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2017屆高三年級第三次模擬考試
語文Ⅰ試題
一、語言文字運用(15分)
1.在下列文字橫線處依次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3分)( B )
從屈辱到崛起、從 到獨立富強,經過67年的風雨前行,如今屹立在世界東方的,是一個生機盎然的中國。從溫飽不足、 欺凌到成為世界經濟的新引擎、全球治理的主要參與者,經過67年的 ,如今鋪陳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瑰麗無比的中國畫卷。
A.積重難返 倍受 櫛風沐雨 B.積貧積弱 備受 櫛風沐雨
C.積重難返 備受 風雨飄搖 D.積貧積弱 倍受 風雨飄搖
【解析】
積貧積弱:長期積累的貧困衰弱。
積重難返:長期形成的不良的風俗、習慣不易改變,也指長期積累的問題難以解決。
備受、倍受:備,完全、周遍,是從“范圍”角度著眼的;
倍受,加倍,是從“程度”角度著眼的。
櫛風沐雨:形容人經常在外面不顧風雨地辛苦奔波,文中有艱苦奮斗之意。
風雨飄搖:比喻局勢動蕩不安,很不穩定,與語境不合
2.填在橫線處,與語段含意最為吻合的一項是(3分)( C )
, 。古今有識之士治學都很注重“博觀而約取”。觀而有選,取而有擇,有的放矢。韓愈在《原道》中批評有些人讀書作文“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袁枚在解釋杜甫詩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時說:“蓋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愛因斯坦則說:“在書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處的東西,把其他一切統統拋掉,拋掉使頭腦負擔過重并將自己誘離要點的一切。”這些真知灼見,發人深思。
A.去糟粕,辨真偽 B.博覽群書,多多益善
C.知貴精,不貴多 D.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解析】
本題屬于理解一段話的內容,前面沒有考過。語段中有一些干擾內容,考生需要明確重點在哪里,這考驗他們全面解讀文本的能力。
3.在下面橫線處填入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D )
人們逐漸意識到, , , 。 , 。 。
①說到底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創新能力
②除了用一組指標來評價其發展水平
③觀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發展現狀和發展前景
④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現在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⑤這種“社會動力”決定了發展潛力和發展前景
⑥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持續推動發展的“社會動力”
A.⑤①⑥②③④ B.⑤⑥④③②① C.③①④⑤②⑥ D.③②⑥⑤①④
【解析】
語句銜接題。語句設置體現了這樣幾個原則:一是整體解讀原則,要有大局感;二是注意重點原則,如關聯詞語,如“除了……”“更重要的是……”;三是首尾銜接原則,如社會動力在⑥的結尾和⑤的開頭出現,證明二者銜接。
4.在下列高一年級各班為參加學校運動會制作的標語牌中,最得體的一項是(3分)( C )
A.重振雄風,再創輝煌 B.八班一聲吼,地球抖三抖
C.青春活力揚,雄風震賽場 D.黃沙百戰穿金甲,不奪冠軍死不還
【解析】
標語類型前面沒有考過,十分貼近學生生活。勵志標語要注意場合,情感適當。不過激,也沒有不及。
5.下面是“江老師70歲生日慶祝會”上的一段發言,其中表達全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 )
①今天是江老師的70誕辰。②我作為老師三十年前的莘莘學子,參加今天的活動倍感榮幸。③時間過得真快,當年風華正茂的江老師,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了。④就連我們這些學生好多都已經年過半百,進入天命之年。⑤真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啊。⑥今天我們相聚一起,一要表達對老師養育之恩的感激;⑦二要祝愿老人家身如南山石,壽比不老松。⑧今后,老師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難盡管直言,學生們定會鼎力相助。
A.①④⑤⑦ B. ①②⑥⑧ C. ②③④⑧ D. ③⑤⑥⑦
【解析】
語言得體。前三次也沒有考過。誕辰很具有迷惑性,一般考生會認為該詞只能適用于已經去世的人。但實際上可以適用于生者,只要受人尊敬即可。另外耄耋、天命考查年歲,年年歲歲花相似帶有讓人珍惜時間之意,適合此處場合。本題兼顧得體、文化常識,綜合性較強。
二、文言文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葉秀發傳
宋 濂
秀發師事呂祖謙、唐仲友,極深性理之學,以余力為文,輒擢慶元丙辰進士第。初授福州長溪簿,丁父憂而歸。服除,轉慶元府學教授。秩滿關升循從政郎、建寧府政和令。丁母憂。服闋,調安慶府桐城丞。金人犯蘄、黃二州,桐城為鄰壤,萬目睽睽不相保。騎兵將迫,家人號泣求避,秀發叱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雖死何憾?茍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為備御計。會金人使諜者至,秀發擒之,亟斬于城門以徇。金人計沮不得近,邑賴以完。事定,制閫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斬非法。降迪功郎,俄以前事論奪。秀發退居余十年,無一毫觖望意,獨憤李誠之之冤,上書訟于朝。初,誠之守蘄,蘄陷,一城士卒皆戰死無降者,誠之亦望闕再拜,拔劍自剄。議者不錄其忠,反咎其不能全人,故秀發不平而訟之。
史彌遠當國,人有自桐城來者,彌遠以秀發事為問,其人歷言撫綏安定之詳,且謂:“某等得保首領至今,皆葉桐城之賜,不然已無桐城久矣。”彌遠頷之,從容問參知政事宣繒,其言同。彌遠嘆曰:“幾失賢矣!”命知高郵軍。尋轉承議郎。疾作,上書乞致事,特升朝奉郎。已而疾甚,力劾去貪墨吏。人勸其何自苦如此,秀發曰:“不可。吾死后,彼必殘吾民以逞。”同列來問疾,整襟對坐,惓惓以究心邊事為祝,無他言。其忠義出于天性,至死不變如此。紹定庚寅九月卒,年七十。
贊曰:濂嘗讀國學進士王若訥記秀發桐城斬諜事,未嘗不流涕而嘆也。當金人陷蘄,士大夫析圭儋爵者或納款賣降之不暇,有若秀發者,官僅一丞耳,則不顧妻子,嬰城固守,法宜在所褒嘉,顧以擅斬而罪之,果何道耶?國之政如此,將何以致乎治耶?宋自是而微矣。嗚呼!自古當季世變白為黑,倒上為下,若斯之類甚眾,人所不能堪,而秀發安之,抑賢矣哉!
(選自《宋學士全集》,有刪節)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望:怨恨)
A.亟斬于城門以徇 徇:示眾 B.無一毫觖望意 望:期望
C.嬰城固守 嬰:環繞 D.宋自是而微矣 微:衰弱
【解析】
實詞考查回歸常見文言實詞和課本,徇、望、嬰、微,除了嬰,其他都在150常見文言實詞中。即使是嬰也是課文《陳情表》中出現的,“祖母劉宿嬰疾病”,意思與此處一致。目的在于引導考生深入課本和基礎。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葉秀發是為李誠之伸冤)
A.葉秀發在他父母去世后,都辭官回鄉守孝,這不僅是因為他的孝心,同時也是因為當時社會禮儀的約束。
B.桐城之戰后,秀發對于議事者看不到他的忠誠,反而責怪他不能保全百姓的做法,感到非常不平,所以上書朝廷。
C.史彌遠當政的時候,他向經歷或了解桐城之戰的人詢問葉秀發的情況,聽后他很贊賞秀發,并重用了秀發。
D.作者對葉秀發在那黑白顛倒的亂世所受的冤屈深表同情與憤慨,同時也對秀發安然處之的態度給予了高度評價。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事定,制閫忌其功不自己出,上其擅斬非法。(4分)
(1)事情結束后,大帥忌恨這功勞不是從自己這里產生的,就上奏朝廷說葉秀發擅自殺了金國間諜是非法的。(4分。1句1分,全對得4分。)
(2)某等得保首領至今,皆葉桐城之賜,不然已無桐城久矣。(4分)
(2)我們能夠保全頭顱到現在,都是受葉桐城的恩賜,否則桐城淪陷已經很久了。(4分。1句1分,全對得4分。)
【解析】
文言翻譯有些難度,但與教材結合密切,如閫,在《指南錄后序》中就有東西二閫,另外考生要知道兩個桐城不一樣,前者是人,后者是地方。考查了學生對原文上下文的解讀深入程度以及對課本知識的鞏固程度。
9.葉秀發的“忠義”有哪些表現?請簡要概括。(4分)
力保桐城;為李誠之鳴冤;致仕后力劾貪墨吏;同列問疾卻心系邊事。(4分。每點1分)
【總體分析】
從選材看,前三次考查的是墓志銘、贈序、書信,這次考的是人物傳記,分別是記敘文、夾敘夾議、議論文。江蘇高考的基本題型都包含了。文本理解不難,精神內涵體現了家國天下為己任的民族精神,有正能量。文字理解也沒有什么障礙。
從題型看,近兩次都沒有考查虛詞,側重于內容分析概括,與去年高考吻合。
三、古詩詞鑒賞(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0~11題。
西澗注即事示盧陟
韋應物
寢扉臨碧澗,晨起澹忘情。空林細雨至,圓文遍水生。
永日無余事,山中伐木聲。知子塵喧久,暫可散煩纓。
【注】西澗:在滁州南巖寺內。
10.請簡要賞析詩篇中間四句的寫景特色。(5分)
①視聽結合,以動(聲)襯靜(2分)
②通過山林中的濛濛細雨、湖面的處處漣漪以及山中傳來的陣陣伐木聲,
③營造了一種清幽寂靜的環境氛圍,(2分)
④表達了詩人閑適恬淡的心境。(1分) (共5分)
【解析】
寫景特色包括選取典型景象和寫景手法,這是江蘇設題的特點,考查考生答題的規范程度。
11.詩歌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6分)
①對晚生盧陟的關切之情;
②對閑適生活的喜愛之情;
③對世俗事務的超然之情。 (6分。每點2分)
【解析】
情感從熱愛山水、遠離喧囂、關心盧陟三方面。詩歌中多有提醒,如忘情、無余事、塵喧、散煩纓等。考查學生對內容的把握到位程度。
【總體分析】
這首詩屬于綜合性較強的題材。從題目看,屬于寄友詩,從內容看,屬于山水詩,從情感看,又含有擺脫世俗的想法。因此考點比較豐富。設題立足寫景和情感兩方面,亦不為難考生,與近三年江蘇高考命題十分吻合。
四、名句名篇默寫(8分)
12.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君子之德風, ▲ ,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小人之德草
(2)蟹六跪而二螯, ▲ ,用心躁也。(荀子《勸學》)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3)獨學而無友, ▲ 。(《禮記學記》)則孤陋而寡聞
(4) ▲ ,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閑來垂釣碧溪上
(5)大弦嘈嘈如急雨, ▲ 。(白居易《琵琶行》)小弦切切如私語
(6) ▲ ,只是朱顏改。(李煜《虞美人》)雕闌玉砌應猶在
(7)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 。(蘇軾《赤壁賦》)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8) ▲ ,衣冠簡樸古風存。(陸游《游山西村》)簫鼓追隨春社近
【解析】名句默寫:課外名句一難一易,課內的有易錯字,如鱔、闌、簫,但多數語句不難。
五、現代文閱讀(一)(20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題。
槐樹下的戰爭
老 舍
①一號搬來了兩家日本人,一共有兩個男人,兩個青年婦人,一個老太婆,和兩個八九歲的男孩子。自從他們一搬來,冠曉荷儼然自居為太上巡長,他命令白巡長打掃胡同,通知鄰居們不要教小孩子們在槐樹下拉屎撒尿。他囑咐倒水的“三哥”,無論天怎么旱,井里怎么沒水,也得供給夠了一號用的--“日本人是要天天洗澡的,用的水多!別家的水可以不倒,可不能缺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三 總復習 高考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