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中學高三過程性檢測
語文試卷
時間:150分鐘 分值:150分
第I卷(選擇題,共36分)
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3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夜深人靜。當村莊開始輕輕打起鼾時,有一個渺小的生命正仰面躺在不起眼的干草垛上,試圖探尋這個黑夜背后的光亮。這些光亮來自早先時候的記憶,有濃郁鄉土氣息。跟隨他優游于無邊的黑夜之中,卻絲毫不覺悵惘恐懼,而是錯覺自己赤著雙腳踏進黃沙梁的泥土中去,砂石硌著腳,卻覺得踏實。
他是個閑散 (純樸/淳樸)的農民。提一把鐵鍬,往村間晃蕩一陣,然后似乎忘卻了農活,往田里一臥,傾聽村東河西的聲響。他把自己無限縮小,作為人的清高自負業已忘卻,他用一雙 (潔凈/干凈)得不沾任何偏見的眼睛,打量這個混沌滯緩的世界。 ①,甚至是一棵草、一根木頭的蒼白見證。他把自己的雙腳 (插/種)進泥土,帶著歲月的文身,任憑風雨殘蝕、蟲害侵咬,生命的根須依舊堅韌地穿過沙礫土石, ②。有根的人是最真實的。縱使他走遍大江南北,他的步伐也一定是穩健鎮定的。當苦難之斧落下時,會有隆隆的回聲從大地深處蘢罩上來。這是根的抗拒,是生命的廝吼。而當平靜的生活鋪灑下來,他連同他的根也都將歸于沉寂。這是一種宏大厚實的沉寂,在時間中 (浸潤/濕潤),然后畫出壯麗的生命年輪。
1.文中加點字的注音和加點詞語的字形,都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殘蝕shí 蘢罩 B.硌gé 文身
C.混沌hùn 優游 D. 鼾hān 廝吼
2.依次選用文中括號里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淳樸 潔凈 種 浸潤 B. 純樸 干凈 種 濕潤
C.純樸 潔凈 插 濕潤 D.淳樸 干凈 插 浸潤
3.在文中兩處橫線上依次填入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 ①他讀懂了一條悲苦的狗、一頭沉著的驢、一只恐懼的貓。②伸展到大地最深處。
B. ①他讀懂了一條狗的悲苦、一頭驢的沉著、一只貓的恐懼。②往大地最深處伸展。
C. ①他讀懂了一條悲苦的狗、一頭沉著的驢、一只恐懼的貓。②往大地最深處伸展。
D. ①他讀懂了一條狗的悲苦、一頭驢的沉著、一只貓的恐懼。②伸展到大地最深處。
4. 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使用,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
①從紅門開始,我與朋友踏著一級又一級臺階,歷盡艱辛,登上泰山極頂,放眼望去,“天無涯兮地無邊”,自己顯得那么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②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教育要從孩子抓起,作為家長要時刻引導孩子做一個言出必行、一言九鼎的人。
③《龍的傳人》這首歌唱出了炎黃子孫的心聲,在海內外中國人中不脛而走,廣為流傳。
④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江河日下。為此,眾多專家呼吁要全力保護環境資源,造福后代子孫。
⑤錢塘江大潮號稱“天下第一潮”,在錢塘江邊,滔天巨浪,迎面撲來,瓦釜雷鳴般的巨響,讓岸邊觀潮的游客驚駭不已。
⑥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對美好的、高尚的力量,要么視而不見,要么出言譏諷,要么肆意打壓,而對負面的信息則搖旗鼓噪,如蟻附膻。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近期發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建議職工養老保險的退休年齡改革分兩步走,為大家勾勒了延遲退休制度的輪廓。
B.針對個別國家對中國發表的不當言論,新聞發言人指出,中國不做違反國際法的事情,同時堅決依法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
C.在病毒感染事件發生后,國家衛計委要求事故醫院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高度重視事件處置工作,盡最大努力減少傷害。
D.“金雞報春”“繁花似錦”等獨具特色的燈組將生態峽山裝扮得格外喜慶靚麗,元宵節當晚的賞燈人數超過10萬多人。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每小題3分,共9分)
正解與誤讀是閱讀闡釋中經常碰到的是非之爭,兩者難解難分,又必解必分。讀者的正解往往是在不斷克服誤讀的過程中獲得的。
關于誤讀,閱讀學界存在著真誤讀和假誤讀之辨。中外一些學者認為,誤讀永遠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是一種規律性現象。美國耶魯大學哈羅德,布魯姆教授在20世紀70年代曾連續發表四部著作,系統論述了“詩的誤讀”:“一首新詩總是后輩詩人對前輩詩人及其偉大作品釋讀的結果。這是一種特殊的釋讀,它不在于對某一具體作品的釋讀實際發生與否,它實際上是指一種接受影響與打破影響,繼承與創新的悖謬狀態。”我國清代紀昀說:“郢書燕說,固未為無益。”現代錢鐘書說:“作家原作敘事抒情本無彼意,然讀者卻在閱讀中出現創造性的誤解,悟出確有引人入勝的彼意,并為更多的讀者所認可。”三家所說的“特殊性釋讀”“合理性誤讀”“創造性誤讀”顯然是指讀者釋義對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對傳統釋讀的突破。由此,對“誤讀”引出“反誤”和“正誤”兩種分法:“反誤”指讀者自覺不自覺地對文本穿鑿附會,隨意歪曲,既不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作品的本意,那是真誤讀:“正誤”指讀者的理解和作者原意相抵梧,但切合作品的實際,使文本意義增值,這是假誤讀。童慶炳認為“誤讀”有“正誤”、“反誤”之異(《文學理論教程》),在文學鑒賞活動中,正誤是一種值得肯定的有效的解讀方式,而反誤只能是對文本的歪曲乃至粗暴踐踏,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們認為,把不同于作者原意的多元闡釋歸入“誤解”的范疇是不妥的,正就是正,誤就是誤,不必對誤解分正反,不存在“正確的誤解”。將“合理性誤讀”和“創造性誤讀”作為“假誤讀”的修辭來運用,未嘗不可,但把“正誤”作為閱讀學的概念和常規就不夠科學了。超越作者,超越文本的“增解”“異解”和“批解”是典型的“個性化理解”,不宜說成“正誤”,而應說成“正解”“精解”或“圣解”。在文章和文學的個性化閱讀中,必須嚴格區分錯誤解讀和正確解讀。真正的誤讀、曲解、歪批、胡吹算不得個性化閱讀。本文所論的“誤讀”是與“正解”相反的真誤讀,不包含所謂“正誤”的假誤讀。真誤讀,作為閱讀病態大有研究其病理的必要。
文章閱讀疾病與文章本體疾病、文章寫作疾病有所不同,它與文學閱讀疾病也有差異。文章閱讀疾病,發生在閱讀的認知、理解、欣賞、評價、表達、遷移各個環節,也出現在辨體、感言、人情、得意、運思及物等各個方面;若分類別,它既有閱讀生理的、心理的、行為的疾病,又有閱讀知識的、方法的、情志的疾病。不僅處于學習性閱讀階段的普通讀者容易患各種各樣的疾病,而且進入創造性閱讀階段的專家讀者也難免犯自由化誤讀的毛病。文章閱讀病理研究是專門探討讀者在閱讀全過程中閱讀心理和行為的病癥及其醫治的一門閱讀分支學科,目的是求得學校閱讀教學和社會讀書活動的健康生存和科學發展。
(摘編自曹祥芹《文章閱讀學》, 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6.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清代紀昀認為誤讀并非無益,提倡誤讀,郢書燕說便是中國古代一個較為典型的誤讀案例。
B.正解與誤讀,是閱讀闡釋的不同形態。閱讀闡釋是在不斷克服誤讀的過程中獲得正解的,因此,對誤讀的認識也是有必要的。
C.部分學者認為,誤讀是一個客觀存在,是一種規律化的現象,如耶魯大學教授哈羅德布魯姆就持此觀點。
D. 詩的誤讀實際上是一種接受影響與打破影響,繼承與創新的悖謬狀態。
7.根據第二段闡述,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如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本來是表現戀人間的相思之苦,但今天的讀者卻把它用來比喻教師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并被大家廣泛接受。這是種“反誤”。
B.無論是美國的哈羅德布魯姆教授,還是清代的紀昀,抑或現代的錢鐘書,他們都認識到讀者釋義無論是真誤讀還是假誤讀都對閱讀有益處。
C.“反誤”指讀者對文本穿鑿附會、任意歪曲的理解,既不符合作者的原意,也不切合作品的本意,因此這類誤讀帶有刻意之嫌。
D.“合理性誤讀”“創造性誤讀”屬于讀者釋義對作者原意的超越或對傳統釋義的突破。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本文作者所論的“誤讀”是與“正解”相反的真誤讀,不包含所謂“正誤”的假誤讀,是對文本的誤導的不合理的真正的錯誤解讀。
B.真誤讀是文章閱讀的病態之一。文章閱讀病理研究也應該對“真誤讀”這一重要病癥的醫治進行探討。
C.文章閱讀疾病和文學閱讀疾病并不是同一概念,文章閱讀疾病涉及的人數更多,出現的范圍更廣,因此更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D.個性化理解包括超越文本,超超越作者的“增解”‘異解“和“批解”,與所謂的曲解和歪批有著本質的不同。
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長 見
《呂氏春秋》
智所以相過,以其長見與短見也。今之于古也,猶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猶今之于古也。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歲,下知千歲也。
荊文王曰:“莧 數犯我以義,違我以禮,與處則不安,曠之則不谷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將以非不谷。”于是爵之五大夫。“申侯伯善持養吾意,吾所欲則先我為之,與處則安,曠之而不谷喪焉,不以吾身遠之,后世有圣人,將以非不谷。”于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鄭,阿鄭君之心,先為其所欲,三年而知鄭國之政也,五月而鄭人殺之。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為善于上世也。
晉平公鑄為大鐘,使工聽之,皆以為調矣。師曠曰:“不調,請更鑄之。”平公曰:“工皆以為調矣。”師曠曰:“后世有知音者,將知鐘之不調也,臣竊為君恥之。”至于師涓,而果知鐘之不調也。是師曠欲善調鐘,以為后世之知音者也。
呂太公望封于齊,周公旦封于魯,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望曰:“尊賢上功。”周公旦曰:“親親上恩。”太公望曰:“魯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魯雖削,有齊者亦必非呂氏也。”其后,齊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齊國。魯日以削,至于覲存,三十四世而亡。
吳起治西河之外,王錯譖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吳起至于岸門,止車而望西河,泣數行而下。其仆謂吳起曰:“竊觀公之意,視釋天下若釋 ,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吳起抿泣而應之曰:“子不識。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吳起果去魏入楚。有間,西河畢入秦,秦日益大。此吳起之所先見而泣也。
魏公叔痤疾。惠王往問之,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將奈社稷何?”公叔對曰:“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國聽之也。為不能聽,勿使出境。”王不應,出而謂左右曰:“豈不悲哉?以公叔之賢,而今謂寡人必以國聽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孫鞅西游秦,秦孝公聽之。秦果用強,魏果用弱。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則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為悖。
9.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審知今則可知古 審:研究,仔細考察
B.三年而知鄭國之政也 知:主持,掌管
C.師曠:先秦古書中往往把職業放在人名前,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身份。師曠,“師”為樂師,“曠”為姓,相傳他精通音律,是個瞎子。
D.不谷:不善。這是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戰國策齊策》),所以侯王稱孤寡、不谷?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三 總復習 高考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