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襄陽五中高三年級第二次適應性考試
語文試題
命題人:李睿 朱新祥 審題人:閆光平 考試時間:5月10日
第Ⅰ卷 閱讀題(70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以前我們的文化是以大為特征、以大來標榜的。我們創(chuàng)造了大城市、大工廠、大煙囪、大流水線、大廣場、大廈……可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忍受大污染、大擁堵等等。可以說,對于“大”的迷戀在很大程度上是現(xiàn)代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與此同時,信息社會的來臨卻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首先是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把我們帶入了微交往、微傳播和信息微循環(huán)時代,為微文化插上了飛速發(fā)展的翅膀。隨著這種技術(shù)向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領(lǐng)域的滲透,我們逐漸體會到,“微”和“小”其實是一種更親切、隨和、靈活、更個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樣態(tài)和文化風格。可以說,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微時代”。
在這樣一個時代,“微”已成為時代文化關(guān)鍵詞。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小說、微媒體、微廣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資、微生活……所有這些以動態(tài)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時化、去中心化為特征的新興的傳播方式、文化形態(tài)乃至經(jīng)濟活動形態(tài)、日常生活形態(tài),已經(jīng)在潛移默化間深刻影響了我們的時代。
站在這個從現(xiàn)代性到后現(xiàn)代性的歷史性轉(zhuǎn)型的高度看,“微文化”透露出轉(zhuǎn)型的信息。“微”不僅是一種傳播技術(shù)和傳播方式,也是一種文化理想和審美理想,更標志著我們這個時代的轉(zhuǎn)型。在微時代,權(quán)利更加分散,微技術(shù)使得真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參與社會。微時代的經(jīng)濟更加尊重每一個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務更加體貼入微。“微時代的文化”眾聲喧嘩,張揚個性,它是一種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門檻和便捷性所帶來的信息生產(chǎn)和傳播的自主性。此外,它還打破了傳統(tǒng)廣播、電視等信息單向流動的特點,打破了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實現(xiàn)了信息的克分交流、互動和對話,建構(gòu)了一個新型的公共空間。微文化也是一種充滿青春朝氣的生動活潑的文化。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產(chǎn)和傳播方式日新月異的時代,微文化已經(jīng)成為青年的天堂,青年成為微文化的主力軍。
當然,微時代并不是一個新的烏托邦,微文化也絕非完美無缺。微技術(shù)在方便信息發(fā)布的同時,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間信息,并使謠言的傳播更加容易。它在擴大信息交流、拒絕信息自上而下灌輸?shù)耐瑫r,也造成了人際交往的部落化、江湖化和小圈子化,使得大規(guī)模的社會整合、大規(guī)模的社會共識的達成變得更加困難。最后,被消費主義裹挾的微生活可能使我們過度迷戀私人生活中的“小物件”“小玩意”,從而喪失了現(xiàn)代公民所應該具備的責任、理想、視野和胸懷。
所有由“微”帶來的這一切,都為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門提供了新的機遇,也使他們面臨新的挑戰(zhàn)。只有充分認識微時代微文化的特征,充分肯定它們的積極意義,同時充分警惕其消極后果,我們的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才能更加有效,我們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才能與時俱進。
(摘編自陶東風《微文化需大關(guān)注》)
1. 下列關(guān)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微時代”出現(xiàn)了一些新興的傳播方式、文化形態(tài)、經(jīng)濟活動形態(tài)和日常生活形態(tài),它們具有動態(tài)化、去中心化等諸多特征。
B.以前我們的文化以大為特征,該特征導致了許多現(xiàn)代問題的出現(xiàn),而信息社會向我們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C.“微”是一種傳播技術(shù)和方式,也是一種文化理想和審美理想,微文化透露出這個時代從現(xiàn)代性到后現(xiàn)代性的歷史性轉(zhuǎn)型的信息。
D.微文化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zhàn)。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門需正確面對,既要肯定其積極意義,又要警惕其消極后果。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使微文化發(fā)展更為迅猛,同時深入影響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讓人們逐漸體會到“微”和“小”的優(yōu)點。
B.微文化張揚個性,它是一種平民文化、草根文化。真正的“草根”借助微技術(shù)更加便捷地參與社會,是微時代權(quán)利更加分散的表現(xiàn)。
C.微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生產(chǎn)和傳播的自主性,特征之二是實現(xiàn)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動和對話,建構(gòu)了一個新型的公共空間。
D.微文化可以擴大信息的交流,拒絕信息自上而下灌輸,但同時也有負面效應,它使我們達成大規(guī)模的社會整合和社會共識變得更加困難。
3. 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微信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方式,可以讓人們體驗到其所代表的更親切、隨和、靈活、更個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樣態(tài)和文化風格。
B.青年能成為微文化的主力軍,是因為微時代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產(chǎn)和傳播方式日新月異,青年人能更快地接受和適應。
C.人際交往小圈子化,大規(guī)模的社會共識難以達成,公民喪失了應具備的責任和胸懷,這些都是微時代產(chǎn)生的“不完美”。
D.如果想讓我們的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更加有效,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與時俱進,就要充分認識微時代微文化的特征,認清其優(yōu)劣。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4~6題。
戲劇是時代演變中的人生
陸怡彤 遠 山
她像極了一位童心未泯的鄰家奶奶,有著正午陽光一般的笑容。侃侃而談中,她的話語流露出對人生與戲劇的睿智思考,眼神里滿是歲月沉淀的堅定之光。這便是我們對陳薪伊的印象。
前不久,由陳薪伊執(zhí)導的話劇《哈姆雷特》在國家大劇院結(jié)束了長達8天的演出。這位年屆耄耋的中國女導演,以自己的人生感念和戲劇探索,為全世界紀念文學巨匠莎士比亞的2016年畫上了一個韻味悠長的句號。
陳薪伊說,自己與莎士比亞的故事始于20世紀50年代。那時,她看過兩部莎翁作品的電影,蘇聯(lián)邦達爾邱克主演的《奧賽羅》和英國奧利弗導演并主演的《哈姆雷特》。她順著他們的思路認識了一個憂郁的王子“哈姆雷特”。20世紀80年代初,陳薪伊開始學習導演專業(yè),對戲劇的研讀讓她對莎士比亞的認識慢慢成熟起來,莎劇對人性犀利的解剖讓她懂得“經(jīng)典”與“大師”的含義。在中央戲劇學院的排演劇目中,她是《麥克白》分場導演之一,并在劇中扮演了麥克白夫人。1986年,陳薪伊執(zhí)導的《奧賽羅》參加中國第一屆國際莎士比亞戲劇節(jié),引起強烈反響,她因此被評為當年“全國十佳導演”之一。時隔30年,在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的這個時間節(jié)點,陳薪伊再次走進莎士比亞的悲劇世界。
如何才能排演出與眾不同的《哈姆雷特》?如何才能引導中國觀眾讀懂《哈姆雷特》?這些問題在陳薪伊的腦海中不斷地徘徊著,直至她再次打開《哈姆雷特》的中文譯本,翻譯家朱生豪走進了她的視野。一個火花閃現(xiàn),“答案就在這里”。
朱生豪,32年的短暫人生,翻譯了31部莎士比亞劇作。提起譯筆的那一刻,朱生豪勉勵自己:“從今天起,我埋葬了青春的游戲,肩挑人生的負擔,做一個堅毅的英雄。”在日本侵華戰(zhàn)爭期間,朱生豪曾聽到一位日本學者說中國沒有莎士比亞翻譯,所以他決定要堅持翻譯莎翁劇作,就好像他來人間就為了翻譯這一件事。這仿佛是他一個人的抗戰(zhàn)。他一個人在轟炸機的威脅之下,在轟炸上海的炮火聲中,完成了自己的翻譯。當《哈姆雷特》的手稿被炸毀以后,他又重新再來。陳薪伊忘不掉那昏暗的小屋與破舊的床,忘不掉朱生豪頭上的轟炸機螺旋槳,忘不掉屋外的狂轟濫炸,仿佛被燒焦的手稿還揮不去地飄零在半空中。
猶如一顆石子,在她的內(nèi)心蕩起波瀾。這一次,她在朱生豪的《哈姆雷特》譯本中讀到更多的是共鳴。朱生豪將出場兩次且只有幾句臺詞的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放在了人物表的第三位。在陳薪伊看來,滿是亢奮與激情的朱生豪是在用言出即行的小福丁布拉斯來觀照哈姆雷特。于是,她在話劇《哈姆雷特》中加入了朱生豪的故事,由演員佟瑞欣一人分飾二角來完成。她解釋說:“朱生豪有著令我崇尚的理想人性,即莎士比亞崇尚的理想人--激情與理智相結(jié)合的完美人性。”“在劇中朱生豪頑強的生命力、堅強的意志力與哈姆雷特怠惰延宕的性格、懦弱猶豫的內(nèi)心形成了一種對抗。”在這部悲劇中,她期望“無冕之王”朱生豪和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表演轉(zhuǎn)換能夠喚醒觀眾,希望人們可以用對比的思維重新判斷那個被粉飾過的白馬王子,從而拷問每一個和自己有關(guān)的細枝末節(jié),去做一個言出必行的人。曾執(zhí)導過京劇《商鞅》的陳薪伊,在大多數(shù)導演退居幕后的這個年紀,仍然選擇了舞臺第一線,“言出必行”何嘗不是投射了她的藝術(shù)人生。
這版《哈姆雷特》讓人難忘的還有那些“中國味道”的細節(jié)。舞臺布景里中國建筑元素的運用,昆曲《牡丹亭》音樂的加入,等等,都是現(xiàn)場觀眾的會心之處。如何令中西文化和諧融洽地共處一個空間,大概是每一個戲劇人都要探索的時代命題。陳薪伊說:“雖然許多戲劇的處理是在解剖哈姆雷特,但我不能讓哈姆雷特失去莎士比亞戲劇中高貴的氣質(zhì)和高雅的風韻。因而,我用高貴的氣質(zhì)去融合不同的劇種。比如,我加了一段《牡丹亭》的音樂,因為無論是花園殉情,還是父親在感情路上的阻隔,奧菲利亞和杜麗娘都是十分相似的。”
“最重要的是,你必須對自己忠實。”這是《哈姆雷特》里的一句經(jīng)典臺詞。這也正是陳薪伊的戲劇初心。因為忠于自己,她日夜琢磨如何更好地呈現(xiàn)那些也許只能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細節(jié);因為忠于自己,她渴望用莎士比亞的精神去反觀人性,讓人類看一看自己發(fā)展演變的模型;因為忠于自己,她將生命和時間都交付于舞臺,把舞臺視為不能褻瀆的神圣的殿堂,努力用思想和世界觀去詮釋戲劇作品,感召觀眾。“我的人生是隨著時代而演變的戲劇人生,我的戲劇是時代演變中的人生戲劇。”這便是陳薪伊和她的戲劇人生觀。
(選自《人民日報》2017年1月5日,有刪節(jié))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 )
A.話劇《哈姆雷特》融入了陳薪伊對人生的理解和對戲劇的探索,因此顯得與眾不同。
B.研讀戲劇讓陳薪伊對莎士比亞的認識逐漸成熟,使她認識了憂郁王子“哈姆雷特”,懂得“經(jīng)典”“大師”的含義。
C.陳薪伊在她導演的《哈姆雷特》中努力探索戲劇的時代命題,融入了許多中國建筑元素,使得中西文化有機融合。
D.“你必須對自己忠實”是陳薪伊的戲劇初心,因為忠于自己,她將生命和時間傾注于舞臺,用自己的思想去詮釋戲劇。
5.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是(4分) ( )( )
A.開頭運用細節(jié)描寫,如“童心未泯”“正午陽光一般的”“睿智”“堅定”等詞,濃墨重彩地描寫陳薪伊的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B.第二段交代了文章的緣起是陳薪伊成功執(zhí)導話劇《哈姆雷特》,其中“長達8天的演出”“韻味悠長”等詞語飽含作者褒揚贊嘆之情。
C.文中插敘朱生豪矢志翻譯莎劇的事跡,這并非閑筆,因為陳薪伊在閱讀他的《哈姆雷特》譯本中產(chǎn)生共鳴,才決定導演《哈姆雷特》。
D.陳薪伊在《哈姆雷特》中加入昆曲《牡丹亭》的音樂,就是為了證明她“言出必行”的藝術(shù)人生。
E.陳薪伊在她所執(zhí)導的話劇《哈姆雷特》中加入朱生豪?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guān)試題:人教版 高三 總復習 高考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