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南白中學2016-2017-2高三第六次聯(lián)考試題
語 文
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wù)必用黑色簽字筆將自已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在答題卡上填寫清楚。
2.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
第Ⅰ卷 閱讀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國的武術(shù)之意,絕不是現(xiàn)代人所說的武術(shù)。古書中的武術(shù)意為“武之術(shù)”,包括術(shù)、技、理、意、道等含義,即廣義的功夫。“武術(shù)”被作專用詞普遍使用是一九四九年之后的事,民國期間稱作國術(shù)。然而從內(nèi)容及含義而言,武術(shù)一詞又代替不了功夫。應(yīng)該說武術(shù)是功夫的一部分,即功夫包括武術(shù)與武道兩部分或兩個層次。
從修而言,武術(shù)修人,武道修道。武術(shù)能強身健體,增強人的意志,讓人勇敢、堅強、充滿活力,但也只限于此。武道能讓武術(shù)升華到道的境界,即天地人生之大道,在少林功夫中即為包容宇宙人生智慧之禪道。從用而言,武術(shù)是治人的,而武道可治國、治軍,即從二人交鋒升華到兩軍作戰(zhàn)。規(guī)模不同,道理如一。如能修悟武學、武道,則能運籌帷幄,以少勝多,“治大國如烹小鮮”。
現(xiàn)代人提到武術(shù),就想起規(guī)定套路,也就是“樣板武術(shù)”。在少林功夫中,除武道禪道之外,功夫有四部分,即基本功、套路、技擊、功夫(抗打力和殺傷力)。樣板武術(shù)是在基本功和套路方面多加了幾個騰空和旋轉(zhuǎn)動作,僅此而已。這就是為什么說傳統(tǒng)功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的原因。
從武術(shù)內(nèi)容看,武術(shù)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環(huán)境里發(fā)展、完善,所以,武術(shù)也必定充分具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并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征。實際上,武術(shù)與中醫(yī)息息相通,互為滲透,武術(shù)中的傷科,就是中醫(y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yī)里的陰陽五行、穴位經(jīng)絡(luò)、子午流注等思想,同樣貫穿在武術(shù)體系中。所以,無論從拳理到具體動作,甚至名稱,都很容易并強烈地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比如太極拳、八卦拳,其拳理就是從陰陽八卦思想中直接生發(fā)出來的。故拳家常說:能動能靜,拳道之圣。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少林功夫基本特點:進退一條線、拳打臥牛之地、非曲非直、剛?cè)嵯酀v究的也都是陰陽變化,甚至在“一條線”里求變化,在“臥牛之地”求變化。
而一說起陰陽變化,大家便以為是道家專利,這是誤解。陰陽變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基本的思想,不僅道家講,儒家也講,甚至佛教也講。禪宗的曹洞宗,就講“偏正互回”與“君臣五位”,不僅吸收了陰陽思想,還結(jié)合了五行八卦。當然,少林功夫作為佛門修煉途徑之一,更有自身獨特之處,包含著豐富深奧的佛教思想。其他武術(shù)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出神入化,變化莫測,隨心所欲;但少林功夫是以禪入武,身心兩修,追求的是悟道解脫,成就的是“不動心”。內(nèi)心解脫了,就什么都不怕了,連死都不怕了,武術(shù)就不在話下了。所以少林拳譜上說:“蓋以外功之修煉,乃肉體筋骨之事;而內(nèi)功之修善,實性命精神所皈依。離而二之,則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則為神功極致。”
中國武術(shù)號稱博大精深,就是因為中國武術(shù)包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思想。
1. 下列對“中國武術(shù)”一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中國武術(shù)在實質(zhì)上是“武之術(shù)”,包括術(shù)、技、理、意、道等多方面的含義,其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廣義的中國功夫。
B. “中國武術(shù)”這一詞語是完全代替不了“功夫”的,因為中國武術(shù)是功夫的一部分,即功夫包括武術(shù)與武道兩部分或兩個層次。
C. 中國武術(shù)在內(nèi)容上不僅源自我國傳統(tǒng)文化,而且還在其中發(fā)展、完善,因而它具備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并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文化特征。
D. 中國武術(shù)號稱博大精深,是因為中國武術(shù)無論從拳理到具體動作,甚至名稱等,都包含著我國博大精深的古代思想與文化。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中國武術(shù)在古書中為“武之術(shù)”,在民國期間稱作國術(shù),一九四九年之后“武術(shù)”一詞才被作為專用詞而廣泛使用。
B. 從用而言,武術(shù)用來治人,武道用來治國家和軍隊,兩者的規(guī)模雖然不相同,但道理是一樣的,也就是從二人交鋒升華到了兩軍作戰(zhàn)。
C. 太極拳和八卦拳等拳家常說的“能動能靜,拳道之圣”等話語是他們的拳理從傳統(tǒng)陰陽八卦思想中直接生發(fā)出來的一種體現(xiàn)。
D. 少林功夫非曲非直,剛?cè)嵯酀踔猎凇耙粭l線”里求變化,在“臥牛之地”求變化等,講究的也都是道家乃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陰陽變化。
3. 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中國武術(shù)可以強身健體,增強人的意志,讓人勇敢、堅強、充滿活力,這是中國武術(shù)在修人方面的一種效果體現(xiàn)。
B. 規(guī)定套路因為只是在功夫的基本功、套路兩方面多加了幾個騰空和旋轉(zhuǎn)動作,所以和武道禪道沒有什么關(guān)系。
C. 曹洞宗講的“偏正互回”與“君臣五位”思想吸收了陰陽思想并結(jié)合了五行八卦,這可以表明陰陽變化思想存在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而不只是道家的專利。
D. 少林功夫以禪入武,身心兩修,“離而二之,則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則為神功極致”,故合才能達到出神入化,變化莫測,隨心所欲的境界。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馬房之夜
蕭紅
馮山--10年前他還算是老獵人。可是現(xiàn)在他只坐在馬房里細心地剝著山兔的皮毛,他常常把刀子放下,
向著身邊的剝著的山兔說:
“這樣的射法,還能算個打獵的!這正是肉厚的地方就是一槍……這叫打獵?會打山兔的是打腿……楊老
三,那真是……真是獨手……連點血都不染……這可倒好。”他一說到楊老三,就不立刻接下去。
“我也是差一點呢!怎樣好的打手也怕犯事。楊老三去當胡子那年,我才23歲,若不是五東家,我也到
不了今天。……年輕的那一伙人,到現(xiàn)在怕是只有五東家和我了。”他越說越?jīng)]力量,放下手下剝著的山兔皮,拉著凳子,坐到門外去抽煙。
一種孤獨的感覺無緣無故地為曠野上的響亮的鈴子所喚起,他想到了楊老三,想到了年輕時的那一群伙伴:
“就只剩五東家了……見一見……”
“四十來年沒再見到,怕是不認識了……”
煙管伴著他那遙遠的幻想,嘶嘶地鳴叫,時時要斷落下來。
三月里的早晨,馮山一推開馬房的門扇,就撞掉了幾顆掛在檐頭的冰溜。
“雁要來了,白河也要開了。”他自己說。
到了下午,起風了。馮山看著那黃澄澄的天色。
馬倌聯(lián)著幾匹馬在檐下遇到了他:“你還不信嗎?你到院里去問問,五東家明天晌午不到,晚飯的時候
一定到……”在馬身上他高抬著右手,恰巧大門洞里走進去一匹騎馬,又加上馬倌那擺擺的袖子,馮山感到有什么在心上爆裂了一陣。
“扯謊的小東西,你不騙我?你這小鬼頭,你的話,我總是信一半,疑一半……”馮山向大門洞的方向走
去,已經(jīng)走了一丈路他還說,“你這小子,扯謊的毛頭……五東家,他就能來啦!也是六十歲的人了……出門不容易……”他回頭去看看馬倌坐在馬背上連頭也不回地跑去了。
馮山也跑了起來:“可是真的?明天就來!”他越跑,大風就好像潮水似的越阻止著他的膝蓋。第一個,
他問的少東家,少東家說:“是,來的。”
他又去問倒臟水的老頭,他也說:“是。”
可是他總有點不相信:“這是和我開玩笑的圈套吧?”于是他想去問問井口正在飲馬的鬧嚷嚷的一群人。
他向馬群里去的時候,他聽到馮廚子在什么地方招呼他:“馮二爺,馮二爺……你的老朋友明天就來到啦!”
他反過身來,從馬群撞出來,他看到馬群也好像有幾百匹似的在阻攔著他。
“這是真的了,馮廚子!那么報信的已經(jīng)來啦!”
“來啦!在大上房里吃飯!”
他聽到上房門口有人為著那報信的人而喚著:“馮廚子,來熱一熱酒!”
……
第二天,馮山早早地來到高崗。中午的時候,連東家的太太們也都來到了高崗,高崗下面就臨著大路。只要車子或是馬匹一轉(zhuǎn)過那個山腰,用不了半里路,就可以跑到人們的腳下。人們都望著那山腰發(fā)白的道路。馮山也望著山腰也望著太陽,眼睛終于有些花了起來,他一抬頭好像那高處的太陽就變成了無數(shù)個。眼睛起了金花,好像那山腰的大道也再看不見了。
“來啦!來啦!……黑騎馬……”
孩子們,有的下了高崗,順著大道跑去了。馮山的兩只手都一齊地遮上了眉頭,等他看見了馬頸上的那
串銅鈴,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已經(jīng)分辨不出那坐在馬背上的就是他少年時的同伴。
他走了一步,他再走了一步,已經(jīng)走下了高崗。他過去,他扒住了那馬的轡頭,他說:“老五……”他
就再什么也不說了。
在吃酒的時候他和五東家是對面坐著,他們說著楊老三是哪年死的,單明德是哪年死的……還有張國
光……這一些都是他們年輕時的同伴。酒喝得多了一些的時候,馮山想要告訴他,某年某年他還好上了一個寡婦。但他看看周圍站著的東家的太太們和姑娘們,他又感覺這事不方便說了。
五東家走了的那天夜晚,他好像只記住了那紅色的鞍,那土黃色的風帽。他送他過了太平溝的時候,他
才看到站在橋上的都是五東家的家族……他后悔自己就沒有一個家族。
馬房里的特有的氣味,一到春天就漸漸地恢復起來。那夜又是刮著狂風的夜,所有的近處的曠野都在發(fā)
著嘯……他又像被人們遺忘了,又好像年輕的時候出去打獵在曠野上迷失了。
馬倌喂馬的時候,他喊著馬倌:“給老馮來燙兩盅酒。”
等他端起酒杯來,他又不想喝了,從那深陷下去的眼巢里,卻安詳?shù)靥映鰞蓷l寂寞的淚流。
(有刪改)
4.下列對小說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
A.小說敘述了馮山老人晚年的境遇和心靈世界,在童年伙伴之間不同命運的對比中,寄寓著作者對底層民眾不幸生活中表現(xiàn)出的人性之美的無限哀憐和贊賞。
B.小說注重從細微處表現(xiàn)故事中時令的變化,馮山早晨推開馬房的門扇時,“撞掉了幾顆掛在檐頭的冰溜”,寥寥數(shù)語,就寫出了天氣已經(jīng)轉(zhuǎn)暖的景象。
C.馮山對五東家要來的消息不相信,所以他懷疑馬倌的消息,向少東家打聽,向馬夫打聽,向廚子打聽。從中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
D.小說處處突出馮山的老態(tài),尤其是“他越說越?jīng)]力量”“他的眼睛就早已昏盲了”“那深陷下去的眼巢”等神態(tài)、肖像的描寫,都表現(xiàn)出馮山的年老體衰。
E.馮山雖然是五東家的長工,但是當他們共同聊起往昔的人和事時,兩人之間沒有階級界限,不再是長工和東家,而是充滿溫情的少年伙伴。
5.作品中的馮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請簡要分析。(4分)
6.小說的結(jié)尾專門描寫了馮山送走五東家后的情景,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用意?請結(jié)合全文,談?wù)勀愕目捶ā#?分)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王陽明--龍場悟道 知行合一
王陽明(1472-1529年),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遺憾的是,當今人們只知王陽明生于浙江,卻沒有充分重視他“成道于貴州”的經(jīng)歷。其實,陽明心學的起點是“龍場悟道”,它奠定了王學的基石,并構(gòu)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陽明因得罪宦官劉瑾,觸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
發(fā)落到龍場,一住便是三個年頭。王陽明慘遭此禍,自是孤獨、寂寞、苦悶、悲戚。他由聚落千萬家的京城,陡然降落到偏僻、荒涼的龍場,舉目無親,表食無著,不由得產(chǎn)生一種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墜入地獄。他自知無處伸冤,萬念俱灰,?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guān)試題:人教版 高三 總復習 高考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