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 考 先 知
--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信息歸集與高考命題預測
一、信息歸集
1.命題要求變化
和2016年相比,2017年全國新課標語文《考試說明》在試題結構、賦分、題型、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既遵循了穩定性和承繼性,又體現了創新性。具體表現為:
(1)取消選考,將“文學類文本閱讀”與“實用類文本閱讀”列為必考,在這兩類文本閱讀中增加了“理解”能力層級。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試題設置為一道四選一客觀選擇題,兩道主觀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試題設置為一道四選一、一道五選二客觀題,一道主觀題。
(2)增加了對古文化知識的考查;
(3)在“論述類文本閱讀”欄目中,增加了“閱讀中外論述類文本,了解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論述類文體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達方式。閱讀論述類文本,應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內容。
(4)加強了對信息篩選、整合能力的考查。
(5)詩歌閱讀改為一道五選二客觀題和一道主觀題。
2.高考考情報告
(1)論述類文本閱讀。全國三套卷的設題都中規中矩,難度適中。其中有數個選項在文中已找不到完全對應的文字,但含意又不脫離文章。
(2)文言文的考查沿襲15年的考點。
(3)古代詩歌閱讀將詩歌的寫什么與怎么寫融合在一起考查,思想感情是必考考點,答案精煉,配分科學、規范。
(4)名句名篇默寫。三套卷題型均為根據語境填寫詩文句子,注重考查經典篇目中膾炙人口的名句或富有哲理、啟迪智慧的句子,不偏不怪。
(5)文學類文本閱讀。甲卷為外國小說,乙、丙卷均為中國小說。材料長度均為1400字左 右。注重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構思技巧。新的變化在于探究題回歸。
( 6)實用類文本閱讀。三套卷均為現代人物傳記閱讀。
(7)語言文字運用,進一步加強對語言表達準確的考查,如試卷中的第15題與第17題。第15題是虛詞填空;第17題選用思維流程圖。
(8)寫作。去年作文題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關注社會缺失,緊扣時代熱點,聚焦立德樹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擴展閱讀,考查學生真實的寫作能力,真正實現以表達與交流為提高的考試目的。乙卷一改以往的文字材料形式,以漫畫作文出現。
二、命題預測
繼續聚焦立德樹人,精心選擇試題材料,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優秀文化傳統的自覺傳承。進一步體現語文改革方向,科學架構學科能力,強調基礎性、綜合性和應用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進一步落實高考能力立意,以閱讀與欣賞為基礎,以表達與交流為提高,貼近人生,回歸人本,體現出對人的存在和發展的關懷的命題理念。以下就一些大的板塊做一些預測,以供參考:
1.論述類文本閱讀--2017年高考,考查社科類論文。
例題1:2016屆全國100所名校最新高考聯考卷(七)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在生態倫理方面,儒家不僅提出了“取予有度”的責任律令,還提出了“用之有節”的行為規范,從而確立了節用的道德責任。儒家并沒有系統創建過節用責任倫理學說,但是從兩方面闡發了相關理念。
一方面是為政之道的節用責任倫理。談到治國方針時,孔子指出:“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朱熹在《論語集注》把這段話理解為敬事、信任、節用、愛人和使民以時“五者”,但他同時又引證《周易》經文“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加以解釋說:“蓋侈用則傷財,傷財必至于害民,故愛民必先于節用。”顯然依照《周易》的論說,孔子的話講的理應是三層意思,而不是朱熹所說的“五者”。孔子的思想所要表達的正是因民信而敬事、因愛人而節用,前后構成因果關系。雖然孔子這里講述的是治理諸侯國的行為原則,而不是直接針對天人關系的生態倫理,但是,猶如 朱熹所言,侈用必傷財,而傷財必浪費自然資源;而且,奢侈消費必定害民,必定與民爭利,與民爭利又必定驅使民眾獲取自然資源。
無獨有偶,孟子同樣立足于民本與王道,一再倡導節制的責任要求。他說:“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盡管孟子旨在提倡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卻暗含著生態倫理的指向。這是因為,做到恭儉和有制,不但自己可以節省財物,減少向自然的索取,不致奢侈貪婪,而且不會向百姓橫征暴斂,從而緩解民眾的生存欲求與自然界資源之間的緊張。在論述富國之道時,荀子圍繞人與物的生態問題做了更為明確、較為系統的闡發。基于“欲惡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的現實,荀子認為要保持自然資源和人類社會的協調發展,就必須節用裕民,開源節流。
另一方面是為人之道的節用責任倫理。荀子的節儉觀點更為鮮明,也更為直接,在如何對待天人關系、力命關系問題上,他凸顯了人的主體能動作用和責任擔當意識,他說:“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荀子是想告訴我們,人類即便在一定程度上要“靠天吃飯”,如果夯實農業這一根本,注意精耕細作,同時又力行節約、適度消費,就是有時無情的自然之天也不能使人陷入貧困境地。由此可見,強化生態責任觀念,克制個人的不當欲望,追求一種儉樸生活方式,是實現天人和諧的倫理根基。
中國古代,思想家也好,普通民眾也好,強調節儉、節用、節約主觀動機上更多的可能是因為資源的短缺、生活的貧困而做出的無奈、被動的選擇,也許還包含著維持社會生態平衡的責任考量。但是,應當肯定,他們所持守的節用責任倫理客觀上有助于培養當今為人們提倡的綠色消費觀念、綠色消費習慣和綠色消費生活,有助于促進人與自然之間保持必要的生態張力。
(摘自涂可國《用之有節》,有刪改)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儒家在生態倫理方面確立了“取予有度”“用之有節”的節用的道德責任,但沒有系統創建節用責任倫理學說。
B.孔子在治國方針里談到“節用而愛人”,因為愛民而節用,因果關系;朱熹將其理解為節用、愛民,并列關系。
C.《周易》說“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朱熹解釋為奢侈必定傷財,傷財必定害民,所以先愛民才會節用。
D.孔子的節用思想原本是諸侯治國的行為原 則,不是針對生態而言,但這一思想符合天人關系,故成為生態倫理。
答案:D(原文“孔子這里講述的是治理諸侯國的行為原則”,節用思想是孔子的為政思想,不能說這一思想就已成為諸侯治國的原則)
2.下列理解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