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2017屆高三復習備考第二次統一檢測
語文試卷
本試卷分第I卷(閱讀題)和第II卷(表達題)兩部分。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用黑色碳素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其他答案標號。在試題卷上作答無效。
第I卷 閱讀題(7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①有人說,當今社會,有一樣東西幾乎讓所有人都無可逃避,那就是浮躁的風氣。這話雖有些偏激,卻道出了許多人欲言難言的自我困惑。
②雜亂吵鬧是喧囂的外在表現,喧囂的本質則是浮躁,是人們內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穩。浮躁,是喪失定力,隨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機取巧;是虛浮夸張,一片泡沫;是不要過程,只要結果。人生在世,誰都有各種各樣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本無可非議。問題在于,面對浮華世界,人們的欲望變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會風氣。
③浮躁之風盛行,會導致這樣的現象: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為學者盼望一步到位,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為藝者盼望一舉成名。也容易出現這樣的結果:社會被浮躁之風籠罩,清靜的人生、專心的工作、精良的產品,變得稀罕起來;因為求快而忽視了細節和質量,導致一些地方事故多發、反復折騰、勞民傷財。那些整日忙碌趕場子的人,那些“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人,那些跟風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萬機,好像勤奮忙碌,到頭來往往難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們“心躁”而無法“心一”。
④對于浮躁,古人總結出了“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會日新月異,節奏加速,變化更快、更多、更大,人們對變化的感受極為敏感;但同時也不要忘記,變動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變的規律--結果需要過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術的翅膀,站到了創新的風口,如果沒有扎實穩固的知識和技能儲備,成功終究是短暫而不穩固的。舒服與辛苦,安逸與勞頓,亦有著互相轉換的辯證法。
⑤《道德經》里講,“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人活一輩子,要想給社會給后人留下點東西,要想實現自我價值,就必須避開社會的喧囂,拒絕外來的誘惑,祛除內心的焦躁,靜下心定下神,扎扎實實、聚精會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囂浮躁所裹挾。
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囂之中的寧靜心態。內心的寧靜,是一種穿越世俗、撇開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臨大事有靜氣,便聽不到外界的吵鬧嘈雜,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誘惑。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有了靜的底色,才有達的境界、定的氣質、和的格調,才能讓人生劇本脫俗雅致。能夠保持內心的寧靜,是“大家”風范,亦屬常人能力所及。內心的寧靜,是最為深厚的修行。讓寧靜成為心靈的常態,我們不必超脫凡塵,也一定可以專心致志、成就非凡。
(選自2016年4月《人民日報》,有刪改)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浮躁是當今社會上的一種風氣,這種風氣幾乎讓所有人都不可避免,這也是許多人欲言難言的一種困惑。
B.浮躁是喧囂的本質,它會讓人們內心失衡、不沉穩,失去定力,只重視結果而不重視過程。
C.一些地方的工程出現事故多發、反復折騰又勞民傷財的現象,是因為工程負責方一心求快而忽視了施工的細節和質量。
D.如果社會上浮躁風氣盛行,那么這就會使社會中多個行業的人們變得急于求成,最終結果卻往往是大事難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3分)
A.面對浮華世界,無論是古今還是中外,人們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無可非議的追求和欲望,而且這種追求和欲望也會變得更大、更多、更急切。
B.盡管今天的社會節奏加速,變化更快、更多、更大,但人們不應忘掉的是“結果需要過程,成功必得付出”這一恒定不變的規律。
C.作者引用《道德經》“靜為躁君”、“躁則失君”,是為了證明靜與躁有著一種相互轉換的辯證關系。
D.陶淵明的“心遠地自偏”,是一種能穿越世俗、撇開浮躁,進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寧靜心態。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開篇具有辯證的色彩,作者引用了社會上的某種說法,認為“這話雖有些偏激”,既表明了對這種說法的態度,也自然地引出了話題。
B.文中多處使用引用論證,如③段“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就形象地諷刺了表面勤奮忙碌的人,新穎生動,簡潔凝練,具有感染力。
C.文中多處使用排比,如④段“即便是插上了新技術的翅膀,站到了創新的風口”就運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強了語言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D.文章結尾的一句話深化了中心論點,得出“讓寧靜成為心靈的常態”這一結論,號召人們應在喧囂之中保持內心的寧靜。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蓮池老人
賈大山
廟后街,是縣城里最清靜、最美麗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門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幾處石碑,幾棵松樹,樹頂上蟠著幾枝墨綠,氣象蒼古。寺院西南兩面是個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鴨,有鵝,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塊石頭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這里的一個景物。寺院雖破,里面卻有一座鐘樓。那是唐代遺物,青瓦重檐,兩層樓閣,樓上吊著一只巨大的銅鐘。據說,唐代鐘樓,全國只有四個半了,可謂吉光片羽,彌足珍貴。只是年代久了,墻皮酥裂,瓦壟里生滿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會隔著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險--”
老人很有一些年紀了,頭頂禿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卻很雄壯。文物保管所的所長告訴我,他是看鐘樓的,姓楊,名蓮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錢的補助,一直看到現在。
我喜歡文物,時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順著池塘的坡岸走過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著。”
“今年高壽了?”
“誰曉得,活糊涂了,記不清楚了!
聊了一會兒,我們就熟了,談得很投機。
老人單身獨居,老伴兒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簡單,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兩個兒子都是菜農,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種了一畦白菜,一畦蘿卜,栽了一溝大蔥。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邊的石頭上,看天上的鴿子,看水中的荷葉,有時也拿著工具到寺里去,負責清除里面的雜草、狗糞。--這項勞動也在那四元錢當中。
他不愛說話,可一開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節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長去看他,見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說:
“老人家,買臺電視看吧。”
“不買。”他說,“那是玩具。錢湊手呢,買一臺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為了買它,借債還債,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長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說話。他記得那座寺院里當年有幾尊羅漢、幾尊菩薩,現在有幾塊石碑、幾棵樹木,甚至記得鐘樓上面住著幾窩鴿子。秋夜天涼,我讓他去披件衣服。他剛走到屋門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聽,走到門外去,朝著鐘樓,放聲喊起來:
“喂--下來,那里玩不得呀!踩壞我一片瓦,饒不了你……”喊聲未落,見一物騰空一躍,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雖好,但究竟隔一個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鐘樓呢?他說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發現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給父親上墳,看到一棵小樹下,添了一個新墳頭。墳頭很小,墳前立了一塊磚,上寫“楊蓮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寫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著他生前的一些好處,就從送給父親的冥錢里,勻了一點兒,給他燒化了……
當天下午,我懷著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進院門,吃了一驚,屋里傳出了歡笑聲。推門一看,幾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聽他講養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著他說:“你不是死了嗎?”
老人們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墳上,已燒過紙錢了!”
“哎呀,白讓你破費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說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見那里僻靜,樹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見那里的墳頭越來越多,怕沒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個。老人們聽了,“撲哧”笑了,一齊批判他:好啊,搶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邊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鴿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鐘樓,他就隔著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險--”
清明節,我給父親掃墓,發現他的“墳頭”沒有了,當天就去問他:
“你的‘墳頭’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個掛礙!
他說,心里掛礙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國短篇小說百年精華》,有刪改)
4.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作者寫蓮池老人不愿買電視這件事,不僅體現了老人的節約,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貧,而最后“先占墳頭后又平”一事又含蓄地寫出了老人內心深處自私的一面,從而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真實飽滿。
B.小說采用多種描寫手法相結合的方式來塑造“蓮池老人”這一形象,既有語言描寫、肖像描寫,還有細節描寫、心理描寫,充分表現了蓮池老人的精神風貌和高尚品質。
C.本文寫了一個普通的老人,練出了不尋常的本領: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著一個池塘,竟能聽得出“野物上了鐘樓”。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衛著那唐代遺物--鐘樓,不為金錢,不為私欲。
D.這篇小說語言精練質樸、情節曲折,視角獨特,主題深遠。作者借“蓮池老人”之語--“心里掛礙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來諷刺現代社會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匱乏。
5.“蓮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點?請簡要分析。(5分)
6.有人認為,這篇小說敘述的是平常人的尋常事;有人認為,這是一篇意蘊豐富的精致小說。請談談你的觀點和具體理由。(6分)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曾國藩--從“中人”到“完人”的追求(節選)
湘鄉流傳一個故事,說一個小偷在房梁上等著曾國藩熄燈睡覺好下來偷東西。曾國藩在背一篇文章,怎么也背不下來,小偷都等急了,跳下房梁說,你真笨,我都背下來了,你還背不下來,然后拂袖而去。此笑話顯然是后人杜撰,但故事透露出曾國藩的腦袋可能確實不是很靈光。這個資質平庸、出身普通、成長于偏遠深山之中的小孩,最后怎會出將入相成為儒學大家呢?
曾國藩曾在家書里說:“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边@句話體現了他“尚拙”的人生哲學。
在日常生活上,他“笨拙”地堅持他的日課十二條: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門。比如他要求自己每天讀《廿三史》二十頁,天天如此,從不間斷。還有他從三十歲開始寫日記,一直到他61歲去世,也不間斷。在戰爭上,他不像孔明一樣有很多錦囊妙計,用的也是笨拙的計策。他以“扎硬寨,打硬仗”而著稱。湘軍主動攻城時,如同巨蟒纏人一樣,用一道一道的壕溝把這座城市活活困死。他們攻城的時間,不是一天、兩天,而往往是一年、兩年,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不停地挖壕溝。安慶、九江、天京,都是這樣打下來的?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三 總復習 高考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