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秦安縣第一中學2017屆高三第六次檢測語文試題
第Ⅰ卷 閱讀題(7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在古代文體學史上,唐宋時期是一個承先啟后的時代。唐宋眾體咸備,各種文體都獲得充分的發展空間,文學文體方面,詩、文、詞三足鼎立,新興的小說、戲曲也嶄露頭角;公牘和應用文方面,與新創文體競相發展,迎來了歷史上實用性文體發展的高峰。唐宋文體批評層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與當時的文體書寫產生互動,讓文體寫作與批評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唐宋時期是古今文體駢與散、簡與繁、文與質、雅與俗糾葛轉關的樞紐。
唐宋文體學何以呈現出如此特征和面貌?鄭騫《宋代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定位》說:“唐宋兩朝,是中國過去文化的中堅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結束。就像一個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這個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這個湖流出去的。”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復雜,既超卓又平易,既多元又開放,屬于成功的貫通、通變型文化,其通變特色影響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體。
唐宋文化學術的集大成、綜合性的特征,若用當時人的話,而且是最簡潔的話來概括,則朱熹《答姜叔權》里的一句話甚為貼切:“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后能融會貫通。”拈出其中的“融會貫通”,不妨說是宋人概括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腳。文化的融通特征,對于唐宋文學、文體的發展、演進,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響。唐宋文體在文化的大視野下,打上了濃厚的“共同體”烙印,表現為分化與綜合、限制與超越、對流與融通的復雜多元格局。
唐宋文體學的貫通性,突出地表現在文體間的交流和互動上。古代文體的結構規則并非刻板不變,實具有靈活組裝拆卸的機制,其間的結構和功能關系可緊可松,內在亦具有延展性和彈性張力,在一定條件下,其規則會發生位移改變。文體與文體之所以能發生關系,在于它們具有某種同質的因素,例如結構、形式、語言等。假設我們對甲文體和乙文體都很熟悉,但是甲乙的相參相融,卻依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會產生令人興奮的新奇效果。熟悉與陌生,陳舊與新穎,固有與超越,就在文體間的貫通、參融、相資中實現了奇妙的轉化。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與貫通密切相關,唐宋開始大量使用“文備眾體”一詞。黃庭堅等宋人用“兼備眾體”來贊美唐代大詩人杜甫,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詩體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開始用類似詞形容本朝文人。諸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朱熹等,都得到過類似“文備眾體”的稱贊。這種情況在宋以前是沒有的。可見唐宋文人的“兼備眾體”,成為極為突出的現象。何以文備眾體者愈來愈多?這其實是貫通的文化作用于文體的重要表現。
唐宋文人學識淵博,擅長多種文藝者不在少數。多面手、組合拳式的才能,讓他們一通百通,有了貫通文藝的資本。高手可以游刃有余地出入各種文體,取長補短,互相交通。尤其當一種文體已發展極充分,內部的各種寫作技巧、藝術手法差不多被窮盡時,或許只有“跨界”“貫通”,向其他文體尋求參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實現新變。
(選編自谷曙光《解讀古代文體的新維度》)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唐宋是我國古代文體學史上一個承先啟后的時代,各種文體齊備,并都獲得充分的發展空間,因而迎來了各種文體發展的的高峰。
B.唐宋兩朝不僅各種文體寫作競相發展,而且文體批評也呈層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與文體書寫互動,使兩者相得益彰。
C.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結束,使各種文體在唐宋這一時期得到充分發展,于是唐宋文化成為成功的貫通、通變型文化,具有恢宏又復雜,超卓又平易,多元又開放等特點。
D.唐宋時期各種文體競相發展,兼之文體批評多角度探究,使唐宋成為古今文體駢與散、簡與繁、文與質、雅與俗糾葛轉關的樞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文體與文體在結構、形式、語言等方面具有同質的因素,于是熟悉與陌生,陳舊與新穎,固有與超越,就在文體間的貫通、參融、相資中實現了奇妙的轉化。
B.唐宋文化集大成、綜合性的特征以及融通的特點,這不僅影響唐宋文體,還深刻影響唐宋文學的發展、演進。
C.宋朝朱熹《答姜叔權》一文里用“融會貫通”四個字貼切而簡潔地概括出了唐宋文化學術的集大成、綜合性的特征。
D.唐宋文體分化與綜合、限制與超越、對流與融通的復雜多元格局的特點,是受具有融通特征的唐宋文化的作用和影響而形成的。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唐宋文人“文備眾體”是一個極為突出的現象,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朱熹等,都得到過類似“文備眾體”的稱贊。出現如此眾多的文備眾體者,是貫通文化的所起的重要作用。
B.唐宋大量使用“文備眾體”及類似詞語來稱贊本朝眾多文人,充分肯定他們在文體上的集大成,這是之前所沒有的。
C.寫作高手不僅熟知多種文體的寫法,而且還能將各種文體的寫法貫通起來,得心應手地進行運用,并寫出新意來。
D.當一種文體從各種寫作技巧到藝術手法差不多被窮盡、并已發展極充分時,只有向其他文體“跨界”“貫通”,才能打破困局,實現新變。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繩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維爾的集市廣場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壓壓一片。只見牛的犄角,富裕農民的長毛絨高帽,農婦們的頭巾在集市上攢動。尖厲刺耳的嘈雜聲嗡嗡聲一片,持續不斷,氣息粗獷。這是個趕集的日子。整個集市都帶著牛欄、牛奶、牛糞、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發著種田人所特有的那種難聞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氣。
布雷奧戴村奧士高納大爺正在向集市廣場走來。突然他發現地下有一小段繩子,奧士高納大爺具有諾曼底人的勤儉精神,他彎下身去,從地上撿起了那段細繩子。這時他發現自己的冤家對頭馬具商馬朗丹大爺在自家門口瞅著他,頗感丟臉。他立即將繩頭藏進罩衫,接著又藏入褲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趕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響了午禱的鐘聲,集市的人群漸漸散去。朱爾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滿了顧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響起了一陣鼓聲,傳達通知的鄉丁拉開嗓門背誦起來:“今天早晨,九、十點鐘之間,有人在勃茲維爾大路上遺失黑皮夾子一只。內裝法郎五百,單據若干。請拾到者立即交到鄉政府,或者曼納維爾村烏勒布雷克大爺家。送還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飯已經用畢,這時,憲兵大隊長突然出現在店堂門口。大聲喊道:“奧士高納大爺,請跟我到鄉政府走一趟。鄉長有話要對您說。”
鄉長坐在扶手椅里等著他。“奧士高納大爺,”他說,“有人看見您今早撿到了曼納維爾村烏勒布雷克大爺遺失的皮夾子。馬朗丹先生,馬具商,他看見您撿到了。”
這時老人想起來了,明白了,氣得滿臉通紅。“啊!這個鄉巴佬!他看見我撿起的是這根繩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繩子。但是鄉長搖搖腦袋,不肯相信。“奧士高納大爺,馬朗丹先生是個值得信賴的人,我不會相信他把這根繩子錯當成了皮夾子。”
這位老農氣呼呼地舉起手來,表示以名譽起誓,再次說:“老天有眼,這可是千真萬確,絲毫不假的啊,鄉長先生。我再說一遍,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擔保。”
鄉長又說:“您撿起皮夾子之后,甚至還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票子從皮夾子里漏了出來。”
老人又氣又怕,連話都說不上來了。他抗議也是白費,別人不相信他。
他和馬朗丹先生當面對了質,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親眼看見的。根據奧士高納大爺的請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沒抄著。最后,鄉長不知如何處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時告訴奧士高納大爺,他將報告檢察院,并請求指示。
消息傳開了。老人一走出鄉政府就有人圍攏來問長問短,于是老人講起繩子的故事來。他講的,大家聽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著走著,凡是碰著的人都攔住他問,他也攔住熟人,不厭其煩地重復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轉來給大家看。他生氣,著急,由于別人不相信他而惱火,痛苦,不知怎么辦,總是向別人重復繩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時左右,依莫維爾村的農民布列東大爺的長工博邁勒,把皮夾子和里面的鈔票、單據一并送還給了曼納維爾村的烏勒布雷克大爺。這位長工聲稱確是在路上撿著了皮夾子,但他不識字,所以就帶回家去交給了東家。
消息傳到了四鄉。奧士高納大爺得到消息后立即四處游說,敘述起他那有了結局的故事來。現在他心里坦然了,不過,他覺得有某種東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聽他講故事時,臉上帶著嘲弄的神氣,看來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覺得別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個星期二,奧士高納大爺又到戈德維爾來趕集。他跟克里格多村的一位莊稼漢聊起了繩子的事情。這位老農民沒有讓他把話說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沖著他大聲說:“老滑頭,滾開!”然后扭轉身就走。奧士高納大爺目瞪口呆,越來越感到不安。他終于明白了,人家指責他是叫一個同伙,一個同謀,把皮夾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議。滿座的人都笑了起來,他午飯沒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聲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惱。憤怒和羞恥使他痛苦到了極點。他遭到無端的懷疑,因而傷透了心。于是,他只能再次向人講述自己的遭遇,每天都加進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議,更加莊嚴的發誓。他的辯解越是復雜,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有人背后議論說:“這都是騙子的歪理。”
他眼看著消瘦下去。將近年底時候,他臥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臨終昏迷時,他還在證明自己是清白無辜的,一再說:“一根細繩……鄉長先生,您瞧,繩子在這兒。”
(有刪改)
4.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恰當的兩項是(4分)( )
A.小說開頭的段落屬于環境描寫,同時也為奧士高納的悲劇命運提供了社會背景。集市氣氛的描寫,還增強了作品的鄉土氣息和藝術感染力。
B.奧士高納大爺在趕集路上撿到一段繩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眾人奚落,最后憂郁而死,小說通過這一故事,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劇。
C.奧士高納所面對的眾人跟魯迅小說《祝福》中的祥林嫂所面對的眾人具有諸多相似之處,都有冷漠、麻木、缺少同情心等特點。
D.小說的語言簡練而富有表現力,通篇沒有華美的辭藻,淡淡的幽默與辛辣的諷刺相交織,使全文呈現出含蓄清新的風格特點。
E.小說從動作、神態、語言等方面對奧士高納進行描寫刻畫的,塑造了一個勤儉、誠實、富有正義感而又偏執不知變通的下層勞動人民形象。
5.小說中置奧士高納大爺于死地的外部力量有哪些?請簡要分析。(4分)
6.有人認為小說主要內容是圍繞一個老實人而展開的,如果以“老實人的故事”為題會更好,你認為和原標題相比哪個更好?請談談你的觀點和理由。(6分)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陳忠實自述人生路
陳忠實
①我生長在一個世代農耕的家庭,聽說我的老爺(父親的爺爺)曾經是私塾先生,而我的父親已經是一個純粹的農民,是村子里頭為數不多的幾個能打算盤也能提起毛筆寫字的農民。
②我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學,1962年高中畢業回鄉,之后作過鄉村學校的民辦教師、鄉和區的干部,整整16年。對中國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三 總復習 高考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