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學期八年級語文期中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鐘 滿分:150分)
一、積累運用(30分)
1.根據拼音在田字格內寫出相應的漢字。(4分)
四月的泰州,春意盎然。清晨,zhù立在東城河畔,你會看見河畔婆suō的柳樹,在霞光的掩映里分外妖嬈,河面倒映著桃樹奇jué靚麗的身影,你會心無旁wù地欣賞美景,于是,心中濃濃的詩意便漸漸萎縮成了這一湖春意。
2.下列標點符號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組委會通知,住宿在七八兩個樓層的選手今晚七點到組委會辦公室抽簽。
B.你以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嗎?它會笑你呢。
C.花朵的紅色是熱情的色彩,它強烈,奔放,令人精神振奮。
D.它把基本粒子分為兩類,一類是輕子,另一類是強子。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現在我們單位職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騎車,為的是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尤為可喜得是,始作俑者是我們新來的局長。
B.專家指出,日常體驗式活動更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的意識,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 C.他是當今少數幾位聲名卓著的電視劇編劇之一,這不光是因為他善于編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寫的劇本聲情并茂,情節曲折。
D.夜深人靜,王東獨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過小巷,閃進了巷口的一個漆黑的大門。
4.根據提示補寫名句或填寫課文原句。(8分,每空1分)
(1) 為山九仞,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不盡長江滾滾來。
(3) 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簾青。(4) 只辱于奴隸人之手,_______________。
(5) 由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可以使人聯想到范仲淹《漁家傲》中同是寫邊塞景象的詞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陋室銘》中與“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5.專題(10分)
圍繞著“鳥”專題,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你班的同學積極參與其中。
【鳥的風采】你的同桌李彤在網上搜集了一些鳥的圖片,搞了一個展覽,讓同學們領略鳥的風采。他給圖片一擬的標題是“垂釣”,并配了解說詞:“噓,別動,魚兒要上鉤了!”請你再另選一幅圖片,擬個標題,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為它配上解說詞。(3分)
圖片一 圖片二 圖片三
你選擇的是圖片 ,標題是 ,解說詞
【鳥語鳥情】李彤還收集了關烏鴉的一些資料,請結合材料,完成下列題目:
①孝鳥:烏鴉的一種,嘴小而白色,長大后都要銜食喂養自己的母親,所以又叫慈鳥。
②三足鳥:神話傳說中,太陽里有金黃色的三足烏鴉,古代人們就把“金烏”作為太陽的別名,也稱為“赤烏”、“三足鳥”。
③神鳥:在唐代以前,烏鴉在中國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預言作用的神鳥,古代占卜中最早是用烏鴉占卜的,有“烏鴉報喜,始有周興”的歷史傳說。
④不祥之鳥:因為它全身烏黑,叫聲嘶啞難聽,又因喜食腐食,所以人們認為烏鴉叫是不祥之兆。(1)請寫出兩個與烏鴉有關的成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你家門前樹上停歇了一只烏鴉,奶奶憂心忡忡,認為烏鴉是大兇之物,家里要遇到不好的事,請你結合上述材料寬慰奶奶,讓她打消顧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鳥與人類】春天正是鳥繁衍、生長的季節,請你擬一則“愛鳥護鳥”的宣傳語。(2分)
6.閱讀下面這則消息按要求作答。(4分)
4月7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溱潼會船節”在江蘇泰州舉行。隨著泰州經濟的發展,使會船節已成為一場聲勢浩大的旅游文化會,也成為泰州招商引資的經貿集會。為了做好成千上萬的游客及車輛、船只帶來的安保工作,泰州市姜堰區公安局可視化云指揮平臺正式在溱湖濕地旅游節上線試用,為溱潼會船節保駕護航。(1)這則消息有一處語病請指出錯誤類型并改正。(2分)
(2)擬寫一個恰當的標題。(2分)
二、閱讀理解
(一)閱讀詩歌,完成第7題(6分)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蒲。
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②無?
【注】①秋浦,唐時為池州州治所在,詩人被貶官外放時途經此地。②杜陵,在長安西南,詩人家鄉樊川所在地。
7.(1)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畫面?有什么作用?(3分)
(2)詩的后兩句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3分)
(二)閱讀下面的《鄭玄傳》,回答第8-11題。(13分)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通《公羊春秋》《九章算術》。從東郡張恭祖受《禮記》《左氏春秋》《古文尚書》。以山東無足問者,乃入西關①。事扶風馬融②。融學門徒四百余人,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玄日夜尋誦,未嘗怠倦。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③,聞玄善算,乃召見于樓上。玄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玄自游學,十余年乃歸鄉里。
時大將軍袁紹總兵冀州,遣使要玄,大會賓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紹客多豪俊,并有才說,見玄儒者,未以通人④許之,競設異端,百家互起。玄依方⑤辯對,咸出問表,皆得所未聞,莫不嗟服。
【注釋】①關:函谷關。②扶風馬融: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北)人。東漢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尤長于古文經學。他設帳授徒,門人常有千人之多,鄭玄是其門徒。③圖緯:漢儒多以儒家經義附會人事吉兇禍福,預言治亂興廢。④通人:學識淵博的人。⑤方:儒家學說。
8.(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①三年不得見 ( ) ②質諸疑義 ( )
③未嘗怠倦 ( ) ④問畢辭歸 ( )
(2)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與例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 )
例句:以山東無足問者
A.是以謂之“文”也(《論語》) B.策之不以其道 (《馬說》)
C.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活板》) D.能以徑寸之木(《核舟記》)
9.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兩處)。(2分)
時 大 將 軍 袁 紹 總 兵 冀 州
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聞玄善算,乃召見于樓上。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1.結合原文簡要說說鄭玄是個怎樣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矮個子的長處》,完成12--14題(10分)
①一般來說,在大部分人的觀念中,都希望自己的個子再高點。孩子發育慢的家長經常會咨詢兒科醫生有關生長激素等問題,因為他們不想讓孩子由于個頭矮而受到欺負。高個子--尤其是高個子男人--賺錢更多,得到的尊重更多;高個子的人擁有更高的智商,挑選伴侶的范圍更廣。
②盡管個子高意味著某些方面具有進化優勢,但在其他方面卻并非如此。跟個子高的北歐人相比,個子稍矮的南歐人有更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個子的瑞典人和挪威人死于心臟病的幾率比個子較矮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平均矮12.7厘米)高兩倍。愛因斯坦醫學院發表了一份對144701名婦女的研究報告,“證實了身高與癌癥的正相關關系”。另一項大型研究發現,個子高的男人和女人罹患癌癥的風險增加,并且,個子高的人其癌癥死亡率也高。研究人員把高個子的死亡年齡更低這一事實稱為“一個無法改變的物理現實”。
③幾十年來,美國人平均壽命的全球排名每況愈下,現在落到了第36名。在這方面,自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沒有人在頭把交椅上取代過國民個子矮小的國度:日本。
④沖繩島的居民是世界上平均壽命最長的人群。他們的百歲老人數量是其他工業化國家的7倍。沖繩是世界上患癌癥和心血管疾病比例最低的地區。沖繩島男性居民的平均身高約為145厘米。
⑤沖繩人搬到日本本土或者美國后,似乎也喪失了不得病的長處。在島上,他們吃蔬菜和谷物等低熱量食物,他們喝茶和富含抗氧化劑的米酒--泡盛酒,并過著一種積極的、社交互動的生活。除了魚,他們主要食用含單一不飽和脂肪及多重不飽和脂肪的食品,很少有高飽和脂肪的動物食品。⑥對這種低卡路里飲食的研究不斷地顯示出其對長壽的巨大益處。研究者薩馬拉斯和艾爾里克指出,無數的動物研究表明,同一種類中的大型動物衰老更快。他們提出:基因工程的快速發展有可能導致未來人類的身高有實質性增高;健康與長壽極大地受到社會經濟地位、相對體重、定期鍛煉,以及各種健康習慣的影響;然而,針對動物和人類的研究數據表明,體型較大的確會減少壽命。
12.根據文章內容,說說矮個子有哪些長處。(2分)
13.按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
(1)第②段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說說第⑥段中加點詞語“有可能”的表達效果。(2分)
14.第⑤段內容主要寫沖繩島上居民的飲食,看似與本文關系不大,能否刪去?為什么?(3分)
(三)閱讀《民間交往,維系文明的火焰》,完成15-18題。
太倉起航的明朝貨船幾度風帆飄過摩加迪沙的港口,美第奇宮女的雙眸也曾為印度喀拉拉邦的香料熠熠發光。十八世紀之前,跨越海洋的冒險者,編織了一張“全球化”的商貿網絡。世界曾經是由各個文明的子民及其民間交往構成的,今天依然如此。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世界歷史,尤其是世界文明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民間交往史、交融史。
作為東西方兩大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國和英國很早就產生了緊密的聯系。雀舌、龍井、玉女峰……這些散發著東方神秘氣息的茶葉,左右了英國人的品味達兩個世紀之久,無意中也帶動了英國的工業轉型和機械創新。一枚枚小小的茶葉,就這樣連接起當時地球上兩個相隔萬里的古老國度。
如今,從文化領域的深度合作,到金融、高鐵、核電等重要項目的牽手成功,兩大文明已經形成了立體的交互網絡。中英之間以民間交往與交融,推動了“中國紅”與“皇家藍”的對話;以文明的交流互鑒,書寫著“黃金時代”的中英伙伴關系
21世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