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一中2016-2017學年下學期第一學段考試試卷
高二 語文選修
命題人:林麗春 蔡茂月 黃麗芬 審核人:王明霞
友情提示: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祝你考試順利!
一、現代文閱讀(22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據說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是一種原始思維孑遺極濃重的思維方式--這樣說絕對沒有貶低中國人的意味,因為各種不同思維方式之間并非線性的歷時性關系。而這種思維方式投射在中國古典語言文字上,又使中國古典語言尤其是書面文字呈映出以下特征:一是它保存了原始文字的圖畫性,文字直接表示事物,它無須經由語音便達成意義--而西洋文字卻總是“隔”了語音這一層--并保留著鮮明的視覺印象;二是由于它的圖畫性,每個漢字都是獨立完足的,并不需要上下文來確定它的“所指”,因此,它無論安放在句子的任何位置,那種直接呈現意義的視覺印象總使人不至于誤解;三是因為圖畫式的文字已經決定了句的意指,限定了話語的語義范圍,而傳統的“以意逆志”式的閱讀習慣又自動組合了這些“塊狀”的文字,使它們不言自明地呈現著意義,因此它保存了原始“思維-語言”的那種簡略性。
古詩語言的語序要求不嚴格--詩句中詞匯不定位,能任意轉換它在句中的位置,語法簡略而松散,伸縮舒卷的隨意性強,這正表明中國古典語言文字比西洋表音文字更多地殘留了思維的深層結構原貌,而這又正是中國古典語言文字的特色所在。
恰恰因為漢語與漢字的這一特色,卻使它非常地適用于詩歌。詩人面對著的是一個五彩繽紛、眾相雜陳的生動世界,而不是一個由冷冰冰的邏輯鏈條綴合起來的抽象世界,所以漢字的充分視覺性、圖畫性和漢語非直線性組合的特征使它正好成為了詩人直接觸摸與描述世界的天然質料;詩人的思緒有如兒童,因為他們的思維都淡化了邏輯性而富于跳躍性,所以漢字塊狀的拼合與語法的簡略松散恰好在詩人那里是詩思的直接呈現;詩人的體驗乃是一個朦朧混沌的境界,所以漢字語法的省略錯綜恰好在他試圖表現這種境界時是一種避免確定與限制的極佳工具;最后,詩人希望于讀者的正是追求多義性即多向的意會,所以漢字構成的詩句由于詞匯間的“脫節”、“顛倒”所引起的歧義,恰好是啟發讀者“純粹默想”以神游詩境的手段。
以溫庭筠那一聯著名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為例,如果我們采取簡單的方式,可以把它分成六個名詞性詞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它們都是平行陳列的聽覺意象和視覺意象,互相之間并無關聯。除了第一個“雞聲”之外,平列的五個視覺意象構成了一個“全景圖”,使讀者似乎在瞬間就領略了詩境。可見,在詩人直接呈現思維深層結構的詩句中,只有那些看見的與聽見的意象,但你能說它沒有規定語義范圍么?你能說它的意脈沒有貫穿這些孤立呈現的“塊狀”因子并使他們流動起來么?可是語法所必須的那些黏連成分,卻都隱沒不見,它以深層的本相直接呈現,待讀者“以意逆志”,把它們再度轉換組構成形。
因此,語序的話題如果追尋它的“思維-語言”本源的話,它乃是中國傳統思維及其賴以表述的漢字所決定的。這語序無論如何“省略”與“顛倒”都“毫無限制”并且人們都能接受,乃是由于中國人的思維及閱讀習慣所決定的。
(節選自葛兆光《漢字的魔方》,有刪改)
1. 關于漢字特征的敘述,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 漢字保存了原始文字的圖畫性,無須經由語音便達成意義,并保留著鮮明的視覺印象。
B. 由于漢字的圖畫性,每個漢字都是獨立完足的,并不需要上下文來確定它的“所指”。
C. 漢字無論安放在句子的任何位置,那種直接呈現意義的視覺印象總使人不至于誤解。
D. 圖畫式的文字決定了句的意指,限定了話語的語義范圍,這使它們不言自明地呈現著意義。
2. 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 中國古典語言保存了原始“思維-語言”的那種簡略性,這是中國古代思維方式在中國古典語言上的表現。
B. 中國古典語言文字比西洋文字更多地殘留了思維的深層結構原貌,這一特色使中國古典語言文字最適用于詩歌。
C. 客觀世界具有生動性等特征,這些特征與漢字的某些特征相契合,使漢字成了詩人創作詩歌的天然質料。
D. 漢字構成的詩句詞匯間常有“脫節”、“顛倒”引發歧義的現象,這往往有利于讀者體會詩味。
3. 對文中溫庭筠詩句的舉例,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 這一聯詩雖只展現了那些看見的與聽見的意象,但它并非沒有規定語義范圍,也并不缺乏詩的意脈。
B. 這一聯詩六個名詞之間形式上缺乏語法上的黏連成分,內容上互相也無關聯,但卻不影響詩境的呈現。
C. 這一聯詩雖以深層的本相直接呈現,但讀者理解這一聯詩時“以意逆志”,能夠把它們再度轉換組構成形。
D. 這一聯詩無論如何“省略”與“顛倒”,人們都能接受,這是由中國人的思維及閱讀習慣所決定的。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1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說 村 落
閻連科
①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符號。人們把村落、村莊、鄉村等而視之,籠統解釋為農民們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細辨認,村落、村莊、鄉村似乎應該有些什么差別,比如說鄉村必然是在偏僻的鄉下,而村莊就可能獨立出現在繁鬧城市。許多大都市里至今還有村莊的存在,但那村莊里的主人卻已不是農民了。然而,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們都不會去刨根問底,重要的是農民聚居的地方和那個地方的人。
②你走在山脈上,陽光斜斜地照著,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烏鴉就是徐徐晃動的樹,這時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涼無垠的黃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在這時你聽到了井上轆轤的嘰咕聲,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麗,心中一震,轉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幾間、幾十間草房,掩映 在樹木間,仿佛臥在樹蔭下疲累的牛--這個時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開始對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③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種詩意里,唐人的詩句、宋人的詞句如春風一樣掠過你的心頭。放眼良田萬畝,正為“東風染盡三千頃,白鷺飛來無處停”的夸張感到貼切時,一陣烏云先自來了。于是,你驚了手腳,在田埂上跑得東倒西歪。也就這個當兒,從哪兒劃出一條小船,先遞你一張荷葉頂在頭上,趕著雨水到來之前,把你載到一叢草房的檐下。這個時刻,你心里哐咚一聲,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義。
④實際說,村落的真正意義,并不僅僅就是農民居住的地方這一點。村落應該還有一種精神,一種溫馨,一種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對應的存在,對于農民,它給予他們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對于都市,它給予溫暖和詩意。它既是一種物質存在,又是一種精神存在。我們可以從村落中找到農民、房舍、樹木、耕牛和雞羊,同時也應該找到農民自身生存的艱辛。古文人怕是最能體味村落的含義的,無論是李、杜、白還是“八大家”,他們對村落的理解,都濃含了“愁滋味”。可輪到我們卻偏頗得很,不僅沒有了對農民的“愁味兒”,連詩境也剩下不多了。單單寫出愁苦來,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單單地寫出溫馨來,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詩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 的就是一個符號,就是聚居農民的某個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樓瓦舍,而農民那千古以來一成不變的生存形式和給別人的溫馨,對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卻被人們從村落中刪去了。
⑤連我自己,做小說的時候,對于鄉村的描繪,也是不斷重復著抄襲別人的說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溝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說“模糊得如它們都沉在霧中”。而實際上,村落真正是個什么,溝壑的意義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樣兒,我這個自認為是地道的農民的所謂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們都沉在霧中了。
⑥我不敢說別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總是感到一種內疚的。我們對村落意義的刪節,并不單單是因為社會發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們對農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膩的當兒,我們才會想到村落,而想到那個村落,除田園的詩情,對農民的愁情是決然不會有的。這是當今社會中村落的悲哀,而對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談不上的,或幸或悲。
4.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5分)
A.作者通過“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經成為一個符號”這句話告訴我們:村落的真正意義在今天被許多人淡忘了,似乎僅僅只是農民居住的地方。
B.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分別描寫了北方、南方的村落的具體場景,作者借此說明,要想了解村落的真正意義,唯一途徑便是親自去村落體驗。
C.作者說“我這個自認為是地道的農民的所謂作家”,對“村落”也“模糊得如它們都沉在霧中了”采用了對比和反諷的手法,深化了全文的主題。
D.文章第四自然段以李白、杜甫、白居 易還有“八大家”和現代人作比較,說明他們對村落的理解都包含著愁味,而現代人卻體味不到了。
E.文章結尾作者說“總是感到一種內疚”,作者感到內疚的原因是他背叛了農民的身份,背叛了農民的生活,背叛了農民的感情。
5.根據全文,概括說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義應該包含哪些內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中說:“這是當今社會中村落的悲哀,而對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談不上的,或幸或悲。”這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詩文閱讀(59分)
(一)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28分)
(一)李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內人。商隱幼能為文。令狐楚鎮河陽,以所業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禮之,令與諸子游。楚鎮天平、汴州,從為巡官,歲給資裝,令隨計上都。開成二年,方登進士第,釋褐秘書省校書郎,調補弘農尉。會昌二年,又以書判拔萃。王茂元鎮河陽,辟為掌書記,得侍御史。茂元愛其才,以子妻之。茂元雖讀書為儒,然本將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時德裕秉政,用為河陽帥。德裕與李宗閔、楊嗣復、令狐楚大相仇怨。商隱既為茂元從事,宗閔黨大薄之。時令狐楚已卒子绹為員外郎以商隱背恩尤惡其無行俄而茂元卒來游京師久之不調。大中初,白敏中執政,令狐绹在內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亞坐德裕黨,亦貶循州刺史。商隱隨亞在嶺表累載。三年入朝,京兆尹盧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箋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隱 屢啟陳情,绹不之省。弘政鎮徐州,又從為掌書記。府罷入朝,復以文章干绹,乃補太學博士。會河南尹柳仲郢鎮東蜀,辟為節度判官、檢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專殺左遷,商隱廢罷,還鄭州,未幾病卒。商隱廉介可畏,出為廣州都督,人或袖金以贈,商隱曰:“吾自性分不可易,非畏人知也。”未幾,入拜檢校吏部員外郎。商隱能為古文,不喜偶對。博學強記,下筆不能自休,尤善為誄奠之辭。與太原溫庭筠、南郡段成式齊名,時號“三十六”。文思清麗,庭筠過之。而俱無持操,恃才詭激,為當涂者所薄,名宦不進,坎壈(lǎn坎坷不順)終身。
(節選自《舊唐書李商隱傳》,有刪改)
(二)昔者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吾欲觀于轉附、朝儛,遵海而南,?
試題下載地址1 試題下載地址2
相關試題:人教版 高二 下冊 期中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