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校河北定州中學2016-2017學年第二學期高三語文周練試題(5.7)
一、選擇題
1.下列各項中,劃線的詞語運用正確的一項是( )
A.南昌一家生產醬油的企業,一直在他們生產的醬油中添加代色素、黏稠劑等,卻大做廣告說“絕對沒有任何添加劑”,這簡直是掩耳盜鈴。
B.他昨天到我家做客,泡的新茶他一口沒喝,說中國的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東西,遠不如外國的飲料好喝的東西,遠不如外國的飲料好喝。
C.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談到關于“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起草過程時說:“‘十二五’規劃綱要的每個字在起草的過程中都是咬文嚼字的,每一篇都是上下緊扣、緊密銜接的。”
D.有專家稱中國的一些電視人不擅長把傳播主流價值觀的節目做得生動有趣,往往把本來生動的內容做得索然無味。
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且句意明確的一組是
A.英國首相在清華大學座談時說,未來幾十年,10多億人口的中國將面臨更多的發展。
B.按照上海世博會省區市志愿者招募流程,山東省合理有效、均衡兼顧、公正擇優等原則對通過通用知識考試的世博山東志愿者進行選拔。
C.最近,山東省新泰市公選提拔6名副局長、1名法院副院長,6人為“80后”,引起風起云涌般的議論。23歲的王然成為這次新泰人事風波中的焦點人物,受到了更多的非議和責難。
D.當下,“快餐化”的出版和閱讀盛行,“無厘頭文化”廣受追捧,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社會對大眾文化的界定出現了偏差而引起的。
3.在下面一段話的空缺處依次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
這部名著的作者究竟是誰,一直 ,莫衷一是,但對它的文學價值與藝術成就,大家卻都 ,加以推崇,毫無爭議。全書角色刻畫 ,情節發展 ,具有令讀者愛不忍釋、廢寢忘食的魅力。
A. 議論紛紛 異口同聲 栩栩如生 千錘百煉
B. 議論紛紛 同聲附和 惟妙惟肖 千回百折
C. 眾說紛紜 異口同聲 栩栩如生 千回百折
D. 眾說紛紜 同聲附和 惟妙惟肖 千錘百煉
4.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
B.《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紀傳體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C.《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訂的一部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的計策及有關的謀議或辭說。
D.新聞具有及時性和真實性的特點,它以消息、通訊、特寫等樣式,向我們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資訊。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烽火洗星海》這部音樂劇創造性地將《黃河大合唱》等作品融入劇情,希望能讓觀眾在劇情中聽到他的作品,享受到音樂的美妙及其作品的精神。
B.“雙十一”期間,許多網絡詐騙分子瞄準消費者搶購期間放松警惕的機會,設置重重陷阱,利用彈出窗口、假客服、假鏈接、網絡詐騙等手段層出不窮。
C.省部級高官頻頻落馬顯示了新一屆黨中央的反腐決心,但“打幾只老虎”僅僅是第一步,當務之急的工作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腐機制。
D.環保事件之所以頻頻發生,有專家分析認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單純地依靠大規模投入獲取經濟增長速度,使得資源消耗驚人,環保問題日漸嚴重。
二、現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自漢唐始,中醫海外傳播的歷史,曾毫無爭議地彰顯了中華文明強大的對外輻射能力。但明清以來,中醫成了“一個被動的開放體系”。當中醫的“被動”遭遇西醫的強勢,直接結果就是中醫在海外的弱勢。這種弱勢日前還沒有根本改觀,但情況正在悄然改變。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在健康理念上追求返璞歸真,崇尚自然療法,中醫倡導的“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的觀點,正在啟發人們對中醫中藥的再認識。
中醫的對外傳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當時中原政權與北方匈奴和西域有了許多交流和互動,中醫作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開始對外傳播。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直至兩宋,中醫對外傳播逐漸達到鼎盛時期,中醫在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周邊國家得到較為系統的傳播。明朝鄭和下西洋,可謂中醫對外輻射能力的歷史絕響。但自那以后,中醫對外傳播開始呈現“被動”的特點。也是從那時起,中醫海外傳播足跡抵達歐洲,不過推動者不再是中原政權,而是歐洲來華的傳教士。當時中醫被介紹到歐洲,更多的是以“文化他者”的身份,傳播者甚至帶有獵奇的心態。與歐洲相比,美國是中醫海外傳播的后來者。雖然中醫早在19世紀中后期就隨著華人赴美淘金潮傳入美國,但中醫在美國主流社會“能見度”的提高,最大的推動力是1972年尼克松訪華。美國媒體有關中醫針刺麻醉在醫學上神奇功效的報道,甚至成了美國向中國伸出和解的橄欖枝這一政治行為合理性的注腳,客觀上成為了中醫在美國乃至西方世界傳播進入新階段的前奏。
雖然近年來中醫在海外的傳播以及地位的提升,都有了較為明顯的改觀。但現實狀況遠比數據呈現的要復雜、微妙得多。韓日是中醫最早的輸入國,也是對中醫消化吸收最徹底的國家。日本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發展出本土的漢方醫學。韓國自上世紀80年代起大力發掘中藥古方,以西醫標準闡釋藥劑的功效,提升“韓藥”現代化水平。有數據顯示,在天然藥物領域,日韓以及歐洲占國際市場的90%,中藥占比不足10%。也就是說,與中醫同宗同源的漢方、韓醫,正以中醫競爭者的姿態出現在國際醫療領域。
與隋唐、兩宋時期中醫作為整體對外傳播不一樣,如今中醫作為醫療手段在海外的存在,扛起大梁的僅僅是針灸。在很多西方人眼里,針灸幾乎是中醫的代名詞。以現代西醫的科學標準來衡量,中醫理論屬于“前科學”體系,這也是中醫相對于西醫弱勢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國際上,中醫通行的表述是“傳統中國醫學”,這似乎無形中給中醫貼上了與現代科學“對立”的標簽。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中醫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獎,被視為主流醫學對中醫的認可也顯得不那么有底氣。因為她所使用的化學合成手段完全是現代科學,與中醫理論毫無關系。某種程度上說,中醫理論作為“文化他者”的身份并沒有改變。
(選自《走向海外,孤獨的“文化他者”》,有刪改)
6.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中醫作為中華文明的代表,從兩漢至宋唐,在中央證權的推動下起對外的輻射能力逐步加強。
B. 魏晉至兩宋,中醫在中國周邊國家的傳播帶有主動性且較為系統,而后在歐美的傳播則顯得被動、零碎。
C. 近年來中醫在海外的影響力逐漸加強,擔起弱勢和次要的地位并未改變,現實情況并不樂觀。
D. 在現代西醫科學標準之下,中醫理論屬于“前科學”體系,故而“傳統中國醫學”這一表述,隱含著中醫背離現代科學的偏見。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明朝鄭和下西洋,可以看作是中醫傳播由主動到被動的轉折點和中醫對外輻射能力又強變弱的分水嶺。
B. 1972年尼克松訪華,極大地提升了中醫的社會地位,并且直接推動了中醫在美國主流社會的傳播。
C. 中藥在天然藥物領域的國際市場占有率不及日韓和歐洲,中醫作為醫療手段在海外的傳播也還不夠完善,可見中醫在海外地位雖有改觀,但仍處于弱勢。
D. 因為所使用的合成手段與中醫理論毫無關系,屠呦呦雖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獎,卻并不能完全體現主流醫學對中醫的認可。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人們在健康理念上逐漸追求返璞歸真,崇尚自然療法。“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的中醫理念雖不被現代主流醫學認可,卻漸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B. 歷史上中醫對外傳播由“主動”轉為“被動”的過程,與中華文明從開放走向封閉的軌跡基本吻合。
C. 針灸作為醫療手段在海外扛起中醫存在的大梁,既源于海外媒體的報道,也因為其治療手段在醫療麻醉等領域有著神奇的功效。
D. 二十世紀80年代起韓國挖掘推廣中藥方劑的一系列措施,為我們改變現代西醫對中醫理論的偏見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樂府,原來是一個音樂機構,秦代開始設立。漢也設立了“樂府”機構,同樣做采集民歌、配置樂曲和訓練樂工的工作。這些采集來的民歌,漢人稱“歌詩”,魏晉人稱“樂府”或“漢樂府”。
來自社會底層的漢樂府是“忍無可忍才寫的詩歌”。班固《漢書藝文志》說,“代、趙之謳,秦、楚之風”,都“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漢樂府”的采詩運動,是繼《詩經》以后又一次大規模的采集運動。這些采來的樂府民歌比起《詩經》來,樂府有幾個變化:一是樂府民歌中,寫女性的題材比例上升。二是口頭文學的形式,故事性比《詩經》更強,有的還情節完整,人物性格鮮明,描寫刻畫細致入微,開創了我國不發達的敘事詩的先河。三是雜言向五言的方向靠攏。這三者結合,就產生了偉大的樂府民歌。被稱為“樂府雙璧”的《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無論是題材還是藝術,都創造了中國敘事詩的典范。
南朝樂府民歌,像是江南女子專情的歌。歌如眉峰聚,詩是眼波橫,六朝都城建業及周邊地區的“吳歌”和江漢流域的“西曲”,一言以蔽之,是一個“情”字。今天的江南文化是在南朝樂府民歌里才開始真正奠定成型的。此外,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為主,短小的篇幅,含蓄蘊藉的風格,同音雙關的運用,假如調一調韻腳或平仄,那就是初唐人的五絕了。
北朝樂府民歌是長期處于混戰狀態的北方各民族的歌唱,是北方英雄橫刀高唱的豪邁之歌。風格質樸剛健,粗獷豪放,自然清新。多數是北魏、北齊、北周時的作品,它們傳入南朝,被南朝樂府機關翻譯、修改、配音,保留下來。今存七十余首,大部分收在郭茂倩《樂府詩集》中《橫吹曲辭》里。今天的研究者以為,北朝樂府民歌是靠流傳到南方才保留下來的。因此,其歌辭多少已經過南方漢人的翻譯和潤飾。
從某種風格特征上說,北朝樂府民歌兼具漢樂府的詩歌精神和南朝樂府的情采;既有漢樂府剛健的底色,又有南朝樂府別致的花紋。因為表面上看,北朝樂府剛健豪放,與南朝民歌的艷麗柔弱迥然不同。但其實,能在那個時代流傳下來的樂府民歌,總有它們共同的地方。譬如在語言的節奏上,在質樸純真的風格上,在心靈綻放的美麗上,南北朝樂府民歌內在的美是相同的。
漢樂府、南朝樂府、北朝樂府民歌的影響和魅力,延伸在歷代的文人模擬樂府中。
文人的樂府詩創作,漢代就開始了。發展到建安,形成了高潮。就三曹而言,曹操今存詩歌約二十首,全部是樂府詩;曹丕、曹植也大量寫作文人樂府。文人樂府題材內容非常廣泛。除了為祭祀、宴飲賓客而寫的外,大部分涉及行役的苦辛、邊塞的遙遠、游俠的豪放、人生的慨嘆、對生命的憂慮以及男女的相思。詩溫以麗,意悲而遠,或慷慨,或清綺,風格多樣。這些說明,樂府民歌不僅給文人詩歌形式外殼,還遺傳了題材、體裁、意象和風格特征。
在藝術形式上,文人樂府既有傳統的四言,也有新興的五言,更有在民歌中誕生的七言。還有雜言、三言、六言等各種體式。由于宋、齊、梁、陳的統治者提倡,使文人樂府創作蔚然成風,他們繼承建安,又有了新的發展,達到了新的高潮。
摘編自曹旭《讀樂府民歌掇拾》
9.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代與秦代一樣也設立了音樂機構,同樣做采集民歌、配置樂曲和訓練樂工的事情,采集來的“歌詩”,魏晉人稱“漢樂府”或“樂府”。
B.漢樂府寫女性題材逐?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三 總復習 高考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