒一飲而盡的時候,心里突然涌出想哭的沖動。
(27)吃完飯,周小五和父母一起回了家,在家里住了一個晚上……
(28)星期一一上班,一位同住一個小區的同事就跑過來告訴周小五:“昨天你爸媽在小區里逢人便講,說你請他們在大酒店里吃了一頓高檔飯,還說你給他們敬了酒,祝他們身體健康……”
(29)周小五一下子淚流滿面。
4.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 周小五所訂的套餐從起初的680元,后降為380元,最后降到180元,可以看出他不想花太多錢請別人吃飯。
B: 作者運用語言、神態描寫來刻畫周小五,如電話聯系兩個上司、相處多年的朋友,以及預約者未到時的沮喪,全都可以看出他為人真誠,目的單純的想請他們吃飯。
C: 小說故事性強,層層鋪墊,環環相扣,“請吃飯”這一情節貫穿全文,反映了社會人際關系和家庭親情出現的問題,引人深思。
D: 當一桌菜無法打包時,周小五就打電話請很久沒在一起吃住的父母來酒店吃飯,周小五的父母很高興,也沒問原因,就坐出租車很快來到酒店。
5. 作品主人公周小五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請簡要分析。(5分)
6. 小說以周小五父母逢人便說兒子請自己吃飯,周小五聽到之后淚流滿面結尾,試結合全文分析這樣結尾的好處。(6分)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嚴耕望: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 余英時
1973-1975年,嚴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訪問學人。那時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的領域內卓然成家。但在這期間,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讀。每天早晨在圖書館前面等著開門,下午圖書館關門,他才離開。1979年春,嚴耕望應聘到耶魯大學歷史系擔任訪問教授。和哈佛時代一樣,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功。哈佛和耶魯兩度共學,我親身體認到耕望是將全副生命獻給學問的人,真正達到了“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的境界。他自己曾明白說過,他一生從不求多賺一分錢,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開任何不必要的活動,以免浪費寶貴的光陰。1979年他在耶魯的期間,正值大陸社會科學院代表團前來訪問,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團,邀請耕望與會,但他婉辭了,因為他堅守其“避開任何不必要的活動”的原則。這種“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學的勇猛精進、鍥而不舍,恰好互為表里、剛柔相濟。
耕望的生命雖然徹底地與學問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曉事的書呆子,更無世人想象中那種專家學者的傲僻。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個最通情達理并且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的人。無論是對他的家人、師友、學生或同事,他都抱著一份誠摯的情意:任何人曾對他有過一點幫助,他都永志不忘。關于這一點,我們只要讀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獲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二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