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市2017年高三質量檢測(二)
語文試題
本試卷共22題,共8頁。全卷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
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記清楚。
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
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
第I卷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3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溯源于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的“正始”條,其本義是指整個社會道德沉淪,即使普通民眾都應當奮起救贖。顧炎武區分了兩種情形:亡國和亡天下。他認為前者不過是改朝換代,后者則是如孟子所說,仁義之途被堵塞,社會淪落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的境況。文中反映出對當時知識界空談誤國又屈膝侍清的憤慈。他最后感嘆說:“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1915年,梁啟超有感于民國政府與日本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屈辱,寫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喚醒人們在指責政府無能的同時也當作深入的自我檢討。文章題目表明不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他認為欲雪國恥,關鍵在于“我輩之自新”:“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
顯然,梁啟超對顧炎武的觀點做了創造性的發揮。不同于顧炎武,他所講的“天下”實指國家,“興亡”也是指國家的振興與危傾;“匹夫”主要指習慣稱為“士大夫”的知識界人士;“責任”是指通過政治上的社會改良以救亡圖存,包括整軍、理財、勸工、興學和議政等。形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觀念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學》《中庸》等典籍,不過以孟子之學最為集中。顧、梁二人在論述自己的觀點時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論,這絕非巧合。究其原因,主要為四個方面。首先是天下情懷。孟子認為任何個體既然居天下之廣居,就應該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這既關乎道德,也關乎政治。其次是民本思想。孟子明確提出“民為貴,社程次之,君為輕”,這樣的觀點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實在是振聾發饋。再次是主人意識。孟子肯定每一個人都有成為圣賢的可能,他認同“人皆可以為堯舜”的觀點,甚至直言“何以異于人哉?堯、舜與人同耳”。最后是以正心為本。宋代楊時曾指出《孟子》一書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還以史為鑒,指出萊封之所以失天下是因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限于歷史條件,在孟子的時代,“普天之下”與“四海之內”幾乎是同義詞,但先哲畢竟意識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國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個村落,我們有理由以“天下”指稱人類生存的世界;“興亡”兼涉從個體道德修養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的興衰;“匹夫”當指生活于其間的每一個人,無論其地位的高低;“有責”即要求每一個人秉持主人公態度,從我做起,推進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這樣的人近于孟子所說的“天民”,他依當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為世風的偏轉所左右。采用古希臘晚期斯多葛派的稱名,便是“世界公民”。馬克思曾以“世界公民”自稱,他將自己的每一項工作都同對人類命運的關切緊緊聯系在一起。
高遠的境界當落實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講求的體用不二、知行合一。如果每一個人都自覺履行公民職責,我們的國家便會長治久安,每一個體也將從中受益。
(選自胡家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刪改)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顧炎武認為亡國與亡天下不同,亡國只是改朝換代,而亡天下則是仁義被扼殺,統治者虐
害人民,人民之間也紛爭不斷,天下即將滅亡。
B.顧炎武認為保護一家一姓的國家不致傾覆既是帝王將相、文武大臣的職責,又是每一個普
通百姓義不容辭的責任。
C.梁啟超的《痛定罪言》一文既呼吁人們要看清政府的無能,又喚醒人們應作深入的自我檢
討,他認為要雪國恥,關鍵在于要自我修正。
D.顧炎武、梁啟超在社會危難時都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吶喊,其中梁啟超在顧炎武觀點的基礎上又做了創造性的發揮且賦予其新的內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梁啟超所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指的是知識分子面對國家的振興與危傾,都有責
任通過政治上的社會改良來救亡圖存,這與顧炎武的明顯不同。
B.“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觀念的思想根源來自孟子,顧炎武、梁啟超在論述自己的這
一觀念時就很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了孟子的言論。
C.孟子認為人既然居天下之廣居,就應該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廣闊的道
路上,即擁有天下情懷。
D.孟子“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被后世廣泛流傳,他認為百姓最為重要,國家其次,國君為
輕,這一觀點的提出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子認為人不應自慚形穢,而要有主人意識,只要我們每個人樹立遠大的理想,不斷完善
自己,最終就能成為像堯舜那樣的的人。
B.“正人心”,是孟子的一個重要思想,孟子認為天下的根本在于國,國的根本在于家,家
的根本在于自身,粟封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為失去了民心。
C.“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當今的現實意義可理解為,人類生存的世界,小到個人修養大
到社會的興衰,每個人都要有主人公態度,從我做起,推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D.孟子所說的“天民”與古希臘晚期斯多葛派的“世界公民”類似,馬克思就曾要求自己做這樣的人,他將自己的每一項工作都與人類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4-6題。
獨一無二的貧民作家
1911年,蕭紅出生于黑龍江省呼蘭縣的一個地主家庭。父親專制而保守,在蕭紅初中畢業以前,就為她訂了婚,畢業后不再讓她上學。這樣,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權利過早地被剝奪了。周遭房客的女人、農婦,和她們的女兒,以不斷重復著的險惡的命運呈示給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蕭紅離家出走,流浪生活。這使她由一個地主的女兒淪落為流浪者、窮人,進而構成為她命運的全部,包括文學的命運。蕭紅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兩個視角:一個是女性,一個是窮人。
從寫作第一個小說《王阿嫂的死》開始,蕭紅就把她的文學,獻給了“永遠被人間遺棄的人們”,其實也就是窮人和婦女這兩部分人。眾多窮苦女性的受難與慘死,在蕭紅筆下,更多的是來自她們的丈夫、婆婆、尊長,來自家庭和社會的歧視、侮辱和迫害,來自文化壓迫。但是,蕭紅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連結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上。每一個網眼都透出人類的愚昧。蕭紅說過,文學就是跟人類的愚昧作斗爭。
蕭紅在嘗試創作時,曾經接受過左翼政治的影響,但在一生的寫作過程中,基本上棄除了意識形態的規訓,而堅持個人的自由寫作。在她那里,窮人與女性的雙重視角,充滿著人本主義色彩,與當時建基于階級斗一爭理論的中國左翼文學是很不同的。
蕭紅與文學史上以表現鄉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廢名、沈從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廢名筆下的中國農村不曾出現壓迫、苦難與掙扎,他寫的是現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靈,周作人稱之為“夢想的幻景的寫相”。沈從文在一些作品中雖然也寫及農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廢名同樣喜歡制作牧歌情調,說到底,它源自東方的一種文人情結。
蕭紅沒有這種文人氣,她直接介入中國農村的黑暗現實,沒有距離,沒有創作家的所謂“美學觀照”,她把自己也燒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寫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視角觀察和處理生活。比如張愛玲,在她敘述的時候,她是冷靜地旁觀著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時的淦女士、盧隱,都是持女性視角的,但也跟許多知識分子作家一樣,缺少窮人的視角。像蕭紅這樣兼具了窮人與女性視角的“復眼”者,在中國現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
英國作家,女性主義者伍爾芙說:女性的風格是自由的風格。拿這句話來概括蕭紅的寫作,是最恰當不過的了。蕭紅的自由的風格,表現在她對社會和人生悲劇的詩性書寫上。同時,她將小說散文化,透逸敘來,無邊地伸展,只需忠實于個人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通過自由聯想連綴起來,而無需依賴虛構的想象。
從土地上生長出來的文學生機勃發。魯迅曾經為《生死場》作序,贊賞作者的描寫的細致、明麗和新鮮。胡風寫了讀后記,稱作“不是以精細見長的史詩”。他認為作者把一種女性的纖細感覺與非女性的雄邁的胸境相結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獨創的。
蕭紅同聶給弩談文學時,曾經這樣說過:“有一種小說學,小說有一定的寫法,一定要具備某幾種東西,一定寫得像巴爾扎克或契訶夫的作品那樣。我不相信這一套,有各式各樣的作者,有各式各樣的小說!彼怀姓J小說有所謂“范式”或者“頂峰”,不同意對她的小說的散文化寫法的批評意見。她堅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蕭紅因襲的負擔最小,她的文學資源主要來自新文學傳統,這個傳統剛剛形成,說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東西;它是現代的,開放的,尊重個性與自由的,這就給她的創作提供了更大的創造空間,帶上更多的個人天才的特點。
(摘編自林賢治《回首看蕭紅》)
相關鏈接:
①打破了傳統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創造了一種介于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并以獨特的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散文化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促進了現代小說觀念的更新。(徐曉紅《論蕭紅的小說創作》)
②《生死場》是描寫東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寫東北大地苦難生活的,是描寫整個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寫東北人民對自身的拷問的,更是描寫東北大地對“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寫整個民族對“自強”的渴望的。……閱讀蕭紅的作品能夠增強人們的憂患意識,這些對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們如何不斷奮進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今天我們再讀蕭紅的意義所在。
(劉勇《今天為什么再讀蕭紅》)
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4分)
A.蕭紅認為“文學就是跟人類的愚昧作斗爭,”所以她的小說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為主,并予以批判,以達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蕭紅的文學創作受到當時多種思想的影響,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響,使她的寫作更
多地關注底層的窮苦人民。
C.蕭紅和許多女作家一樣,并不以女性視角觀察生活并進行創作,因為她們想要盡可能冷靜
客觀地敘述,以避免過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蕭紅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價值,除了超前的文體風格外,主要還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寫
的苦難和“自強”的渴望,會促使今天的人們奮進。
E.蕭紅之所以在文學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
為她超越了這些身份,最終形成了屬于她自己的獨特的風格魅力。
5.下列說法中,不能體現蕭紅寫作“自由的風格”這一特點的一項是(3分)
A.蕭紅的小說有別于傳統的敘事模式,是介于小說和散文之間的邊緣文體。
B.《生死場》是表現民族苦難的,閱讀這樣的作品會激發、增強人們的憂患意識。
C.蕭紅的小說大多源于個人的生?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三 總復習 高考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