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賓市2017屆高三第三次診斷性測試語文試卷
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所有試題均為必考題。
全卷滿分 150分,考試時間 15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班級、姓名、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
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回答主觀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第Ⅰ卷閱讀題(7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題。
中華民族的孝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歷史上,“孝”是進入家庭觀念中最早的倫理道德范疇。傳說堯時,“虞舜,性至孝”,感天動地,“帝堯聞之,遂以天下讓焉”。這可能就是中華孝文化的雛形。“孝”大興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報本返初、生兒育女和延續生命;至孔子,使“孝”從其宗教與哲學意義轉化為“善事父母”的純粹倫理意義,從宗族道德轉化為家族道德;至《孝經》,“孝”這個反映家庭親子關系的道德觀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見“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經》中,“孝”被置于道德規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說,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產生。“孝”,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本位,可以說是一切傳統道德規范的核心。
孝文化對“孝”有明確的規定,并強調“孝”與“順”的一致。曾子認為:“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尊親”不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禮儀規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許玷污祖上的名聲和家族的尊嚴,還要珍愛父母給予的身體;“能養”并非一般的供養,而是敬養。在中國的孝文化中,還強調“順”,即順從父母的意愿,孔子對孝的簡潔解釋是“無違”,儒家所提倡的“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服從長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著重要的政治內涵。“孝”本是規范家庭內部親子關系的倫理道德,但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體的。《孝經》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孝敬父母只是孝的開始,進德修業才是孝之終。這與儒家倫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與儒家“身-家-國”的模式相統一。可見,“孝”已經同時向個體道德領域和政治領域擴展,它起源于個體道德修養,貫穿于家庭中贍養父母和家庭和睦,終于進德修業,對國家和社會履行職責。
孝文化對“不孝”有明確的規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趙岐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從精神層面提出致親于義則為“孝” ,陷親于不義則為“一不孝”。可見,孝不是簡單的恭敬順從,而是以“義”作為“孝”的評判標準。“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則從物質層面,即溫飽與否和是否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標準。最后,“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又從發展的層面,即后繼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標準。此處的“無后”并不是側重“不娶無子”,而是強調“絕先祖祀”,即無人繼承衣缽才是真正的無后,真正的大不孝。
(選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有刪改)
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華民族的孝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孝”由一種反映倫理道德的家庭觀念逐漸發展變化,后來被全面政治化了。
B.“孝”大興于周,其初始意為尊祖敬宗、報本返初、生兒育女和延續生命,有別于“善事父母”的倫理意義。
C.孔子提出“孝為仁之本”的觀點,確立了“孝”在中華傳統道德的地位,“孝”是一切傳統道德規范的核心。
D.傳統中國社會家國同構、君父同倫的特點為“孝”向政治領域擴展奠定了社會基礎,“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內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曾子認為“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孝”不僅要求內心尊敬,更應體現在一定的禮儀上,敬養是“孝”的底線。
B.“阿意曲從, 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可見違背自己意愿、一味順從,最終使“親”陷于不義之中,這也是不孝順。
C.文章第四段采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將“孝”的豐富內涵與儒家倫理思想作對比,突出孝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D.文章第五段引用孟子及趙岐的話,是為了幫助讀者進一步明確什么是中國孝文化中“真正的不孝”,從而增強了說服力。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孔子對“孝”有積極推動作用,他使“孝”從其宗教與哲學意義轉化為純粹倫理意義,從宗族道德轉化為家族道德。
B.孝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孝”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根本,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產生。
C.孟子提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趙岐認為“不孝”的重點在于“絕先祖祀”,只要有人繼承衣缽,就不算是大不孝。
D.中華民族的孝文化有雙重意義,即家庭意義和社會意義,對 “孝”與“不孝 ”都有明確的規定,優于西方孝文化。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 4~6題。
材料一
據統計,2014年至 2015年,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事件共 43起。其中,2015年 3月以來就有26起,發生地從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發達的廣西、云南,從東北遼寧,到南端省份海南。
2015年日本文部科學社對已經認定的校園欺凌事件的統計表明,近年來,日本中小學校
園欺凌現象發生頻率呈激增之勢。
校園欺凌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其中直接欺凌包括肢體欺凌和言語欺凌,間接欺凌
則指通過散播謠言、利用人際關系、煽動他人惡意對待等方式,將受欺凌者排除在某個團體
之外。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將欺凌視頻或受欺凌人的行為公布在網絡上為特征的網絡欺凌也
成為一種主要方式。
校園欺凌多發生在樓梯拐角、廁所、寢室或上下學路上,這類環境幾乎沒有外力控制,
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做出非理性行為。一些幫派僅由在校學生構成,他們出于
對社會幫派的好奇和自我保護的需要,自成一派;另一些幫派則極為復雜,不僅有不同年級
的學生,還有成人勢力等。
材料二
某重點中學的劉博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外貌、成績等不是他欺負別人最直接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負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認同。“一般學生沒人欺負,容易被欺
負的是那些讓我們感覺有點‘假’的人”,“說話方式讓我不喜歡”,或“看起來很不順眼,
很欠扁”。
旁觀者也是校園欺凌行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觀者對欺凌行為默不作聲,或者叫好,就會助長欺凌者的行為,導致欺凌現象越來越多。如果旁觀者能夠給予受欺凌的同學以支持,欺凌行為再次發生的概率就會減少。
多位專家表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長特點,校園狀況是外部社會的縮影,是成人世界
的映射,更是教育環境的直接反映。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沒人教他們如何
應對、處理孩子之間的沖突,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對待自己情緒的宣泄,最終選擇了暴力這種
方式。
在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寇彧看來,家庭中專制、放任的教養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學生的不良行為,孩子模仿父母的攻擊行為,偶爾做出的越軌行為也得不到有效糾正,久而久之,欺凌者習得了攻擊和傷害行為,被欺凌者習得了逆來順受的應對方式。
材料三
2013年,日本參議院通過《欺凌防止對策推進法》,此外,文部科學省增加了學校輔導員和護理員的數量,擴充學校咨詢機構及校園社會工作者的規模,并設置 24小時不間斷服務咨詢電話,以幫助學生處理各種問題。
澳大利亞專門建立了政府組織和網站,幫助學校解決欺凌現象,同時將反對欺凌、騷擾、歧視、暴力的教育列入教學大綱。每年三月的第三個星期五,是國家命名的“反欺凌日”。
中國學校普遍對校園欺凌行為不愿承認也不愿正視,但也有些民間機構開始自發地進行校園欺凌行為的干預。廣州市“青年地帶”于 2012年啟動了反校園欺凌服務項目,他們與政府合作,對海珠區
12所學校每校派駐兩名社工。“青年地帶”正在籌備開發一個名為“校園零欺凌”的 APP,希望能通過新媒體平臺,實現青少年、家長和教師的互動,普及預防及應對校園欺凌的信息,實現對校園欺凌真實情況的評估。
4.下列對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解決校園欺凌問題不僅是中國的難題,也是全世界關于青少年成長需要共同面對的難
題。
B.校園欺凌方式多種多樣,呈現出隱蔽性與幫派化的特點,歸根到底其實都是成人社會的
映射。
C.產生校園欺凌現象的原因涉及青年自身和教育環境,外部環境的狀況直接導致了校園欺
凌現象的產生。
D.目前我國“反校園欺凌”只能依靠民間機構,隨著時代的變化,“反欺凌”的新手段也
應運而生。
5.下列針對三則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當的兩項是(4分)
A.材料一顯示,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欺凌成為校園欺凌的一種主要方式,這種間接欺凌
的傷害遠大于直接欺凌。
B.材料一顯示,由于校園欺凌多發生在樓梯拐角、廁所、寢室等幾乎沒有外力控制的環境,
所以學校對此也無能為力。
C.材料二中專家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得到指導,幫助他們正確應對、處理孩子
間的沖突,正確宣泄情緒。
D.材料三顯示,發達國家對校園欺凌現象高度重視,并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應對措施,這些
都值得我國借鑒。
E.三則材料從不同角度對校園欺凌現象進行了分析,表明校園欺凌現象普遍,原因多樣,
傷害影響深遠,應著力解決。
6.結合材料內容,請你就如何解決校園欺凌問題,談談你的建議。(5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題。
靜夜品瓷
程應峰
夜靜時分,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鎮,想到了多年前不經意打碎的一只來自景德鎮的薄胎青
花瓷瓶,想到了曾經讀過的一首詩,想到了詩中所寫的“一根白發,掉落在潔白的瓷盤上,
牽動心中萬千愁緒”的情景,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記憶之中。
都是因為瓷器。瓷器這東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個故事,每一片溫潤都是一種情懷,每
一縷光澤都閃爍著離奇的色彩,它總是古色古香、不著痕跡地將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個人的
生命。
我有兩次抵達景德鎮的經歷,一次是在夢里,一次是在夢外,這兩次都披著夜色,悄悄
的,靜靜的,沒有喧鬧和喧嘩,但我卻分明聽見質地優雅的瓷器的聲音天籟般傳來。這聲音,
沾染著濃重的人文氣息,漫溢華宇,貫穿古今,美輪美奐,直入心扉。
就像大都市總是陷落在繁華里一樣,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景德鎮總是陷在瓷器里。這
里的花盆是瓷的,燈桿是瓷的,景觀是瓷的,圖案裝飾也是瓷片鑲嵌而成。比比皆是的商鋪,
擺放著五花八門的瓷器,旅館、飯店、廣場、游樂園,哪里都泛現著瓷器的光澤。那些看起
來無處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總是旗幟鮮明地撞入眼簾,令人心怡而感嘆。
就像有人說的,景德鎮的瓷,比漢語里的詞還要多得多哩。
燈影籠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無須外在的叩擊,這滿街滿巷遍?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三 總復習 高考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