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南省高考語文一模試卷
一、現代文閱讀
1.(一)論述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中國傳統美學所講的“意象說”主張“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藝作品,其本身或為聲色,或為言詞,都是有“象”的(“在場的東西”).能體悟到“象外之意”“詞外之情”,就是一種美感。此種美不是低層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層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說”突破了美在聲色之類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為美的本質內涵,不僅值得中國美學繼承和弘揚,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學借鑒。
但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達到此種美的境界呢?“意象說”沒有做論證。我根據“萬有相通”的哲學本體論認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無盡的聯系之網的結晶。這背后無盡的聯系之網,說得通俗具體一點,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會歷史背景等。我們對一件作品的欣賞,不過是把凝聚在作品這一點“在場的東西”中無盡的內涵(“不在場的東西”)展現在想象中,點點滴滴地加以玩味;不過是回歸到形成作品的母源,從母源中,我們對作品獲得了一種“原來如此”的醒悟,從而產生了一種滿足感。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美的愉悅”“美的享受”。這種愉悅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娛樂或感性的滿足,而是精神上的滿足,思想上的滿足。
杜甫的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點在場的東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東西,則是什么都“不在”。正是這什么都“不在”構成這“在”的內涵(此即司馬光的解讀:“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我們欣賞這詩句時,就回歸到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涼。但這里的凄涼絕非現實生活中的凄涼可以比擬,它是審美意義下的凄涼,它超越了現實生活中凄涼的現實性,給欣賞者引發了一種對“在”的內涵的醒悟,這種醒悟就是審美的愉悅感,給人以“美的享受”。梵高的畫《農鞋》,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爾做了生動的說明:是農鞋這點“在場的東西”引發觀賞者回歸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場的東西!痏一農夫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嶇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風風雨雨對農夫的摧殘,以至社會的貧窮、落后、不公,等等,這些都是構成農鞋上幾個破洞的母源。觀賞者正是從這一回歸中獲得了某種醒悟,從而也得到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滿足。我們經常愛用“玩味無窮”這樣的字眼來形容我們對一件優秀作品的欣賞。“玩味”之所以能達到“無窮”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隱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場的東西”是“無窮的”。
中國傳統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實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隱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詞背后,讓鑒賞者自己去領會、體悟,從而獲得一種醒悟的滿足感。
(摘編自張世英《美是“玩味無窮”的精神愉悅》)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傳統美學的“意象說”,在今天仍然有價值,不僅值得中國美學繼承和弘揚,而且值得世界美學借鑒。
B.文藝作品的作者運用“萬有相通”的理論,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會歷史背景等凝聚成結晶,創作出美的作品來。
C“在場的東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場的東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D.如果隱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場的東西”是“無窮的”,那么這個作品欣賞起來就可能給人一種“玩味無窮”的感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欣賞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開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無盡的內涵,一點一滴地進行仔細體味。
B.欣賞作品時,能夠獲得一種“原來如此”的醒悟,這“原來如此”就是指回歸到形成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
C杜甫詩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這“象”的內涵,就是司馬光的解讀:“山河在,明無余物矣”。
D.《農鞋》畫里的農鞋上的幾個破洞,之所以能使觀賞者得到一種精神上、思想上的滿足,是因為“象”外有“意”。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傳統美學所說的美的本質,不是指聲色之美這類低層次的感性美,而是指意境美、精神美這類深層次的美。
B.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思想上的滿足,即感受到 “美的愉悅”“美的享受”。
C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涼與現實生活中的凄涼給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審美意義,使欣賞者產生審美的愉悅感。
D.把“在場的東西”隱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詞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領會到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種深層次的欣賞。
2.(二)實用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李白鳳1914年3月出生于成都。他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藝術熏陶。1925年,李白鳳進入天津扶輪中學讀書。不久他又隨長兄來到青島,在鐵路中學學習。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李白鳳因參加學潮運動,加上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非議時局,被勒令退學。當時青島有個傳播進步文化的“荒島書店”,他成了那里的?,閱讀不少進步書籍,還認識了常來書店看書的臧克家、崔嵬、于黑丁等文化人士。1934年李白鳳考入北平民國學院國文系學習,師從林庚。戴望舒1936年10月創辦了《新詩》雜志,李白鳳在上面發表不少作品引起詩壇注目,并與施蟄存、戴望舒、吳奔星等現代派詩人成為很好的朋友。
抗戰爆發后,李白鳳一度靠寫詩文為生。李白鳳的夫人后來在書中寫道:“1941年初秋,白鳳離開南寧來到桂林這一大后方的文化名城……使他的文藝創作更貼近火熱的抗日斗爭!痹诠鹆,李白鳳結交了端木蕻良、田漢、安娥、尹瘦石、陳邇冬等文化界名流,又經端木蕻良的介紹認識了老前輩柳亞子先生和歐陽予倩先生。此時的李白鳳滿腔熱情地搞起文藝創作,積極宣傳抗日救國。
1946年6月,李白鳳來到上海暫居柳亞子家中,后在朋友介紹下到財政局工作并找到住處。當年他是中國詩歌協會理事,工作之余全力以赴搞文藝創作。這個時期所寫的詩歌多發表在《詩創造》《新詩》《大公報》等報刊雜志上。由于上海物價飛漲,李白鳳曾在柳亞子的支持下,掛牌為人治印來補貼生活。
1949年夏季,解放軍的炮聲逼近上海,李白鳳拒絕了本家侄子送來的去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