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學年度蘇錫常鎮四市高三教學情況調研(二)
語 文 2017年5月
注意:本試卷共6頁,19小題,滿分160分?荚嚂r間150分鐘。請按照題號將答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相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將答案直接書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一、語言文字運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話的空缺處依次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
一個虎口沒能脫險的人間慘劇, ▲ 了整個春節期間的輿論場。好多人指責逃票翻入虎園的游客 ▲ ,這沒毛病。只不過,世間的各種不堪與罪惡中,逃票實在 ▲ ,怎么就讓一眾旁觀者咬牙切齒呢?
A.貫穿 責無旁貸 無足輕重
B.貫注 咎由自取 無足輕重
C.貫注 責無旁貸 微不足道
D.貫穿 咎由自取 微不足道
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3分)
A.專家提醒市民,夏季健身體能消耗大,鍛煉能否達到健身的目的,關鍵在于運動項目適宜、運動強度適當、運動時間合理。
B.從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里發現漢語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自然之美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長期的培育。
C.福島核電站看不到頭的災難背后,是日本核能行業數十年來偽造安全報告、隱瞞死亡事故和對地震危險性估計不足造成的。
D.曹聚仁的《魯迅評傳》頗具見識,雖史料不足,但許多專家認為,“評傳”無須對此要求太多,堪稱迄今寫得最好的魯迅傳記。
3.下列詩句中,沒有使用比擬手法的一項是(3分)
A.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B.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C.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D.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4.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填入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 , ▲ ,
▲ 。 ▲ , ▲ , ▲ 。
①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
②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③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
④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為全國各地所采用
⑤“二十四節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
⑥“二十四節氣”形成于中國黃河流域
A.①⑤②⑥③④ B.①⑥③④⑤②
C.⑥③④①⑤② D.⑥④②⑤③①
5.下列說法,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項是(3分)
國內的書店為何無法在專業閱讀與公共閱讀之間作出區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專業研究者往往不重視公共文化的培育,更不愿投入到公共寫作中去,而政府與社會對于公共文化從業者的壓制與吝嗇,也使得公共文化雪上加霜,反倒成為一種奢侈消費。要么去聽于丹,要么只能硬著頭皮去讀章太炎的國學。顯然,這是一種深刻的公共智識危機,它不僅限制了國人的閱讀樂趣,而且加劇了知識鴻溝,它讓專業研究者越來越遠離公共的知識需求市場,并且多少還有一些帶著孤傲的自鳴得意;另一方面,“無良書商”攢集著各種不可靠的雞湯知識讀本,獲取豐厚的利潤。
A.要消除知識鴻溝必須充分重視公共文化的培育。
B.當前圖書市場出版物品種單一限制了國人的閱讀樂趣。
C.專業研究者應擔負為公眾提供適合的公共閱讀產品的責任。
D.“無良書商”追求豐厚的利潤使公眾的閱讀成為奢侈消費。
二、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奇零草①序
[清]姜宸英
予得此于定海,命謝子大周抄別本以歸。凡五七言近體若干首,今久失之矣,聊憶其大概,為之序以藏之。
嗚呼!天地晦冥,風霾晝塞,山河失序,而沉星殞氣于窮荒絕島之間,猶能時出其光焰,以為有目者之悲喜而幸睹,雖其掩抑于一時,然要以俟之百世,欲使之終晦焉,不可得也?蜑橛柩裕骸肮谛虚g,無日不讀書,所遺集近十余種,為邏卒取去,或有流落人間者。此集是其甲辰以后,將解散部伍,歸隱于落迦山所作也!惫远綆,未嘗受強藩節制,及九江遁還,漸有掣肘,始邑邑不樂。而其歸隱于海南也,自制一椑②,置寺中,實糧其中,俟糧且盡死。門有兩猿守之,有警,猿必跳躑哀鳴。而間之至也,從后門入。既被羈杭城,遠近人士,下及市井屠販賣餅之兒,無不持紙素至羈所爭求翰墨。守卒利其金錢,喜為請乞。公隨手揮灑應之,皆正氣歌也,讀之鮮不泣下者。獨士大夫家或頗畏藏其書,以為不祥。不知君臣父子之性,根于人心,而征于事業,發于文章。雖歷變患,逾不可磨滅。
歷觀前代,沈約撰《宋書》,疑立《袁粲傳》,齊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為不可?”歐陽修不為周韓通立傳,君子譏之。元聽湖南為宋臣李芾建祠,明長陵不罪藏方孝孺書者,此帝王盛德事。為人臣子處無諱之朝,宜思引君當道。臣各為其主,凡一切勝國語言,不足避忌。予欲稍掇拾公遺事,成傳略一卷,以備惇史之求,猶懼搜訪未遍,將日就放失也。悲夫!
【注】①《奇零草》為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張煌言的詩集,因為寫于“或提師北伐,或避虜南征”的戰斗歲月的間隙,頗多散佚,“零落凋亡,已非全豹”,故名“奇零草”。②椑:棺材。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實糧其中 實:填滿
B.而間之至也 間:從小路
C.守卒利其金錢 利:貪圖
D.元聽湖南為宋臣李芾建祠 聽:聽任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煌言的詩集之所以殘缺不全,原因之一是戰火動亂,未善保存;二是清廷嚴禁存傳抄錄,更不用說刊刻了。
B.文章以“爭求翰黑”的“市井屠販賣餅之兒”與“畏藏其書”的“士大夫家”對比,暗含對士大夫貪生懼禍的指斥。
C.文章列舉前代修史中正反兩方面的史實,贊頌歷代帝王的盛德,批評沈約、歐陽修等人明哲保身的做法。
D.作者身處“天地晦冥”之世,不能直言胸臆,故序文敘事不求其詳,論理不求其透,文辭隱晦曲折。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漢語。(9分)
(1)雖其掩抑于一時,然要以俟之百世,欲使之終晦焉,不可得也。
(2)不知君臣父子之性,根于人心,而征于事業,發于文章。
9.根據文章內容,概括作者寫作這篇序言的目的。(4分)
三、古代詩歌鑒賞(10分)
10.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江南曲
于 鵠
偶向江邊采白蘋,還隨女伴賽江神。
眾中不敢分明語,暗擲金錢卜遠人。
采蓮子
皇甫松
船動湖光滟滟秋,貪看年少信船流。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
(1)比較兩首詩主人公的不同形象。(6分)
(2)前人評價《江南曲》“一片心情只自知,‘偶向’‘還隨’‘暗擲’妙極形容”,請作簡要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寫(8分)
11.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 ?(《莊子逍遙游》)
(2)此中人語云:“ ▲ 。”(陶淵明《桃花源記》)
(3) ▲ ,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
(4)豈無山歌與村笛? ▲ 。(白居易《琵琶行》)
(5)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 。(蘇軾《赤壁賦》)
(6) ▲ ,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子曰:“老者安之, ▲ ,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8) ▲ ,不焚林而獵。(《淮南子主術訓》)
五、現代文閱讀(一)(20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題。
賽里木湖
周 濤
應該讓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別是當你處在人生的秋天。
讓溪流聚集起來,讓河水交匯起來,讓雨水或雪水貯蓄起來,根據地形自然的狀態,造成一個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沒有那么偉大;
湖也不是水庫--它要柔和自然得多;
一般說來,它躺在那兒。它使周圍變得潮濕了一些,滋潤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層神秘的藍;使近處的山呈黛色,陰坡的松林幽靜,使遠處的山白發肅然。
一般來說,它躺在那兒。它不像山那樣遠遠地就跑過來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兒,等著你突然發現它。它喜歡靜靜地微笑著看你吃驚。
這就是賽里木湖。
一個思想就應該是這樣,經過無數條水系的源源不斷的補充,經過地貌之下的顱骨加固合攏,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圓或橢圓的、深邃的內陸液體領域。
思想之所以稱為思想,就因為它是圓的。從它的任何一點出發,走完全程終點都復合在起點上。
瞧,被稱為思想的這個東西有多么深邃,同時又有多么清澈透明!
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輕率地去游泳,僅只挽起褲腿在岸邊淺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領略到它的內涵,它強大而令人畏懼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則讓人一望見底卻倒吸一口涼氣,那見底的明澈里,反射著無數層游動的光影、光環、光斑,造成無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實與虛幻渾然一體,因而更加捉摸不清。這是那種比渾濁更深奧百倍的明澈!
賽里木湖--多美的名字!
這名字本身就有一種清澈的深邃,有一種高雅的韻味,有一種特殊的藍,令人心醉。
你是偉大的海洋在撤離時留給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淚珠。汪汪的,閃閃的,既像美人腮邊淚也像英雄頰上淚,嫵媚而又剛健。
你就是我們的海。在亞洲腹地遠離海洋的地方,你給了我們一個海的縮影,一個海的模特兒,讓我們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因而,你又是本關于海的初級教科書。
當我們散步在你身邊的時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鳥翩飛降落,成為浮動在水面的一片黑點,同時浴著水色和光影。身材修長的馬正垂著頸,披著頭發,小小翼翼地親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皺了你的面容。
你與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諧。他們愛你,你也愛他們。你從不曾因為他們貧窮而鄙棄他們,相反,你把自己當成他們當中的一員,和他們氣味相投。你就是在他們當中找到平靜的,你必須平靜才能生存下去,而這,只有牧人才能給你。那些城市里的“湖”,你當然知道它們的窘狀和自得難解難分,它們是供人娛樂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總是這樣,在遠離喧鬧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積蓄、沉淀,變得清澈起來,遼闊起來。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邊贊嘆,夸獎,似乎在這片刻,你成了他們的一樣東西,而與牧人毫無關系,然后,他們拍拍屁股,驅車遠去,你仍留在牧人身邊,誰也帶不走你。
在眾多的游客和路人當中,有人感覺到一絲慚愧嗎?面對你,有人照到自己靈魂深處的弱點嗎?若有,他可能會想到這些。
賽里木湖,人們是多么膚淺又多么自以為是呀,我愿意代替他們向你道歉,說:“我們對不起你!”
它聽也不聽。臉上猶自泊著寧靜神秘的微笑。
(節選自《伊犁秋天的札記》)
12.“應該讓思想的水散漫成湖”,從文章內容看,思想與湖有哪些相似點?(4分)
13.文中用了哪些對比來突出賽里木湖的特點?請簡要說明。(6分)
14.本文在人稱的使用上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4分)
15.探究文章結尾處“我們對不起你!”一句的豐富意蘊。(6分)
六、現代文閱讀(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題。
《美的歷程》結語
李澤厚
①對中國古典文藝的匆匆巡禮,到這里就告一段落。不知鳥瞰式的觀花,能夠獲得一個雖籠統卻并不模糊的印象否?
②藝術的各種突出的不平衡性,經常使人懷疑究竟能否或應否作這種美的巡禮。藝?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蘇教版 高三 總復習 高考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