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質量檢測
七年級語文試卷
考生注意:1.本試卷共 8頁,總分 120分,考試時間 120分鐘。
2.答卷前將密封線左側的項目填寫清楚。
3.答案須用藍色、黑色鋼筆或圓珠筆書寫。
題 號
第一部分 第 二 部 分
第三部分
一 二 三 四
得 分
第 一 部 分
(1~6題 22分)
1.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寫出相應的句子。(7 分)
(1)馬上相逢無紙筆, 。(岑參《逢入京使》)
(2)峨眉山月半輪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3) ,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4) ,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約客》)
(5)江山代有才人出, 。(趙翼《論詩》)
(6)黃河遠上白云間, 。(王之渙《涼州詞》)
(7) ,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2.選出書寫不全正確的一項。(3分) ( )
A.花圃 嫉妒 深邃人聲鼎沸 B.班斕 磐石 祈禱 義憤填鷹
C.幽寂 盔甲 懊悔 鞠躬盡瘁 D.崎嶇 亙古 澎湃 鍥而不舍
3.選出加點詞注音有誤的一項。(3分) ( )
A.確鑿(záo) 桑葚(shèn) 人跡罕(hǎn)至
B.蟬蛻(tuì) 倜儻(tǎng) 九曲(qū)連環
C.驪(lí)歌 訕(shàn)笑 鋌(tǐng)而走險
D.哺(fǔ)育 熾(chì)熱 鮮(xiān)為人知
4.選出說法有錯誤的的一項。(3分) ( )
A.《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
B.《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筆記小說,作者是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
C.《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紀傳體通史。
D.《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創作的自傳體三部曲。
5.閱讀下面的文字,用自己的話概括句意。(3分)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第一句:
概寫木蘭十年來的征戰生活{第二句:
第三句:
6.讀下面這段文字,回答(1)(2)題。(3分)
當那個可憐的蝗蟲移動到剛好碰到它的時候,螳螂就毫不客氣,一點兒也不留情地立刻動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擊打那個可憐蟲,再用那兩條鋸子用力地把它壓緊。于是,那個小俘虜無論怎樣頑強抵抗,也無濟于事了。接下來,這個殘暴的魔鬼勝利者便開始咀嚼它的戰利品了。它肯定是十分得意的。就這樣,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地對待敵人,是螳螂永不改變的信條。
(1)寫出這段文字的出處和作者:
(2)指出這段文字的行文特點:
第 二 部 分
(7~24題 48分)
一、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 7~9題。(6分)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7.指出這首詩的題目和作者: 、 。(2分)
8.三四兩句描繪了哪些意象?創設出了怎樣的意境?(2分)
答:
9.第四句中的“橫”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答:
二、閱讀下面兩則短文,回答10~14題。(12分)
(一)傷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選自《臨川先生文集》)
(二)曹沖稱象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①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②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悅,即施行焉。(選自陳壽《三國志》)注:①智意:知識和判斷能力。②太祖:曹操,曹沖之父。
1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1)自為其名 ( ) (2)邑人奇之 ( )
(3)欲知其斤重 ( ) (4)則校之可知矣 ( )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譯文:
(2)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譯文:
12.文(一)中,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2分)答:
13.文(二)從正、側兩方面寫了曹沖年幼卻聰明過人的特點,請具體指出。(2分)
答:
14.你認為世上有方仲永和曹沖這樣的神童嗎?為什么?(2分)
答:
三、閱讀《帶套袖的孫犁先生》一文,回答 15~19 題。(14分)
①我產生要當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階段。為了驗證我成為作家的可能性,父親還領我拜會了《小兵張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師。記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師對我說:“在中國作家里你應該讀一讀孫犁。”我立即大言不慚地答曰:“孫犁的書我都讀過。”他又問:“你讀過《鐵木前傳》嗎?”我說:“我差不多可以背誦。”②一九七九年,我從插隊的鄉村回到城市,在一家雜志社作小說編輯,業余也寫小說。秋天,百花文藝出 版社準備為我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我被李克明、顧傳箐(qìng)二位編輯熱情請去天津面談出版的 事。行前已故作家韓映山囑我帶封信給孫犁先生。
③當年秋日的一個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終于走進了孫犁先生的“高墻大院”。這座大院如今已經衰敗,各種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著,稍顯平整的一塊地,一戶人家還種了一小片黃豆。那天,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會神地撿豆子。我看到他的側面,已猜出那是誰。看見來人,他站起來,把手里的黃豆亮給我們,微笑著說:“別人收了豆子,剩下幾粒不要了。我撿起來,可以給花施肥。丟了怪可惜的。”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溫厚,語調洪亮,夾雜著淡淡的鄉音。說話時眼睛很少朝你直視,你卻時時能感覺到他的關注或說觀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褲,當他騰出手來和我握手時,我發現他戴著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著他引我們進屋,高聲詢問我的寫作、工作情況。我很快就如釋重負。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會不茍言笑的,他讓我有了一種親近感。
⑤我再次見到孫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著大風。他剛裁出一沓沓(dá)粉連紙,和保姆準備糊窗縫。見我進屋,孫犁先生迎過來第一句話就說:“鐵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見老?我這兩年老得特別快。”當時我說:“您是見老。”也許是門外的風、房間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縫用的粉連紙加強了我這種印象,但我說完很后悔,我不該迎合老人去證實他的衰老感。接著我便發現,孫犁先生仍舊套著一副干凈的青色套袖,透過樸實的外表,看上去人就洋溢著一種干(gàn)練的活力,一種不愿停下手、時刻準備工作的情緒。這樣的 狀態,是不能被稱作衰老的。
⑥我第三次見到孫犁先生,是和幾位同行一道。那天他坐在寫字臺前,桌面攤開著紙和筆,大約是在寫作。看見我們,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別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見了那副套袖。記得那天他很高興,隨便地和大家聊著天,并沒有摘去套袖的意思。這時我才意識到,戴套袖并不是孫犁先生的臨時“武裝”。
⑦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贈我的幾函宣紙精印的華箋寄給孫犁先生時,收到他這樣的回信,他說 :“同時收到你的來信和惠贈的華箋,我十分喜歡。”但又說:“我一向珍惜紙張,平日寫稿寫信,用紙亦極不講究。每遇好紙,筆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紙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見過習慣戴套袖的孫犁先生,或許我會猜測這是一個名作家的“矯情”,但是我見過戴著套袖的孫犁,見過了他寫給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紙不是《天津日報》那種微黃且脆硬的稿紙就是郵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則永遠是印有紅色“天津日報”字樣的那種。
⑧我相信他對紙張有著和對棉布、對衣服同樣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勞動的尊嚴與德行、人生的質樸和美麗。(選文有改)
15.第①段作者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慚”這兩個詞?(2分)
答:
16.分析第③段畫線的句子,從人物描寫的角度說說其效果。(4分)
答:
17.怎樣理解第⑧段畫線句子?(3分)
答:
18.作者借助“套袖”表現了孫犁什么特點?(3分)
答:
19.徐光耀老師為什么先讓“我”讀孫犁而非他的作品?對此,你有什么感悟?(2分)
答:
四、閱讀《做父親》一文,回答 20~24 題。(16分)
(1)樓窗下的弄里遠地傳來一片聲音:“咿喲,咿喲……”漸近漸響起來。
(2)一個孩子從作業簿中抬起頭來,張大眼睛傾聽一會,“小雞!小雞!”叫了起來。四個孩子同時放棄手中的筆,飛奔下樓,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聽見了行人的腳步聲而飛去一般。
(3)我剛扶起他們所帶倒的凳子,拾起桌子上滾下去的鉛筆,聽見大門口一片吶喊:“買小雞!買小雞!”,其中又混著哭聲。連忙下樓一看,原來元草因為落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蓋骨不能再跑,恐怕小雞被哥哥、姐姐們買完了輪不著他,所以激烈地哭著。我扶了他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