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閱讀題)
―、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古代,隨著香藥輸入途徑的多元化及香藥進口數量的增加,中國史籍中關于香藥特性的記載日趨詳細準確,香藥功用的發掘日益豐富。部分香藥雖早在漢代已傳入中國,但由漢至隋的八百余年間,因傳入香藥種類及數量有限,加之其使用人群多局限于宗教僧侶及皇宮貴族,故史籍中關于香藥的記載較為簡略。唐宋時期,香藥輸入的種類及數量雖較之前代有大幅增加,關于香藥的記錄也更為詳細,但人們對香藥的認識仍存在很大程度的偏頗,就連世代經營香藥的土生波斯人李珣,也誤將本是同物異名的熏陸香和乳香當成兩種不同香藥。
經過歷代本草學家及醫者們的不斷積累和發現,明代史籍中關于香藥的記載,無論從書寫體例還是編撰內容來看,都更為準確詳實。
明初以來,隨著時人對香藥特性的深入了解,東南亞香藥在中國的應用重點逐漸從宗教祭祀、熏衣化妝、醫療保健領域擴展至飲食調味。
從記錄香藥使用情況的書籍類型來看,明以前記載香藥的史籍主要為宗教典籍、本草書籍、藥書及香譜四大類,香藥主要作為藥材、香品被時人使用。與前代不同的是,日用類書、沿海方志及海洋圖書成為明代記錄香藥特性及其應用情況的核心資料。例如,《瀛涯勝覽》《東西洋考》等海洋圖書對于香藥的種類、產地、特性及功用皆給予了詳細介紹,從這類書籍的撰寫者來看,他們或親赴海外,或身居市舶之職,或久居沿海重鎮,耳聞目睹香藥貿易之盛況,對海舶香藥的記載自然頗為準確,也更具針對性;而《多能鄙事》《便民圖纂》等日用類書則以豐富的實例介紹了香藥在飲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領域應用的過程,葷素菜肴、茶酒湯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藥的例子比比皆是。從記載內容及書寫特點來看,香藥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費重點在明初發生了重要轉變,從療疾保健轉向了美食調味。元代的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中,關于胡椒應用于飲食的記錄多達三十余條,然而在介紹這些食譜之前幾乎都先強調其食療保健功效,而明代的記錄則多略去對其治病保健功效的介紹,更強調香藥的調味及腌制功能。
明初以來,隨著民間海外貿易的發展,各類香藥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不僅保證了香藥在中國市場的供需穩定,且使這一曾經貴為奢侈品的香藥真正進入尋常百姓之家。
這一時期,記載香藥應用于飲食的明代書籍則多為面對普通百姓的日用類書,因此,僅從書籍的類型及適度人群來看,明代的普通平民已開始將香藥應用于飲食中。此外,明代的醫書常用胡椒來形容制作藥丸的大小,如“丸如胡椒大”“大如胡椒”等,再次說明了以胡椒為代表的香藥在明代社會生活中的應用之廣泛。
(選自《東南亞香藥與明代飲食風尚》,有刪減)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民間海外貿易的發展,增加了香藥的輸入數量、品類,保證了中國香藥市場的供需穩定,使尋常百姓有機會接觸曾經貴為奢侈品的香藥。
B.由于香藥輸入途徑、使用人群以及香藥本身功用的局限性,所以漢至隋的八百余年間的史籍中關于香藥的記載較為簡略。
C.世代經營香藥的土生波斯人李珣誤將熏陸香和乳香當成兩種不同香藥的事說明唐宋之際人們對香藥特性的認識并不十分準確。
D.關于香藥的記載,明代史籍比唐宋時期的史籍更為準確詳實,這與本草學家及醫者們的不斷積累和發現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日用類書記載葷素菜肴、茶酒湯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藥,說明人們已經將香藥應用于飲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領域而已忽略香藥的治病保健功效。
B.對香藥特性了解的局限性使香藥主要應用于宗教祭祀、熏衣化妝、醫療保健領域,而香藥擴展到飲食領域表明人們對香藥的特性已有深入的了解。
C.《瀛涯勝覽》《東西洋考》等書籍能夠對香藥種類、產地、特性及功用皆給予了詳細介紹,是由于書籍的撰寫者熟知香藥產地、貿易等情況。
D.從記錄香藥使用情況的書籍類型來看,明代關于記錄香藥特性及應用的書籍已擴展到日用類書等,不再局限于宗教典籍、本草書籍、藥書及香譜四大類。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香藥不僅具有藥用、食療保健等功能,還具有調味及腌制功能,元代的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中就有不少關于香藥應用到飲食中的記錄。
B.早在漢代已有部分香藥傳入中國,但直到明初香藥才真正進入尋常百姓之家,此時,香藥的消費重點也由療疾保健轉向了美食調味。
C.從現存史籍來看,明代記錄香藥的書籍與前代相比具有香藥特性的記載更為詳細準確,香藥應用的記錄更為豐富及撰寫者日益增多等特點。
D.明代的醫書常用胡椒來形容制作藥丸的大小,如“丸如胡椒大”“大如胡椒”,說明以胡椒為代表的香藥在明代社會生活中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為學,苦事也,亦樂事也”
郭齊勇
熊十力的一生與世俗浮淺習氣決絕,鄙棄隨波逐流、追慕聲譽、震懾于權威的奴才性格。他說:“為學,苦事也,亦樂事也。唯真志于學者,乃能忘其苦而知其樂。蓋欲有造于學也,則凡世間一切之富貴榮譽皆不能顧。甘貧賤,忍淡泊,是非至苦之事歟。雖然,所謂功名富貴者,世人以之為樂也。世人之樂,志學者不以為樂也。”這表達了熊十力的自立之道。抗戰時期,中華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難。先生作為民族的哲人,雖生活窮困,卻憑著他對國家、民族、人民和傳統文化執著的愛,發憤忘食,努力著述、講學。
此時的熊十力潛心從事哲學研究,住在重慶北碚窮鄉破廟中,老來顛沛,愈加貧困,勉力握筆,闡釋、發揮中國哲學精義。在流亡困厄之中,他仍神游玄圃,對于哲學創作,情有獨鐘。他確乎做到了“以理想滋潤生命,以生命護持理想”。
對傳統文化深摯的愛,使熊十力雖長年居無定所,飽受貧困、病痛的折磨,仍以憂樂圓融的情懷,肩負起振興中華文化的責任。在抗戰年代,他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除寫作了大量書札短論外,最主要的是拿出了兩部巨著:《新唯識論》語體文本和《讀經示要》,這是他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的結晶。
熊十力一生有一個難圓之夢,就是由他自己來主持一個哲學研究所,可惜好夢難圓,原因在于經費問題無從著落。然而,國民黨最高當局的資助,被熊十力拒絕了。
就在1946年這一年中,熊十力曾兩次退回蔣介石資助他辦哲學研究所的經費。一次發生在是年春,熊十力從后方回到湖北,住在漢口親戚家。蔣介石曾令陶希圣打電話給時任湖北省主席的萬耀煌,讓他送一百萬元給熊十力辦研究所。萬耀煌派人給熊送去,熊當場退掉。來人說如不收下,回去不好交差。熊說,這不關你們的事,我熊某對抗戰既無寸功,愧不敢當。
這年6月,徐復觀將熊十力的《讀經示要》呈送蔣介石,蔣令何應欽撥款法幣兩百萬元資助先生辦哲學研究所。熊十力再次拒絕。他給徐復觀寫信“吾生已六十有二,雖不敢曰甚高年,而數目則已不可不謂之大,不能不自愛護也。何敬之先生款,既不辦研所,自須璧還,否則將成笑話也……如今士類,知識品節兩不敗者無幾。知識之敗,慕浮名而不務潛修也;品節之敗,奉虛榮而不甘枯淡也。舉世趨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當局如為國家培元氣,最好任我自安其素。我所欲為,不必由當局以財力扶持。但勿干涉,即是消極扶持。”
這一封信最清楚不過地表明熊十力像愛護眼珠一樣愛護名譽、自尊和學術生命,保持氣節操守,堅持獨立人格。雖然他非常想辦哲學研究所,但因是政府最高當局資助,他寧可不辦,也不能拿這筆錢。他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最后由徐復觀把這筆錢轉贈了他處。
相關鏈接:
(1)熊十力:著名哲學家,信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在哲學家自成一體,“熊學”研究者也遍及海內外,《大英百科全書》稱“熊十力與馮友蘭為中國當代哲學之杰出人物”。蔡元培稱熊氏乃兩千年來以哲學家之立場闡揚佛學最精深之第一人。馬一浮先生更將熊十力與王弼、龍樹并提,稱其學識創見乃超越道生、玄奘、窺基等古代佛學大師。
《熊十力:一頭特立獨行的熊》
(2)說到著述,熊十力既不是同代學人中筆耕最勤的,也不是著書最多的,但如果說用心深細、用思艱澀,則又非《新唯識論》莫屬。其第一稿撰寫于學佛期間,此后,1923.1926.至1928年已經有4稿寫出,經過1930稿直到1932年,才形成文言文本的定本;又經過12年的磨礪,到1944年方形成語體文本的定本。說到用心,在撰寫《新唯識論》時,他曾為自己題一幅聯:“道之將喪也,文不在茲乎?”,由此可見其人的自負與擔當;說到心不旁騖,他在北大任教的數十年中,每周只上兩節課,且只在家里上,其余時間都用來讀書、寫作,可見其用心之專與用力之勤。
(丁為祥《熊十力與<新唯識論>》)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熊十力認為做學問就不能考慮世間一切之富貴榮譽,只有真正有志于學問的人才能忘其苦而知其樂。
B.熊十力潛心研究中國哲學,在流亡困厄之中仍能神游玄圃,并且對哲學創作情有獨鐘。
C.對傳統文化深摯的愛,使得熊十力長年居無定所,飽受貧困、病痛的折磨,但他仍以振興中華文化為己任。
D.蔣介石曾經下令何應欽撥款法幣兩百萬元資助熊十力辦哲學研究所,但熊十力堅決拒絕,并給徐復觀寫信解釋自己不接受的理由。
5.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4分)
A.文本開頭引述熊十力自立的一段話,既照應了題目中的“為學,苦事也,亦樂事也”,又引出了對熊十力一生艱難生活的敘述。
B.熊十力年老的時候居住在重慶北碚窮鄉破廟中潛心研究哲學,即使貧困仍竭盡全力闡釋、發揮中國哲學精義。
C.熊十力在抗戰時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寫出了《新唯識論》和《讀經示要》兩部巨著,他的《讀經示要》后來還被徐復觀呈送蔣介石。
D.熊十力一直想建立一個由自己主持的哲學研究所,但又拒絕了蔣介石的資助,這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對抗戰沒有功勞,于是拒絕了。
E.熊十力著作豐厚,在同時代學人中論筆耕勤奮、用心深細、用思艱澀、心無旁騖,恐怕無人能夠超出他。
6.熊十力是當代哲學之杰出人物,文中熊十力身上有哪些值得學習的人格魅力?請結合材料簡要歸納。(5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聶耽
聶鑫森
聶耽的這個名字很特別,繁寫的“聶”字是三個“耳”,加上“耽”字的一個“耳”,共有四只耳朵。當年寫《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家聶耳,姓名中也是四只耳朵。
聶耽的耳朵大而長,讀小學和初中時,伙伴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大耳朵”。他性格內斂,不喜歡瘋跑亂叫,好靜,尤好靜中讀書。初中畢業,他選擇了去讀中專技校,是“家有萬金不如薄技在身”的古語對他起了作用。
技校畢業,聶耽被分配到一家國營紡織廠當保全工。保全工就是維修工,哪臺紡紗機、織布機出故障了,一個電話打過來,他和他的工友便提起工具包,立赴現場去處理。待機器重新運轉,他們便如鳥兒歸巢,回到保全班的值班室里。
四十多年過去了,聶耽退休了。
但在聶耽臨近退休時,突然發生了一件大事,讓巷中人不能不對他刮目相看。
全國紡織系統的保全工大賽,經過層層選拔,十個優勝者再參加中央電視臺決賽,聶耽居然蟾宮折桂,奪得了冠軍!中央電視臺進行了現場直播:在一個巨型車間里,幾十臺紡紗機、織布機一齊開動,機聲喧鬧;被蒙上眼睛的聶耽,坐在車間的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