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第六中學校2017屆第三次模擬考試
語 文
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荚囎鞔饡r,請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在本試卷上答題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項】
1.答卷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答題時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或碳素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談清楚。
3.請按題號在各題的答題區域(黑色線框)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
4.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無破損。
第I卷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
文學是人類感恩自然的最佳途徑
人類在征服世界的征途中,漸漸地失去了自己的靈魂。尤其現代社會,紅塵滾滾,人心浮躁,我們若想與喧囂都市抗衡,也許最佳選擇就是投入到自然中去,享受星辰、山河、森林、海洋,讓生命從中獲得身心滋養,獲得真正的愉悅與幸福;而我們從自然中領受到的身心感悟,一旦化為文字,就成為了自然文學。
中國人講求順應自然、強調天人合一,將美好的品質賦予自然,比如山水、樹木、花草、蟲鳥;古人寫文章,大多寫山水、游記,即使當今的散文寫作領域,游記文章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事實上,中國文化歷來注重探究人與自然的關系。歐美幾十年前也興起了寫山水、荒原、曠野即寫大自然的熱潮,名之為“自然主義寫作”,也就是自然文學。
所謂自然文學,從內容上看,主要思索的是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從形式上說,當代的自然文學,主要包括環境文學和生態文學。
河山信美,但要以文學手法來表現好她,無論散文、詩歌、小說,都需要真誠深切的心靈,要具有大情懷!胺怯写笄閼眩礋o大藝術”,人應該有所敬畏,首先要敬畏大自然。以前,山青水綠海晏河清,正是大自然對敬畏天地的人類的回報,現在人們亂砍濫伐破壞生態,自然災害到處頻發,也正是大自然對胡作非為的人類的懲罰。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太渺小。
中國古代文人大多縱身、縱情山水,因為其精神家園是山水。對他們來說,在大自然中超脫現實、圓融身心,能使生命更快樂,人生也更有意義和價值。的確,當人回歸自然,靈魂就會與宇宙相通。
人要與自然和諧共處,就要善待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無論在哪個民族的心目中,土地都至尊至榮。“土能生萬物,地可載山川”,人類的一切,都由土地養育和承載。在古代中國,土地就代表社稷,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壇,用五色土拼成,皇帝每年都要祭壇拜土。從世界范圍來說,只有維護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人類的健康。
然而,人們往往難以實現這樣的夢想,于是產生了園林。園林是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一種藝術形式,通過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載體,襯托出人類的心靈寄托和精神文化。
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態,成就了自然文學。鄉村、田園,草原、叢林,江河、海洋,曠野、荒原……游記作者筆跡所在,往往就是其足跡所至。我想,在自然文學作者看來,從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一定遠比物質享受更為愉悅和幸福。我們的親身體驗,能喚起人們更加熱愛壯麗山河;我們的美好感受,能激勵人們更加追求精神享受;我們的妙筆生花,能吸引人們更多地熱愛文學尤其自然文學。
文章,人心之山水;山水,天地之文章。“山水無文難成景,風光著墨方有情”,一語道盡自然與文學的關系。
(選自《中國文學報》,有刪節)
1.下列各項中,對“自然文學”的相關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然文學”的內容是人們從自然中領受到的身心感悟,這些感悟包括人們在享受自然中獲得的身心滋養、愉悅與幸福。
B.“自然文學”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今,其主要內容都是山水、游記,因為中國文化歷來注重探究人與自然的關系。
C.“自然文學”在歐美也叫“自然主義寫作”,其寫作對象是山水、荒原、曠野,這和中國的山水、游記的寫作對象是一致的。
D.“自然文學”的內容主要是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思索,在當代其主要表現形式是環境文學和生態文學。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現代社會,人心浮躁,我們若想與喧囂都市抗衡,就要投入到自然中去,因為從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才是真正的愉悅與享受。
B.大自然對人是公正的,你對它敬畏,就會山青水綠河清海晏,你對它胡作非為,就會災害頻發,讓人類受到懲罰。
C.古代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壇,皇帝每年都要祭壇拜土,這體現了對土地的善待,實際上只有維護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人類的健康。
D. 園林是傳統中國文化中以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為載體,襯托出人類要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心靈寄托和精神文化藝術形式。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論散文、詩歌、小說,更想表現好信美河山都需要真誠深切的心靈,要具有大情懷,都要以敬畏大自然為前提。
B.在大自然面前,人類是渺小的,當人回歸自然,靈魂與宇宙相通,從中尋找到生命的快樂,人也就變得偉大了。
C.“自然文學”寫作者的親身體驗、美好的感受,這能喚起人們更加熱愛壯麗山河,能激勵人們更加追求精神享受。
D.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態,成就了自然文學,游記作者筆跡所在,往往就是其足跡所至,正是“山水無文難成景,風光著墨方有情”。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風靡全國,“圈粉”無數。在“一笑二鬧三跳四唱”的娛樂節目時代,“中國詩詞大會”以優雅的方式脫穎而出。
人們關注“中國詩詞大會”,是因為內心對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傳統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頭活水。詩詞大都比較凝練,朗朗上口。閱讀詩詞,人們享受著語言美感帶來的歡愉,同時也能感知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這大大拓展了人們的生活視野。閱讀詩詞,體悟詩詞作者的心境,跟他們進行心靈對話,有助于提升人們對生活的感知能力,學習像詩詞作者一樣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們關注“中國詩詞大會”,還因為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較快,每天八小時上班,滿負荷運轉,單調乏味的生活讓人感覺壓抑,而讀詩可以暫時疏解內心的陰郁!爸袊娫~大會”以引人入勝的形式吸引人們親近詩詞,從詩詞之美中獲取生活的詩意。
生活需要詩意,但詩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個人只有徜徉于詩詞、發現詩意,才能在與詩詞相會的過程中提升文化素養,讓心靈空間更飽滿。生活不只是柴米油鹽,還有詩和遠方。
(摘編自“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網”,記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線記者專訪了詩詞大會的主創團隊。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闞兆江說:“詩詞是情感的抒發,節目集中展現了中華詩詞文化的魅力,引發了廣大觀眾的文化認同和情感共鳴,也堅定了國人的文化自信!偃藞F’成員最小的7歲,武亦姝16歲,陳更20多歲,看到他們那么年輕,就覺得中華文化后繼有人。”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是無數次被用來形容詩詞大會選手的一句話。“中國詩詞大會”總導演顏芳回憶,第二季總冠軍、上海復旦附中的學生武亦姝,無論是在地方選拔還是在現場比賽中,都特別淡定!八霉谲姷哪且豢,我們想把攝像機推上去給個表情特寫,結果發現沒必要,她臉上特別平靜。”
也許,傳統詩詞已經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些遙遠,而詩詞大會正在拉近這個距離。
闞兆江透露,其實詩詞大會的題庫內容85%以上來自中小學課本,所以對觀眾而言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
“我們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龍,得讓人看得懂,從大家熟悉的詩詞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觀眾的距離。”闞兆江說,“每一道題不僅是題目,還是話題的開啟,讓詩詞和古今生活有一種聯系。我們不是要做一場考試,而是想通過詩詞陶冶人們的情操,滋養人們的心靈。”
所以,詩詞大會的題目都頗“接地氣”。比如,把“減肥”與“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聯系,把“化妝”與“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聯系,“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對應的則是“購房”--都是當下年輕人關心的話題。
詩詞對這些年輕人來說,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顏芳說:“其實詩詞的功能至今沒有失去,寫詩就跟發朋友圈一樣,都是情感的表達,很有趣,也很時尚!
詩詞大會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詩意生活方興未艾。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記者蔣肖斌)
材料三
詩詞綜藝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種群話風突變,忽如一夜春風來,答題對詩、玩“飛花令”蔚然成風。眾聲喧嘩之下,輿論也出現了反彈,如“從詩詞大會生出學霸情結是一種不堪”“詩詞大會說白了還是一場電視秀”等。
16歲的上海女生武亦姝獲勝,成了風靡網絡的古典風少女偶像,與新媒體喧囂傳播形成對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絕了媒體采訪。江蘇省鹽城中學語文老師劉百生告訴記者,“會背古詩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詞,成了令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但熱潮總是令人警惕,這不代表咱們的詩詞教育很成功,反而說明國民整體古詩詞修養很缺。愛好古詩詞在當下還是頗為小眾!
在節目中,九宮格、干擾項、搶答等定輸贏的方式,也讓教育界人士嗅出了“應試”味道。也有選手靠“蒙”答對題目,在一些老師看來,這就是當下應試教育最厲害的地方,以答題技巧制勝,這個節目儼然一場標準化考試。
“應試思維”是始終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糾結點!皯囁季S”模式導致古詩詞多被視為“語言材料”,學生們只是機械記憶與練習,記知識點多過傳播文化,背離其作為“文學”和“文化”的本質。
近年來,被譽為“綜藝清流”的“百家講壇”、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等文化盛會風靡一時,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淡漠似乎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人們追捧這些文化盛會的原因,在于人們對中國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種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網絡語匯,仍心向往之。這也是現在的家長在孩子三四歲時就令其背古詩的原因?上,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終仍被奧數和考級等占據,缺失了“詩和遠方”。借古詩詞學霸爆紅的契機,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會的努力下,改善古詩詞教育的整體氛圍,以減少孩子的背書之苦,讓孩子帶著熱愛,去愜意感受和品味古詩詞之美。
當喧囂的現代社會與傳統文化有了一次次美麗的“邂逅”,中華文化基因逐漸蘇醒,這危機中的微曦,則彌足珍貴。
(摘編自《揚子晚報》,記者張楠)
4.下列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最為準確的一項是(3分)
A.三則材料都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問題,但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前景并不都抱以樂觀的態度。
B.三則材料都不注重對新聞事實的詳細報道,而重在闡述對詩詞綜藝節目火爆現象的看法,以引發人們的思考。
C.材料一側重闡述“中國詩詞大會”風靡全國的原因,材料二從主創者的角度側重闡述舉辦“中國詩詞大會”的意義和初衷。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選取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冠軍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說明“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道理。
5.下列對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三則材料關注的都是“中國詩詞大會”在丁酉新春爆紅的現象,都充分肯?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三 總復習 高考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