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寫作試卷
畢業學校 準考證號 考生姓名
一、默寫(共8分)
1.蓬萊文章建安骨, ▲ 。 2.沉舟側畔千帆過, ▲ 。
3. ▲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4. ▲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5. ▲ ,化作春泥更護花。 6.不要人夸好顏色, ▲ 。
7.草長鶯飛二月天, ▲ 。 8. 汝果欲學詩, ▲ 。
二、古詩詞鑒賞(共10分)
雙調雁兒落兼得勝令
(元)張養浩①
往常時為功名惹是非,如今對山水忘名利。往常時趁雞聲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猶然睡。往常時秉笏立丹墀②,如今把菊向東籬。往常時俯仰承權貴,如今逍遙謁故知。往常時狂癡,險犯著笞杖徙流罪;如今便宜,課會風花雪月題。
【注釋】①張養浩(1269-1329年),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弊政而免官,復官至禮部尚書,又辭官,朝廷多次復召,他堅拒不出。 ②丹墀:宮殿的臺階。
1.“往常時狂癡,險犯著笞杖徙流罪”一句寫出了詩人怎樣的性格及官場怎樣的特點。(4′)
▲
2. 概括說明全詩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的,通過對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6′)
▲
三、文言文閱讀(共19分)
十二月,項王至垓下,兵少,食盡,與漢戰不勝,入壁;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項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則夜起,飲帳中,悲歌慷慨,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于是項王乘其駿馬,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潰圍,斬將,刈旗,三勝之,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鄉。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于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郎中騎楊喜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喜人馬俱驚,辟易數里。項王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項王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①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選自《資治通鑒漢紀三》,有刪節)
【注釋】①艤(yí)船:停船。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5分)
① 潰圍南出馳走 ▲ ② 然今卒困于此 ▲
③ 非戰之罪也 ▲ ④ 漢軍皆披靡 ▲
⑤ 喜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
2.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A.乃分其騎以為四隊 /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B.身七十余戰,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 /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
C.籍獨不愧于心乎 / 茍全性命于亂世
D.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 /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9分)
①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
②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
③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
4.這段文字寫了“垓下之圍”的故事,其中的項羽有哪些特點?(3分)
▲
四、現代文閱讀(共18分)
橋的感恩
邢世嘉
①現在,我面對的是威尼斯著名的嘆息橋。
②橋是封閉的。左邊連著封閉的監獄,下面是深得不見底的運河。監獄沒有通向自由世界的門窗通道,唯有經過這座橋才可走出監獄。囚犯通過在總督府法院大廳審訊定罪后走向監獄時也要通過這座橋。雖然這座橋只有不足十步的跨度,但它畢竟構成了從自由走向監獄或從監獄走向自由的通道。這個通道是不得不令人嘆息的通道。當然,這只是在一個世紀以前威尼斯還是一個獨立王國時的功用。現在它僅僅是一座任人觀賞的古跡。
③也許,你會認為這座只有幾步跨度的橋不值得一提,無非其架空的高度、封閉的形式、正義女神的浮雕有點特殊罷了,這些特殊的構架也無非是為了那令人嘆息的功用。而現在,我們無須為之嘆息了,那些令人嘆息的一切已經遠離我們一個世紀了。
④然而,你錯了。嘆息橋雖然只有幾步的跨度,但我分明看到它的背后橫跨著另一座更具支撐力的橋,那就是“嘆息”。是嘆息讓囚犯反思,讓囚犯珍惜生命,走出監獄的囚犯就是在那抑或無聲的嘆息中頓悟:原來生命是多么的美好。于是他們反省、悔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們因此走出監獄獲得新生。你能說這嘆息不是囚犯獲得新生的橋嗎?我想,那些從監獄里走出的囚犯,他們一定會感恩這座橋,這座使他們嘆息的橋。透過嘆息橋,我看到了許許多多貫通相連的無形的橋,而這些無形的橋又是怎樣的功德無量!
⑤幾個月前的一天,我的朋友帶我去一所大學找一位生物工程方面的教授。這所大學在一個偏僻的山區,我們都沒有去過,在一個鎮子下車之后,便根據事先所知的大致方向徒步而行。走得腰酸腿脹時,終于發現了這學府的所在。按視線丈量的直線距離,最多十分鐘就能抵達。然而,就在我們發現目的地的同時,也發現了眼前的一條不算很寬但卻深得不見底的河流。它就那樣無所顧忌地橫在我們與這所大學之間。我們無法逾越它,只好沮喪地往回走,準備重新選擇路線,繞過這條霸道的河。轉身沒走多遠,路邊的一位老農告訴我們,前邊就有一座小橋,可以過河,再沿小路走幾分鐘就可到學府了。順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