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學年下學期2015級
第四次雙周練語文試卷
命題人: 審題人:
考試時間:2017年5月5日
第Ⅰ卷 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藝術與中國社會
宗白華
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三句話挺簡括地說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會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是拿詩書禮樂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門徑和方法是藝術文學。藝術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動人,潛移默化培養社會民眾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覺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詩和樂能直接打動人心,陶冶人的性靈人格。而“禮”卻在群體生活的和諧與節律中,養成文質彬彬的動作、步調的整齊、意志的集中。中國人在天地的動靜、四時的節律、晝夜的來復、生長老死的綿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條理的。這“生生而條理”就是天地運行的大道。這種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體驗生命的精神境界,具體地貫注到社會實際生活里,使生活端莊流麗,成就了詩書禮樂的文化。
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禮”構成社會生活里的秩序條理。“樂”涵潤著群體內心的和諧與團結力。然而禮樂的最后根據,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禮記》上說: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禮樂負荷著形而上的光輝,使現實的人生啟示著深一層的意義和美。禮樂使生活上最實用的、最物質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華進端莊流麗的藝術領域。三代①的各種玉器,是從石器時代的石斧石磬等,升華到圭璧等等的禮器樂器。三代的銅器,也是從銅器時代的烹調器及飲器等,升華到國家的至寶。而它們藝術上的形體之美、式樣之美、花紋之美、色澤之美、銘文之美,集合了畫家書家雕塑家的設計與模型,由冶鑄家的技巧,而終于在圓滿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識(天地境界)、生命情調,以至政治的權威、社會的親和力。在中國文化里,從最低層的物質器皿,穿過禮樂生活,直達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無間、靈肉不二的大和諧、大節奏。
因為中國人由農業進于文化,對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親和的關系,沒有奴役自然的態度。中國人對他的用具(石器銅器),不只是用來控制自然,以圖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對自然的敬愛,把大自然里啟示著的和諧、秩序,它內部的音樂、詩,表現在具體而微的器皿中。一個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國人的個人人格、社會組織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與宇宙生命的表征。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也是中國藝術境界的最后根據。
孔子是替中國社會奠定了“禮”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進一步求“禮之本”。禮之本在仁,在于音樂的精神。理想的人格,應該是一個“音樂的靈魂”。
社會生活的真精神在于親愛精誠的團結,最能發揚和激勵團結精神的是音樂!音樂使我們步調整齊,意志集中,團結的行動有力而美。中國人感到宇宙全體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節奏與和諧。人類社會生活里的禮和樂,是反射著天地的節奏與和諧。
但西洋文藝自希臘以來所富有的“悲劇精神”,在中國藝術里,卻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且往往被拒絕和閃躲。人性由劇烈的內心矛盾才能掘發出的深度,往往被濃摯的和諧愿望所淹沒。固然,中國人心靈里并不缺乏雍穆和平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靈的冒險,不怕悲劇,以窺探宇宙人生的危巖雪嶺,發而為莎士比亞的悲劇、貝多芬的樂曲,這卻是西洋人生波瀾壯闊的造詣! (本文有刪改)
【注】三代: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
1.關于詩書禮樂與中國社會的關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詩書禮樂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與教育的根基,因此,從根本上講,中國古代社會的教育內容就是藝術文學,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動人。
B.詩書禮樂涵蓋了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全部內容。“禮”作用于群體,造就群體生活的和諧;詩與樂則作用于個體,陶冶個體的性靈。
C.詩書禮樂的文化能夠培養社會民眾的性格品德,對中國社會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禮樂可以在群體生活中養成步調的整齊、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禮樂的最后根據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為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成為“興于詩”得以實現的基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石斧石磐升華到圭璧等禮器樂器,烹調器及飲器升華為國家至寶,禮樂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實用層面,進入藝術領域。
B.中國人對自然的態度是親和、“不隔”的,對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單是為了控制自然,滿足生存所需,還希望以此表現對自然的敬愛,反映自然所給予的啟示。
C.一個鼎要能表象天地人,這反映了中國人的一種文化意識:在制作具體器皿時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現宇宙秩序與宇宙生命。
D.禮樂在社會生活中擔負具體功能,調節社會關系,只有在個人的生活中才展現形而上的啟示意義,使個體人生具有更深的意義和美。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天地的節奏與和諧在中國社會的禮樂中得到反映與體現,物質器皿、禮樂生活與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諧。
B.人類社會里的禮和樂體現著天地運行的大道,而禮之本在仁,在于音樂的精神,所以樂是一切人類藝術的最髙境界和最終追求。
C.中國的禮樂文化講求個人人格、社會組織與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節律的交融,由此導致中國文化精神中沒有“悲劇精神”。
D.西洋藝術直面人生中的沖突與悲劇,展現波瀾壯闊的人生氣象,與表現和平靜穆的中國藝術相比更能打動人,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4-6題。
吳文俊的數學世界
吳文俊小學時成績平平,也沒有顯示出獨特的數學才華,初中時數學甚至得過零分,高中時最喜歡的是物理而非數學,但他從小就對讀書有濃厚興趣,初中時國文成績一直不錯,盡管高三時物理得了滿分,但教物理的趙貽經老師卻看出了他的數學潛力,力薦他入數學系。正始中學決定,吳文俊必須報考數學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塊大洋的獎學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獨子離開上海,吳文俊就進入了上海交大數學系,所謂“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吳文俊向來是以興趣為先導來讀書的,因為他對物理有興趣,甚至一度想要轉系。是大三時教數學的武崇林老師幫助他擺脫了專業上的困惑,使他認識到數學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吳文俊從交大畢業,先后在育英中學、培真中學擔任數學教員,直到1946年見到了影響他一生的恩師陳省身,他才由一個普通的中學數學老師成為數學研究所的專業研究員。對于吳文俊的數學研究,他的學生高小山總結說:“吳先生做拓撲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問題,為代數拓撲學的興起作出了影響深遠的貢獻。他從事機器定理證明也是這樣,極其敏銳地看出了信息時代數學的發展趨勢,他的研究受到中國古代數學的啟發,汲取了中國傳統數學的養分。使用吳先生的方法,幾乎所有數學定理的證明,都可以由計算機來完成,從而讓人類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觀的層面上去思考問題。”
對吳文俊來說,雖然最初選擇數學是被動的,但綜觀其一生,數學已逐漸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從事數學研究,吳文俊特別強調數學思維。他說:“要創新,就要獨立思考,就不能總是跟著人家亦步亦趨,當然開始的時候參考借鑒也是必要的,牛頓就說過,他之所以獲得成功,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遠,所以不能忽略學習,可是除了學習之外,還要能夠獨立思考,這是創新的必要條件。現在擺在中國面前的是,數學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創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華民族才可以得到復興。”吳文俊自己的經歷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在數學上的一些列成就,特別是他運用機械化思想來考察數學,發現了數學的不同側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這全面得益于他的獨辟蹊徑。
對我國的數學基礎教育,吳文俊也頗有心得。我國中學生多次在國際奧數競賽中獲獎,被當作我國數學教育成功的證明,但吳文俊更贊同丘成桐的觀點:“奧數應該是一種建立在興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層次學習,中國的奧數學習過分關注海量題目,直接與考試、競賽掛鉤,對系統學數學不利。作為基礎學科,應著重引導學習的興趣,不應當過分追求功利。”吳文俊同樣清醒認識到:“競賽獲獎固然可貴,但也不能看得過重,因為它不能代表學生對數學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訓練數學思維。”他認為,數學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數學的思維方式。
有人曾揶揄數學家迂腐,吳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興趣廣泛,內心充滿童趣,他說:“我是個想怎樣就怎樣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會安安靜靜地工作,從不多想。”他喜歡看電影、讀歷史小說,也喜歡看圍棋比賽。老伴說他“貪玩”,他卻說:“讀歷史書籍、看歷史影片,幫助了我的學術研究;看圍棋比賽,更培養了我的全局觀念和戰略眼光。”
吳文俊37歲時就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四十多年后,他再次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如此長的學術生命,在數學界是非常罕見的。當記者提出疑問時,吳文俊反問道:“我為什么不能保持這么長的學術生命?”在他看來,學術生命是能夠終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們自己的問題,應該自我反省。他特別強調研究數學要下扎實的工夫。他說:“外國許多數學家,盡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認同他們靠所謂巧思妙想研究數學的辦法。應該根據客觀實際具體分析,一切以事實為主。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編自柯琳娟《吳文俊傳》)
【相關鏈接】
①1974年,吳文俊轉向中國數學史研究,從中得到啟發,開創了具有中國傳統數學特點的數學機械化之路。他提出的“吳方法”,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古代數學基于“計算”的傳統,與通常基于邏輯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試想了高效的幾何定理自動證明。國際機器證明研究領域的權威人物S.穆爾說:“在吳文俊之前,機械化的幾何定理證明處于黑暗時期,而吳的工作個整個領域帶來光明。”(黃婷、邱德勝《數學大師:華羅庚、陳省身、吳文俊》)
②一般說來,吳教授的工作,都是獨辟蹊徑,不襲前人,富有創造性的。(陳省身為吳文俊頒發杰出科學家獎時的評語)
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在上海交大讀書期間,吳文俊因為對數學不感興趣,曾一度想轉到物理系,后來遇見一位高明的數學老師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轉系念頭。
B.吳文俊能夠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數學研究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期待著未來的中國數學家開拓創新,取得巨大成就,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
C.外國不少數學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數學,盡管名氣很大,吳文俊卻并不認同他們的研究成果,而是堅持用自己以客觀為主的方法研究數學。
D.吳文俊在拓撲學、機器定理證明、數學機械化等領域都取得了很多獨創性成果,獲得了國際數學界同行的高度認可與評價。
5.吳文俊的數學研究為什么能夠取得創造性成果?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4分)
6.對我國的數學基礎教育,吳文俊有哪些心得?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5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槐 花
阿來
突然襲來一股濃烈的花香。謝拉班在夢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二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