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學年山東省東營市勝利一中高二(上)期中語文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共9分)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說話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天天說話,不見得就會說話;許多人說了一輩子話,沒有說好過幾句話。所謂“辯士的舌鋒”“三寸不爛之舌”等贊詞,正是物以稀為貴的證據;文人們講究“吐屬”,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并不想做辯士、說客、文人;但人生不外言動,除了動就只有言,所謂人情世故,一半兒是在說話里。一句話的影響,有時是你料不到的,歷史和小說上有的是例子。
說話即使不比作文難,也決不比作文容易。有些人會說話不會作文,但也有些人會作文不會說話。說話不是作文,不能夠一個字一個字地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謹嚴。但那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卻決非一般文章所及,是怎樣一個不易達到的境界!我們的文章哲學里雖有“用筆如舌”這樣一個標準,可是古今有幾個人真能“用筆如舌”呢?
我國人很早就講究說話!蹲髠鳌贰秶摺贰妒勒f新語》是我們的三部說話的經典。一是外交辭令,一是縱橫家言,一是清談。你看他們的話多么婉轉如意,句句字字打進人心坎里;還有一部《紅樓夢》,里面的對話也極輕松、漂亮;此外漢代賈君房號為“語妙天下”,可惜留給我們的只有這一句贊詞;明代柳敬亭的說書極有大名,可惜我們也無從領略;近年來的新文學,將白話文歐化,從外國文學中借用了許多活潑的、精細的表現,同時暗示我們將舊來有些表現重新咬嚼一番。這卻給我們的語言一種新風味、新力量。這時期說話的藝術確有了相當的進步。論說話藝術的文字,從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韓非的《說難》,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F在我們能夠隨口舉出的例子就有俞平伯君的三篇《文訓》和魯迅君的《立論》,這些都是精警之作。
我國人對于說話的態度,最高的是忘言,但也還免不了說話。其次是慎言,寡言,訥于言。這三樣又有分別:慎言是小心說話,小心說話自然就少說話,少說話少出錯兒;寡言是說話少,是一種深沉或貞靜的性格或品德;訥于言是說不出話,是一種渾厚誠實的性格或品德。這兩種多半是生成的。第三是修辭或辭令。至誠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徹一切的陰暗;他用不著多說話,說話也無須修飾。只知講究修飾,嘴邊天花亂墜,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謂小人;他太會修飾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戲法總有讓人揭穿的一日。我們是介在兩者之間的平凡的人,沒有那偉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了自己。只是不能無視世故人情,我們看時候,看地方,看人,在禮貌與趣味兩個條件之下,修飾我們的說話。這兒沒有力,只有機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飾可得的。我們所能希望的只是:說得少,說得好。
(選自朱自清《說話》,有刪改)
(1)下列對本文主旨的概括,最為恰當的一項是
A.說話很重要,有時能夠產生很大的影響。
B.說話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是不易達到的境界。
C.國人很講究說話藝術,也重視說話藝術的研究。
D.說話不是一件容易事,要講究說話的藝術。
(2)根據文意,下列事例不屬于“講究說話”的一項是
A.《祝!分校榱稚┳穯栰`魂有無時,“我”回答“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
B.《我與地壇》中,史鐵生的朋友談及初學寫作的動機時說“為我母親,為了讓她驕傲”。
C.《林黛玉進賈府》中,寶玉問是否讀書時黛玉答復“未曾讀書,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
D.《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勸說秦伯時指出“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普通人不同于辯士、說客和文人,說話不需要句句字字婉轉如意,但人情世故不能無視,所以也要注意說話的藝術。
B.《左傳》是外交辭令的典范,《世說新語》是古人清談的經典,《紅樓夢》的對話非常精彩,作者對其都高度評價。
C.古人對于說話的態度主要有三種:忘言;慎言,寡言,訥于言;修辭或辭令!巴浴笔且话闳穗y以達到的境界。
D.君子至誠,不善言辭;小人虛偽,巧言令色。平凡人說話無須過于講究修飾,但也要根據對象和場合說少,說好。
二、古代詩文閱讀
2.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袁盎者,楚人也,字絲。父故為群盜,徙處安陵。高后時,盎嘗為呂祿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噲任盎為中郎。
絳侯①為丞相,朝罷趨出,意得甚。上禮之恭,常目送之。袁盎進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卑辉唬骸敖{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呂后崩,大臣相與共畔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驕主色,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不取也!焙蟪弦媲f,丞相益畏。已而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今兒廷毀我!”盎遂不謝。
及絳侯免相之國,國人上書告以為反,征系請室,宗室諸公莫敢為言,唯袁盎明絳侯無罪。絳侯得釋,盎頗有力。絳侯乃與盎結交。
袁盎常引大體慷慨。宦者趙同以數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種為常侍騎,持節夾乘,說盎曰:“君與斗,廷辱之,使其毀不用!毙⑽牡鄢,趙同參乘,袁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余人載!”于是上笑,下趙同。趙同泣下車。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從。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長布席,袁盎引卻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說曰:“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豈可與同坐哉!適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賜之。陛下所以為慎夫人,適所以禍之。陛下獨不見‘人彘’乎?”于是上乃說,召語慎夫人。慎夫人賜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為隴西都尉。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
【注】侯:即周勃,劉邦的開國大臣。②上林:秦漢時皇家獵場。
(1)下列對文中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B.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C.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D.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舍人,本指官名,私門之官。通常指門客,戰國及漢初王公貴族常養一些食客,這些食客及親近左右通稱舍人,后來也用來俗稱顯貴子弟。
B.孝文帝即漢文帝,“孝文”是謚號。謚號是古代帝王、諸侯、貴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據其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所給予的稱號,用來褒揚死者,如齊宣王的“宣”,周厲王的“厲”。
C.諫,主要指規勸君主、尊長和朋友,對其言行提出批評或勸告,使改正錯誤。從春秋時齊桓公開始,我國歷代統治者都設有諫官,如漢朝的“諫大夫”、“諫議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遺均是諫官。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向君主提意見。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寢宮多位于后宮正中央,因此皇后寢宮可稱為正宮或中宮。中宮、正宮也就成了皇后的別稱。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袁盎出身卑微,父親曾當過強盜,呂后掌權時,他還是寄身呂祿門下的家臣,孝文帝時靠哥哥保任他為中郎。
B.袁盎直言敢諫,他曾在孝文帝面前說周勃的壞話,要文帝堅守君臣禮節,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被無辜下獄時,他又替周勃辯說,使周勃因而獲釋,兩人又成了好朋友。
C.袁盎有些行為可以說公私兼顧;鹿仝w同受文帝寵幸,因為他常常忌恨袁盎,袁盎對他也頭痛。于是找機會當面羞辱了趙同,但文帝因他所言符合禮的規矩,只能笑一笑,讓趙同下車。
D.孝文帝一次帶著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打獵,舉行皇家宴會,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氣,不肯入座,皇帝也很惱怒,起身進入內室。后來經袁盎解釋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諒了他。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已而絳侯望袁盎曰:“吾與而兄善,今兒廷毀我!”盎遂不謝。
②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③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④夫人不能早自裁于繩墨之外,以稍陵遲,至于鞭箠之間,乃欲引節,斯不亦遠乎!
3.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問題。
鷓鴣天 惜別
嚴仁
一曲危弦①斷客腸,津橋捩拖②轉牙檣③.江心云帶蒲帆重,樓上風吹粉淚香。
瑤草碧,柳芽黃,載將離恨過瀟湘。請君看取東流水,方識人間別意長。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liè duò):扭轉船舵。③牙檣:飾以象牙的帆檣。
(1)上片后兩句描寫了一幕什么樣的場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樣的藝術效果?
(2)詞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來表現人物情感?請結合詩句分析。
4.名篇名句默寫,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在《陳情表》中述其進退兩難處境的句子是 , 。弧 , 。
(2)針對魏晉名士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用了一句來批評: , 。
(3)唐代詩文,善于寫景,借景抒情。王勃寫滕王閣之景,“漁舟唱晚, ;雁陣驚寒, ”,寫出了鄱陽湖景色之美。
(4)《逍遙游》中 “ , ”指出順應天地萬物之性、駕馭六氣的變化才是真正的逍遙。
(5)《報任安書》中,司馬遷用《周易》打頭,《詩》三百收尾,總結說“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還補充一句說:“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
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丹心一片林徽因
林徽因在倫敦留學時候就立下了攻讀建筑學的志向。1924年6月,林徽因和粱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筑學。1928年,這對新婚夫婦學成回國。梁林二人都對中國的古建筑懷有深深的熱愛。當時,中國對古建筑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日本學者甚至斷言中國沒有唐代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決心,要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觀念來系統研究中國古建筑。
30年代,林徽因經常與梁思成一起騎著毛驢、坐著獨輪車,到窮鄉僻壤去尋找古建筑。很多古建筑就是通過他們的發現得以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應有的保護。然而,當這項事業剛剛開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就踏遍了華北的大片地區。戰爭越來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們中最早表示寧死不做亡國奴的。林家有盡心報國的家風,林徽因的兩位堂叔林覺民、林尹民均在黃花崗72烈士之列。她給8歲的女兒梁再冰寫信:“如果日本人要來占領北平,我們都愿意打仗。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頂有決心才好!
八年抗戰,物價飛漲,不斷的“逃難”和越來越差的生活條件,使林徽因舊病復發。從1941年起,她就經常發燒臥床,從此再沒有享受過健康人的歡樂。在貧病交加的情況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堅持工作,幫助梁思成反復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國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圖?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二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