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市嘉定區高考語文一模試卷
一、閱讀(80分)
1.(17分)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常人豈可“無法”
徐建融
①20世紀前期的中國畫壇,畫家畫的“寫實”與文人畫的“寫意”之爭是一個重大的事件,迄今學術界對此仍多有評論,大抵以倡“寫實”、斥“寫意”為非,指其“全面否定文人畫以至中國畫”,而以堅守“寫意”、摒棄“寫實”為是,以為這才能堅決捍衛并弘揚文人畫也即中國畫。近讀9月25日“筆會”躲齋先生《魯迅與文人畫》一文,提出魯迅先生既否定文人寫意畫,又允肯陳師曾、齊白石的文人寫意畫﹣﹣這一視點,可以提供我們對當年這場論爭以新的認識。
②“存形莫善于畫”。造型,是繪畫之所以為繪畫的本質屬性,中國畫也不可能是例外。而所謂造型,即以客觀為對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為前提的形神兼備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礎是客觀形似。這就是所謂“寫實”,其實質決非真實的再現復制,而是典型地拉開與真實的距離。唐宋時期的中國畫,我們通常稱作畫家畫,便是在這上面用功夫,是謂“畫之本法”。要想成為畫家,必須過造型這一關。當然,要想成為優秀的畫家,光憑過客觀形似的造型關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在此基礎上達到形神兼備、物我交融。而一旦成了優秀的畫家,他對于客觀形似的造型反而會有所不逮。
③明清時期勃興的文人畫也即“寫意”畫,它改變了中國畫的造型本質,而以筆墨為中心,對于形象的塑造,它注重的是主觀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觀和形似,這樣的形象,區別于“寫實”,又稱“意象”。文人畫家則又稱“利家”,以區別于專業畫家的“行家”,他的用功,主要也不在“畫之本法”的造型,而在“畫外功夫”的詩文、書法。但問題是,過不了造型關,卻擁有極高“畫外功夫”的偏才實在少之又少。所以,就如用錢鍾書等個別人的成就,來否定高考、取消高考,大學的教育一定淪于“荒謬絕倫”一樣,一旦用董其昌、石濤等個別畫家的成就,來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國畫的發展也一定淪于“荒謬絕倫”。然而,文人畫家們以其居高的話語權,卻恰恰以董其昌、石濤為例,否定、取消了中國畫的造型原則。他們認為,從上古繪畫的不能形似,到古典繪畫的高度形似,再到現代繪畫的不要形似,是不斷進步,講求機械的“寫實”,則“直如照相機,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貴乎人邪?何重乎于藝術邪?”所以主張“寫意”,就是“不與照相機爭功”﹣﹣不想想,難道摩托車發明后,就得取消跑步比賽?
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民國畫家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為榮(為與生活真實拉開距離),工于造型為恥(以為僅僅是生活真實的再現復制).所以,不僅新文化人發起“美術革命”,對文人“寫意”畫的風靡提出嚴厲的批評;傳統的國畫家中如張大千、謝稚柳等少數有識者,對文人“寫意”畫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它不過是中國畫傳統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池沼而不是江海。謝稚柳明確表示:“中國畫是寫實的。”張大千再三告誡他的學生:“要學畫家畫,千萬不要學文人畫。”
⑤相比于“寫意”畫風的堅守者的自以為以先進取代落后, 所以,不僅魯迅對陳師曾、齊白石頗允肯,徐悲鴻對金農、齊白石同樣大力推揚,張大千一面贊賞金農“實在畫得好”,一面又說他“實在不會畫”。換言之,當時對“寫意”畫風的批評,旨在為繪畫這所“大學”重新樹立造型“高考”的普招原則,而不是否定針對造型“高考”不過關的特招的靈活性。同時期徐悲鴻與徐志摩關于西方繪畫學院派與現代派的爭論,性質同此。明乎此,便不難理解,魯迅等對“寫意”畫包括西方現代派的批評,是從繪畫的普遍性、原則性而論;而他們對齊白石等“寫意”畫家的肯定,是從繪畫的特殊性、靈活性而論。二者是并不矛盾的。反觀堅守文人“寫意”觀者,把靈活性當作原則性,把特殊性當作普遍性,以錢鍾書的成功為例堅決主張取消高考,“家家石濤,人人昌碩”,固然做到了“畫之本法”的“形式欠缺”,又有幾個具有“畫外功夫”的“精神優美”呢?至以高考不過關就意味著具有偏才,以“形式欠缺”了就意味著“精神優美”,“逸筆草草”就意味著所發抒出來的就是“胸中逸氣”,并斥高考過關者為庸才,“形式周密”者為“精神不美”、為匠氣,在邏輯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其前提是“世豈易得”的“至人”,天下滔滔的常人盡皆“無法”,貌似在繼承、弘揚文人畫的“寫意”精神,實質恰恰是敗壞中國畫的傳統。所以,我嘗有言:“天下有平常之事,有非常之事。非常人為非常之事則可,平常人為非常之事則殆;非常人為平常之事為無上功德,平常人不為平常之事可乎?”
(1)第③段中加點詞“意象”的含義是 。
(2)簡析第③段劃線句的作用。
(3)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內容。
(4)把下列語句組織起來填入第⑤段方框處,語義連貫的一項是
①無論是新文化人還是傳統畫家
②僅僅是“寫意畫的泛濫”和“寫意畫家對寫實畫風的全盤否定”
③而絕不是否定“寫意畫中的佼佼者”
④從而對“寫實”畫風全盤否定
⑤當時力倡“寫實”畫風的
⑥所否定的“寫意畫”
A. ④⑥②①⑤③B. ⑤⑥②③①④
C .④⑤①⑥②③D.⑤⑥③①②④
(5)下列對本文分析不正確的是
A.造型即繪畫的本質屬性,它需要典型的拉開與真實的距離。
B.明清“寫意”畫注重“畫外功夫”,但是偏才仍要過造型關。
C.徐悲鴻肯定西方繪畫學院,但是并不全盤否定現代派作品。
D.“無法而法,乃為執法”是針對“至人”而言,常人需慎取。
(6)作者在第①段中稱“可以提供我們對當年這場論爭以新的認識”,請借鑒“新的認識”評價下列事件。
2010年10月,網友在微博上摘錄了或魯迅文學獎詩歌獎項的車延高新作《徐帆》.詩歌直白的幾近不像詩歌,被網友稱作“羊羔體”、“口水詩”。有評論說白話不是詩歌,詩歌底線被當今的許多詩人隨意僭越,才導致了當今詩歌愈益庸俗化和粗鄙化。車延高說,這首詩采用的是一種零度抒情的白語手法,“是我寫作的異種風格,是我寫作的一種嘗試”。
2.(19分)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彎人自述
陳村
①三十七年前的今天,本人來到這個世界﹣﹣四肢活躍,身材魁梧,聲音洪亮,食欲旺 盛。這樣的小子想必收到許多即興的評論,我記不清自己當時是否沾沾自喜。要是當時就知 道,時過三十余年,自己將成為一名把握曲線美的“彎人”,嬰兒的我是否還會得意地晃動著那個大頭?
②俗話說:彎人不是一天造成的。彎了之后,第一個好處是和任何人都有了永恒的話題,比如他問:“你這腰,好像扭了?”我就答“傷了”、“不得勁了”、“不方便”。接下來一定是“怎么不去看看?”我答些世情再答些科學。幾問幾答之后,儼然成了熟人。
③我的病全稱是“強直性柱炎”,脊椎是堂堂正正的骨頭。不像有些組織通往不三不四的地方。這個病的好處是生得醒目,人們一目了然。有些病要靠病人自己去宣傳。比如胃疼,一直等到疼得穹下腰,人們才會關切。其實,人們是被彎腰的姿勢喚起了同情。而我總是彎著腰,可見,生病要生得巧。
④生活中,不聰明的人總是要逞強,以勢壓人或以理服人。我反其道而行,公開地明白地稱弱。 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復歸于嬰兒。”老子闡述過“柔弱勝剛強”的哲學。從一滴水看太陽,老子確實偉大。
⑤其實我也很偉大。
⑥盡管沒當成老子,還有另一次偉大的機會,當一名中國的卡夫卡。沒人知道我面對《變形記》是何等的沮喪。我就是那個格里高爾薩姆沙,我就是那無可奈何的甲蟲,是我而不是卡夫卡的脊背背叛了自己。我擁有當一只甲蟲的全部感覺。
⑦既彎之,則安之。如果有意識地尋找,像找男子漢一樣用點力氣,彎其實是一種境界。 還是老子在說:“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感。
⑧彎更是一種審美趣味。現代人提倡親愛自然,粗粗一想,凡自然的造物,沒見過筆筆 直的一根。遙想人類當年,四肢趴地,長背向天,臀圓顱方,天然生趣,何直之有?平而致 曲,直而后彎,大到天體,小到心術,莫不如此。這么一想,實在不必妄自菲薄,人生難得 一回彎呢。
⑨我怕坐公共汽車。人一彎,占的體積就大。自從成為彎人,才知道上海的乘客們是如 何地絲絲入扣。他們容不得我的奢侈,一波一波地要將我弄直。要是真的能直,我早就直著 走上來了,還用得著費大家的力嗎?
⑩爬山是我所愛,我常常走不動樓梯,病得猖狂時拉著扶手像拔河一樣將自己拔上去。 但我卻能爬山,見到山就精神了,拄一支杖請勤懇懇地爬。等我登上山頂,就想:山,我是彎著爬上來的。山應該羞愧。本人在愛的戰線上一向成績平平,就想,彎著尚且如此,一旦直起來是何等瀟灑何等魅力,只怕會忙不過來!于是罷了,就彎著吧。
我最大的心病是死后,如果開追悼會,勢必折騰親朋好友恩人仇人吊唁,一個個沉痛得肅穆。如此,我的罪孽豈不深重?為此,心有不安。
去年因眼睛住了一月醫院。不能看書,就操練起來。在那張較硬的床上撤去枕頭裝死。 很久,忽然砰地一聲,全身一震,一節骨頭打開了。這對我猶如一聲春雷。站起來看看,人 直了許多,幾乎能冒充含著胸的直人。我將雙手抱在胸前,較為得意,盤算著出院后給廣有 讀者的晚報寫篇短文,題目也想好,叫作《調戲骨頭》。
后來我出了醫院,可以看書寫字了,卻沒為晚報動筆。我又回到了自己的軟床,操心 謀生而不是操心骨頭。要是沒有飯吃,調戲得筆直的自己不是還會彎下腰來嗎?
我的那篇流產的短文有個漂亮的結束。它的最后一句是:我想做一個正直的人。
(1)對文中兩次引用老子的話作用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為輕松活潑的文章增加了文化內涵。
B、為“彎人”的行為方式尋找思想基礎。
C、強調只有老子才能解決人生的困境。
D、從生活到境界逐步深入地開拓文意。
(2)緊扣“儼然”一詞賞析第②段畫線句。
(3)本文的語言風格是怎樣的?請舉一例加以賞析。
(4)在作者筆下,“彎”是一種人生智慧,其內涵分別為
(5)最后一句話很有深意,請結合全文加以分析。
3.(6分)默寫。
(1)忽魂悸以魄動,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2) ,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蘇幕遮》)
(3)吾師道也, 。(韓愈《師說》)
(4) ,善假于物也。(荀子《勸學》)
(5)曾子曰:“ ,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
(6)春水碧于天, 。(韋莊《菩薩蠻》)
(7) ,厚積而薄發。(蘇軾《稼說送張琥》)
(8)天行健, 。(《周易》)
4.(8分)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下列各題。
野老①
【唐】杜甫
野老籬邊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漁人網集澄潭②下,賈客船隨返照來。
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臺③?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
【注】①此詩寫于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剛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來。②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③琴臺:司馬相如當壚賣酒的地方,這里代指成都。
(1)野老原意是“田野之人”,詩中是 。
(2)對這首詩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柴門不正”寫出了草舍的寒酸簡陋。
B、“賈客船”令詩人想起那漫漫“長路”。
C、“片云”用于自喻,意謂浮云般漂泊。
D、“王師”句感嘆“東郡”至今未光復。
(3)請結合詩句,評析這首詩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5.(18分)閱讀下文,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三 總復習 高考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