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三3月下旬質量檢測
語文試題
第I卷(選擇題 共36分)
一、(每小題3分,共15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題。
村莊的夜幕藍得透明,鑲嵌著一輪圓圓的皓月和幾顆眨著眼睛的星星。家家透出昏黃的燈火, ① 。腳步聲,說笑聲,狗吠聲,嬰兒啼哭聲,匯成溫馨優美的村莊協奏曲,記憶中還有的,是村頭的大槐樹下,幾位駝背的老人吧嗒著旱煙袋,坐成夕陽下一道(蒼茫/蒼涼)古老的黑剪影。他們的身后是整齊卻高矮不等的柴草堆,上面遮蓋著破舊的蓑衣和葦笠……每當想起這些,腳口便涌動著幸福與感動,大自然和村莊恩賜我很多,我卻把村莊帖心暖肺的關懷與眷戀帶進了喧囂的城市。
我堅信,在亙古不變的傳統耕作方式面前,任何語言都蒼白無力。我的腦海里時常(涌現/閃現)這樣一個畫面:皮膚黝黑的農夫,佝僂著腰,正迎著朝陽辛勤耕作……樸實勤勞的鄉親們,在這熟悉的村莊里生存、生活幾十年,留下生命神秘的遺傳和互為親人的緣份。
村莊是人生的坐標系,就像卷藏在記憶深處的一幅水墨長卷, ② ;就像鐫刻在靈魂深處的經書,一次次被親情和愿望反復翻閱和咀嚼。心有千結,情有萬縷。唯獨鄉情人人理不清,代代剪不斷。寬厚和仁慈的土地,凝結和承載著厚重的歷史,(雖然/即使)被踩在腳下,可是依然堅韌博愛。這就是土地的秉性和品格。
1.文中加點字的注音和加點詞語的字形,都正確的一項是
A.眷(juàn) 緣份 B.佝(gōu) 帖心暖肺
C.嚼(jué) 鐫刻 D.載(zǎi) 亙古不變
2.依次選用文中括號里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蒼茫 涌現 雖然 B.蒼茫 閃現 即使
C.蒼涼 閃現 雖然 D.蒼涼 涌現 即使
3.在文中兩處橫線上依次填入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①飄散出淡淡的酒香和菜香 ②季節一次次將其攤開和描摹
B.①飄散出淡淡的酒香和菜香 ②一次次被季節攤開和描摹
C.①淡淡的酒香和菜香飄散出 ②一次次被季節攤開和描摹
D.①淡淡的酒香和菜香飄散出 ②季節一次次將其攤開和描摹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雖然曾經的年少輕狂已經付諸東流,曾經的花樣年華也已悄然而逝,但是步入中年的我們仍然不墜青云之志,渴望不斷超越自我。
B.隨著移動時代的到來,愛奇藝、騰訊和優酷三家視頻網絡平臺在移動端積極布局,發展迅猛,市場占有率不相上下,呈現出分庭抗禮之勢。
C.消化過剩產能督查組將嚴肅查處那些頂風違規生產、企圖火中取栗以謀取一己之利的企業,嚴厲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并及時通報處理結果。
D.地方政府建設特色小鎮要杜絕花拳繡腿,應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打造生態價值和經濟效益兼具的特色產業,給百姓帶來真正的實惠。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項是
A.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堅信中國的空氣污染問題在接下來的5到10年里會有非常明顯的改善。
B.珍藏于青海省藏文化博物館的《中國藏族文化藝術彩繪大觀》長達618米,由數十個著名寺廟的畫師集體創作而成,堪稱藏族文化的百科全書。
C.2017年國際自行車賽于本月6日在云南昆明開賽,來自中國、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千余名自行車運動愛好者參加了比賽。
D.部分地方政府嘗試聘請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專家,采用查閱資料和現場座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過程評估和成效評估相結合,對政治協商工作進行考核。
二、(每小題3分,共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七弦妙制有洞天
有宋一代,琴學大興,甚至引起封建帝王的濃厚興趣。宋徽宗本人乃操縵名手,對傳世名琴更是汲汲以求。當時朝野上下,無不以能琴為榮,一部迎合最高統治者審美趣味的《洞天清錄》也便應時而生。
《洞天清錄》的作者趙希鵠,生平事履未詳。據明代張萱跋萬歷刊本《洞天清錄》,言其為“宋宗室子”,自幼受高尚生活元素之熏染,便將其多年來對各類古董珍玩的鑒賞心得與審美經驗著成此書,“以貽清修好古塵外之客,名曰《洞天清錄》”,列于其首的便是,“古琴辨”35條。與中國傳統琴學論著偏重于琴曲解題、琴人傳略、演奏技法、審美意趣不同,《洞天清錄》“古琴辨”部分主要是對古琴材質、斫制方法、形制樣式進行品鑒的經驗總結,“其援引考證,類皆確鑿,固賞鑒家之指南也”(《四庫全書總目》)。
唐宋時期,古琴制作工藝取得長足進展。從朱長文所言“四美”--“一曰良質,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琴史盡美》)不難看出,古琴選材與斫制(良質、善斫)已然超越演奏技法(妙指)和審美意趣(正心),被提到首要地位。無怪趙希鵠感喟,“古材最難得,過于精金美玉,得古材者,命良工旋制之,斯可矣”(《洞天清錄取古材造琴》)。古人在斫琴的實踐中發現桐木是制作古琴面板的良材。正如趙希鵠所言,“桐木年久,木液去盡,紫色透里,全無白色,更加細密,萬金良材”;“宜擇緊實而紋理條條如絲線細密、條達而不邪曲者,此十分良材”。而梓木紋理堅實細密,可以讓琴音在槽腹內回旋,取得余音繞梁的共鳴效果,適合用作琴的底板,“今人多擇面不擇底,縱依法制之,琴亦不清,蓋面以取聲,底以匿聲,底木不堅,聲必散逸,法當取五七百年舊梓木”(《洞天清錄擇琴底》)。對于底面也采用桐木的“純陽琴”,趙希鵠指出“古無此制,近世為之”,雖然音色古樸渾厚,但共鳴效果不佳,“必不能達遠”,非為佳構。古琴取材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梧桐,以山石中生長的為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梧桐還象征著高潔美好的品格,如“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詩經卷阿》):或是忠貞不渝的愛情,如“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正是梧桐這種獨特的文化品質,才使其成為琴材的終極之選。
用陰陽理論解釋琴材的選擇,大約始于北宋《琴書》,“凡制琴,以桐木為陽,楸木為陰”,陰材、陽材分別指琴底和琴面。古琴面料所用桐木按生長方向分為陰材、陽材,首見于《洞天清錄》:“蓋桐木面陽日照者為陽,不面日者為陰。”為此,趙希鵠還提供了兩種驗證方法:一是以水試沉浮,二是在晴天和雨天、清晨和傍晚撫琴以辨別音色。對于后者,趙希鵠還頗為自得,認為“古今琴士所未嘗言”(《洞天清錄古琴陰陽材》)。將音樂聲學的實踐經驗納入陰陽體系加以闡釋,在當時并不鮮見,我們只要略一翻檢同時代的《夢溪筆談》之類的科技典籍便可見其端倪。由于日照條件等不同,桐木材質也會存在差異,在音色上存在細微差別,當然是可能的。但居然能隨著旦暮、陰晴等環境變化而發生條件反射,甚至“此乃靈物與造化同機,非他物比也”,未免聳人聽聞。
在制作工藝與藏品選擇上,趙希鵠提出“制琴不當用俗工”“擇琴不必泥名”“制琴不必求奇”等原則,對雷氏琴(唐代名琴)、百衲琴等當時推重的“概念琴”頗不以為意,“彈之則與尋常低下琴無異,此何益哉”,主張“依法留心斫之,雷張未必過也,惟求其是而已矣”,對如今泥沙俱下,甚至存在以收藏為名行詐騙之實的收藏品市場而言,倒不失為一針見血的確論。
(選自2017年1月《光明日報》,作者黃敏學,有刪改)
6.關于《洞天清錄》及其內容,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宋代琴學大興,封建帝王興趣盎然,朝野上下,無不以制琴為榮。為了迎合最高統治者,《洞天清錄》便產生了。
B.《洞天清錄》的作者是趙希鵠,這是一本古琴賞鑒指南書,全書主要介紹古琴材質、斫制方法、形制樣式的品鑒經驗。
C.古琴選材與斫制已經超越演奏技法和審美意趣,被提到首要地位。所以,《洞天清錄》的作者認為古琴演奏技法和審美意趣已不重要了。
D.古琴制作,應當用緊實而紋理順直的老桐木為面板,用紋理堅實細密的梓木為底板,這樣不但音色古樸渾厚,而且能產生更好的共鳴效果。
7.關于本文論述的陰陽理論與實踐,下列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趙希鵠看來,近世以來出現的面板與底板均采用桐木的“純陽琴”,制作工藝不佳,導致古琴整體制作水平有所下降。
B.所謂陰材、陽材,既可分別指古琴的底板與面板,又可分別指“不面日”和“面陽日照”的桐木,這種說法首見于《洞天清錄》。
C.宋代常用陰陽理論來闡釋音樂聲學的實踐經驗,趙希鵠甚至認為,可在旦暮、陰晴等環境變化下彈奏桐木制作的古琴來辨別音色。
D.對于《洞天清錄》中桐木因日照條件不同而導致陰材、陽材不同及所制古琴音色不同的觀點,本文作者認為是聳人聽聞的。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二、三段關于《洞天清錄》的引文,除了用來說明古琴制作相關問題之外,還介紹了“洞天清錄》的作者、成書目的及影響。
B.本文圍繞《洞天清錄》-書來寫,先從成書背景引出,再總體介紹本書的主要內容,文章主體部分是對陰陽理論的詳細闡釋。
C.“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句中的“梧桐”意象所包含的文化品質,是梧桐成為琴材終極之選的重要原因之一。
D.趙希鵠認為,古琴制作應選擇良材,使用良工,依法制作,選擇古琴則不必在意所謂“名琴”。本文作者也贊成他的觀點。
三、(每小題3分,共1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小題。
吳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累官光祿卿,以禮部侍郎致仕。育少奇穎博學,舉進士,試禮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評事,遷寺丞。歷知臨安、諸暨、襄城三縣。
慶歷五年,拜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居數月,改參知政事。山東盜起,帝遣中使按視,還奏:“盜不足慮。兗州杜衍、鄆州富弼,山東人尊愛之,此可憂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盜誠無足慮者,小人乘時以傾大臣,禍幾不可御矣。”事遞寢。向綬知永靜軍,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發其陰事,因構獄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經死。綬宰相子,大臣有營助,欲傅輕法。育曰:“不殺綬,無以示天下。”卒減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與宰相賈昌朝數爭議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論辨不已乃請曰臣所辨者職也顧力不勝愿罷臣職帝語大巨曰:“吳育剛正可用,第嫉惡太過耳。”一日,侍讀禁中,帝因語及“臣下毀譽,多出愛憎,卿所當慎也”。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進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曉其惡,則陰邪不能構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帝數欲大用,為諫官劉元瑜誣奏育在河南嘗貸民出息錢。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判延州。
夏人既稱臣,而并邊種落數侵耕為患。龐籍守并州,欲筑堡備之,育謂:“要契未明而亟城,則羌人必爭,爭而受患者必麟府也。”既而夏人果犯河外,陷驍將郭恩,而太原將佐皆得罪去。
育性明果,所至作條教,簡疏易行而不可犯。遏事不妄發,發即人不能撓。辯論明白,使人聽之不疑。初尹開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與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撫河東,有奏請,多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晚年在西臺,與宋庠相唱酬,追裴、白遺事至數百篇。體素羸,少時力學,得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餌之,大醉,一夕而愈。后數發,每發數十日乃已。已而卒,年五十五。贈吏部尚書,謚正肅。
(節選自《宋史列傳五十》,有刪改)
9.對下列句子中加?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三 總復習 高考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