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聯考湖南師大附中2017屆高三月考試卷(七)
語 文
命題人:黃瑤 李顯亮 劉婧 田芳 劉新民 謝蘭萍 審題人:李顯亮 謝朝春
本試題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共10頁。時量150分鐘,滿分150分。
第Ⅰ卷 (閱讀題,共7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話說《詩經》之“風”
風本是地球大氣層內的空氣涌動,它使地球上的萬物能不斷地接受到新鮮的空氣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編集《詩經》時,為什么將一部分詩稱為“風”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釋: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這就是“風氣”!孔子用很形象的語言形容它,風吹草伏,風往哪邊吹,草就往哪邊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諧社會,關鍵在于領導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說明了“風”的含義,也就是說,風俗、風情、風致等,無一不是指向社會行為規范和人們的行為方式的。
換言之,《詩經》之“風”,即是各地區、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在一般的口語中,我們稱為“風俗習慣”,在先秦時期的書面語言及理論中,“風”實際上就是“禮”,就是“社會行為規范”。《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各以其所在國家和地區得名,就是記載了各地的風俗習慣、人們的行為方式,以及他們各自的價值觀、思想感情。與此相印證,《周易》中有十五個卦牽涉到“風”,每個卦都對應著一種人生或社會現象。火風鼎,火下有風則上宜有鼎,而鼎憑三足,正立不倚,既強調合作,也預示持正守位,為人倚重;風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風行其上來表達一家人團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風”的各種景象論述了人世間不同的社會情狀。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慮的不是法律法規如何規定的,而是親友們的看法!而這些所謂的“看法”,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行為規范。親友們認同你這個行為,你就會大膽高興地去做;否則,你就不會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風俗”因此會給人一種無形的束縛。這就是孔子為什么強調“禮”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刪詩書、定禮樂、系易辭、著春秋,把《詩經》作為教材,是因為沒有其他書籍了嗎?不是,孔子是借《詩經》說明以及教育學生們要懂得各種各樣的社會行為規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樂與幸福,就要認識社會。社會是精彩的但更是復雜的,不認識社會就只能四處碰壁,最后落個失敗的人生;能認識社會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會。
風俗的形成,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是大部分人“約定俗成”的,人們在實際生活、生產中,認識到只有這樣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這樣一個風俗習慣。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重讀《詩經》,一是要了解古代人們的風俗習慣;二是可以借鑒和發揚一些好的風俗習慣,如春節團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創造我們今天的新風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異,更加幸福。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約束和指導,而且人類社會的維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規,那么還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風俗習慣、“禮”、“社會行為規范”等,依靠良好的社會風氣,才能使社會肌體健康發展。一個國家或地區之所以出現混亂,一是由于法律法規不健全,第二個原因就是社會風俗混亂。一群人恣意破壞另一群人的風俗習慣,便會導致爭斗打鬧,甚而引發戰爭。所以,入鄉隨俗,懂得并調節自己去適應不同的風俗習慣,才能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系。這或許便是孔子編集《詩經》的主要原因吧。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周文王用“風”的各種景象論述了人世間的社會情狀,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個卦象,而這十五個卦象正與《詩經》中的十五國風相對應。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為風,把小人之德喻為草。草隨風動,強調百姓在領導者的影響下,自然會形成一種普遍的風氣或社會風貌。
C.《詩經》中的“風”,實際上就是“禮”,就是社會行為規范。它要求人們要懂得這些規范,并在這些規范的約束下從事社會活動。
D.在自然界中,因為大氣內空氣涌動而形成的風使大地萬物不斷接受新鮮空氣,從而保持生機;人類社會亦如此,沒有正常風氣,就沒有美好生活。
1.A(“十五個卦象正與《詩經》中的十五國風相對應”在文中沒有依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每做一件事往往把親友們的看法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因為這些看法代表著一種社會行為規范;而不是先考慮符不符合法律法規。
B.孔子強調“禮”的作用,正是要通過“風俗”給人設定一種無形的束縛,對人的行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約定俗成的規范。
C.孔子把《詩經》作為教材,意在向學生表明這樣的思想:社會是精彩的但更是復雜的,只有認識社會,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樂與幸福。
D.而今,我們重讀《詩經》,除了要了解古人的生活習慣以外,還要以此為借鑒,摒棄那些落后習俗,發揚和創造有利于我們今天生活的好習俗。
2.B(“所有人”錯,文本中說的是“大部分人”。)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種風俗習慣的形成,一要靠領導人的垂范和引領,二要靠長期的實踐檢驗,三要獲得民眾的普遍認可,認識到這些才能更好地生存。
B.由于風俗習慣的沖撞而引發的摩擦甚至戰爭,在當今世界也并不鮮見,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適應,才能實現民族和解與世界和平。
C.《左傳》記載楚使言于齊師:“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這句話是指兩國距離甚遠,而非各自的風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規和風俗習慣屬于不同的層面,人類社會的維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規,還要依靠風俗習慣,有了這兩方面的結合,人們就不敢做大家不認同的事。
3.D(兩方面的結合并不一定能使人們不敢做大家不認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會有偷偷摸摸去做的。)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人間有光
他生于常州,長于蘇州,學于上海,游歷日美,最終落葉歸根;他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他歷經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因而被戲稱為“四朝元老”。他就是經歷豐富、成就卓著的周有光先生。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生于江蘇常州青果巷。十歲時,舉家移居到蘇州,這一搬家可以說改變了周有光的命運。當時的常州人會說,讀完中學就行了;蘇州人則說,一定要上大學;與蘇州近在咫尺的上海,則盛行“一定要留學”的觀念。
17歲時,勤奮好學的周有光考上了上海的圣約翰大學。當時的人說,考上這所大學,比以前中狀元還難。自嘲是“土包子”的周有光,上了大學,就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學會了英文,閱讀英文報刊,了解世界發生的新鮮事兒。將近100年后的今天,他依舊保持著閱讀外文報紙的習慣。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學到專業的經濟學知識,為他找到謀生之道。
當時在上海,念完大學的,只要有條件,大多都會選擇去外國留學。剛畢業的周有光沒錢,只能留校教書,順便在銀行做事。這段時間,他結了婚生了子。不過隨后,抗戰開始了。
抗日戰爭結束之后,百廢待興。上海銀行業為了盡快恢復元氣,就派了一批優秀的員工去美國學習。周有光就是其中之一。在美國,他工資高、福利好、生活也幸福。但是經歷過抗戰的周有光,還是決定選擇回國。“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體會不到我們當時的感覺……我們都認為中國有希望。解放之后,中國最缺乏的也是經濟建設,所以我就立志回國搞經濟。”
1949年6月回到上海,他在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任教,還兼任新華銀行秘書長、人民銀行華東區行第二業務處處長。1949年香港經濟導報社出版他的專著《新中國的金融問題》。
50歲以前,他全心全意搞經濟。
正所謂五十知天命,前半輩子差不多就這樣了,后半輩子還能蹦跶到哪里去?但周有光不竟從理科的經濟學跨到文科的語言學,重新出發。
1955年,他被周恩來總理親自點名,讓他速速去往北京,參加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當時要建設一個新中國,可是老百姓85%都是文盲,文化不提高,國家怎么建設?我本身是搞經濟學的,研究語言、文字只是我的業余愛好,可當時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領導卻讓我轉行。”說起這段經歷,周老還哈哈大笑:“我對領導人說,我是個外行啊,領導說這是一項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嘛!”“不過,既來之,則安之。這個‘安’不是安靜的意思,是要認認真真工作。”
說自己是外行,不過是周老的謙辭。長期以來,周有光名聲在外,素有“周百科”之稱,精通多門外語,發表出版了許多和拼音、文字改革有關的論文,早在社會上引起重視。
在周老加入之前,漢語拼音方案討論了兩三年,但遲遲沒有一個結果。隨后那三年,在周老帶領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革故鼎新,在不斷的爭論和探索中,1958年正式創定漢語拼音方案。周老因此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同年,漢語拼音成為全國小學的必修課。拼音為中國的文化普及、消除文盲發揮了重大作用。
“有人曾給我們講笑話:你們太笨了,26個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這段往事仍不忘調侃,但他認為,“這三年時間花得還是很值得”。“事實上,直到今天還有人在提意見,而他們提的意見我們都研究過,幾乎沒有新的意見。今天就得到了這么點安慰。假如當初沒研究好,有漏洞,就遺憾了,畢竟要彌補就很麻煩了。”不過,“漢字為主、字母為仆。字母的任務是侍候漢字,不是代替漢字。”
1958年,周有光開始在北京大學和人民大學講授漢字改革課程,講義《漢字改革概論》也于1961年出版。
50歲以后,他認認真真搞語言。
60歲退休之后,周有光走出語言學專業領域,樂此不疲地搞起了創作。周老曾對朋友說:“我是認真思考了這個世界的。”思考引發寫作。他的作品探討現代化、全球化、中東局勢、印度經濟、人權保護、公民意識等諸多領域方面的問題,且見解深刻獨到,常引起社會關注,成為頗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
對他來說,退休只是換了個工作的地方而已。82歲,周老學習使用電腦,100歲出版《百歲新稿》,104歲完成《朝聞道集》,105歲開始玩微博,110歲時仍有《逝年如水》和《從世界看中國》兩本新書問世。據統計,周老迄今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約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他的粉絲很多,得知老先生百歲之后仍可以每月寫一篇思想深刻但語言平易的文章,更加驚喜感佩。
有人說,他一生好比人家的幾輩子。
除了學術和創作,他的愛情婚姻也很值得大書特書。在近70年的婚姻中,他和夫人張允和相濡以沫、相愛如初。周有光說古代講舉案齊眉,而他與夫人上午喝茶、下午喝咖啡,都要碰碰杯子,叫“舉杯齊眉”。他說:“這個小動作好像是玩兒,其實有道理,就是說夫婦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敬。要敬重對方,雙方才會和諧愉快。現在為什么那么多人離婚啊,一些人結了婚就不尊重對方了,那么你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你,就吵架離婚。家庭不愉快其實是很痛苦的。你下班回來,家庭愉快,就會得到很大安慰。”
一直到張允和去世,他們的日常就是形影不離:要么就是張允和給周有光翻書,要么就是周有光帶著張允和出門賞花,照相的時候一定要握著手才好。2002年8月,93歲的張允和重病在床,那個特殊的早上,張允和是握著周有光的手離開人世的。
張允和去世之后,周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