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第二學期重點班高二年級第二學月檢測語文試題
第Ⅰ卷 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21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傳統禮制因其長期附著在傳統政治體制之上,必然具有種種封建之質核,然而同樣無可否認的是,對于個人來說,禮及禮制是立身處世的一套準則;對于群體來說,禮和禮制又是人際交往的文明規則;擴而大之,對于整個社會來說,禮和禮制則是為構建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制度而設計的。因此,禮制中必定蘊含著中華先民的生命經驗和生活智慧。這種經驗與智慧的深厚積累之核心,就是一個“仁”字。
《禮記》載:“禮者,理也。”即統治者以“禮”來治事理政,也就是以“理”來治事理政。在儒家理念中,政治上最大的“理”就是要施行德治主義的“仁”政。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又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即在仁政中,德與禮相互為用,不可分割。
在孔子看來,仁政有諸種具體表現,國家在施政過程中必須具備。仁政的具體表現有五項特質:“恭”“寬”“信”“敏”“惠”,概而言之,便是莊重、寬容、誠信、勤勉及惠人。這些準則亦是各種具體而微的禮制規范由以制定和實施的內在理念。因而仁、禮關系可以簡要地表述為“禮”為“仁”之用,“仁”為“禮”之體;或者說“禮”為“仁”之流,“仁”為“禮”之源。
“仁”的原初含義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親善關系。最古老的政書《尚書仲虺之誥》有“仁,愛也”語,《詩經鄭風叔于田》有“洵美且仁”語,是指民風。《左傳襄公九年》有“體仁足以長人”語,仁者愛人,施仁政可以發展人的才能。這些理念原本是先秦族群社會普遍存在的血緣親情關系的天然反映,同樣具有歷史正當性。在這種基于血緣關系的小共同體中,由長者(族長)主導的權利義務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父權和父責相統一,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君仁、臣忠”。顯然,這是一種對君臣父子雙方都有約束力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初含義是: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要像個父,子要像個子,各安其位,各行其責。所以,從原生儒家的君權、父權中推不出后世“三綱五常”中絕對專制的理念來。恰恰相反,原生儒家的觀念是“圣道”高于君命,儒士為王者師,信仰高于權位,所以孟子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之類的民本思想,荀子有“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犬行也”的道德原則。
從血緣親情中生長出來的仁愛觀念,再外推一步,即是“忠恕之道”。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根據曾子的解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之道”的正解就是“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其反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基本精神都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也就是孟子所說:“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此孟子推出“四心”,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他將此作為“仁”之“四端”。孟子所言,實質就是人區別于動物、人之為人的根本特征,故可簡稱為“人性”,也就是“仁”的具體表現。古今中外,概莫如是。
(節選自葛金芳《中華禮制內在凝聚力的學理資源和現實挑戰》有刪減)
1.下列和“仁”與“禮”有關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禮制中蘊含著華夏先民的生命經驗和智慧,這種經驗和智慧以“仁”為核心,“禮”與“仁”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
B.仁政的具體表現有“恭”“寬”“信”“敏”“惠”等五種特質,這些也是制定和實施種種禮制規范所遵循的內在理念。
C.“禮”與“仁”互相為用,不可分割,在儒家理念中,施行德治主義的“仁”政離不開“禮”,即政治上最大的“理”。
D.“仁”是內在的理念,“禮”是外顯的規則,禮是仁的具體而現實的反映,禮與仁相結合方能更好地體現各自的價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盡管傳統禮制有其封建質核,但禮和禮制于人而言是立身處世、人際交往的準則,于社會而言,有益于構建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制度。
B.儒家政治上最大的“理”就是施行仁政,孔子認為,用道德教化去引導百姓,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那么百姓就會“有恥且格”。
C.“仁”的原初含義是人與人的親善關系,古代典籍中“洵美且仁”“體仁足以長人”等理念都是先秦族群社會血緣親情關系的反映。
D.在先秦族群基于血緣關系的小共同體內,權利義務的關系由長者主導,這確立了千年不變的“君臣父子”“三綱五常”的關系。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仁政的五項特質,其實可以作為個體處理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對每個人如何立身處世大有指導意義。
B.“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君仁、臣忠”體現的是對君臣父子雙方都有約束力的權利義務關系,由此可見,原生儒家并不講君權、父權。
C.孟子的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荀子的“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的道德原則,恰恰是原生儒家觀念的反映。
D.無論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是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都是仁愛觀念由血緣親情外推而產生的。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中國航空之父--馮如
①1909年9月21日,美國奧克蘭市郊匹滿高地的伍吉典梓農場。一架升降舵裝設在飛機前部的鴨式布局輕型飛機在農場崎嶇不平的地面上由慢而快地滑行著升上天空。那個駕駛著簡陋的飛機在10~15英尺之間的低空飛行了約半英里航程的年輕、挺拔的身影,猶如一道永恒的閃電,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天空上--馮如。
②中國航空之父,首位駕駛自制飛機上天的中國人。
③舊金山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是美國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貿易港口。這座城市人口眾多,工業發達,馮如終其一生的對于機器和工業的迷戀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他白天在工廠勞動,晚上回家學習,研讀各類科技書籍。經過十年的工作實踐和學習,馮如精通了機械和電機的專業技術知識,能夠熟練地設計和制造各種機器。特別是他制造的小型發電機,不但運輸、移動方便,而且發電效率優良。他設計制造的抽水機、打椿機、發電機、無線電報機等輕便耐用,深得社會贊譽。
④1906年前后,有兩件事情給馮如內心帶來了強烈震撼。一是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自制載人動力飛機試飛成功,揭開了世界載人動力飛行史的第一頁。馮如萌生了效仿萊特兄弟試制飛機的念頭。二是1904年,日本和沙皇俄國為了爭奪我國東北的特權,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狗咬狗的戰爭。1905年9月兩國在美國的調停下簽訂《樸茨茅斯和約》,和約竟規定將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口、大連及附近海域轉讓給日本;從長春到旅順口的鐵路也交給日本所有。這件事情更使他堅定了研制飛機的決心。馮如為祖國的不幸痛苦不已,他的機器夢破滅了:是(指制造機器) 豈足以救國者。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茍無成,毋寧死!
⑤從此,他立下了航空救國的思想,發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報效祖國。
⑥馮如勤奮學習、研究,先后從《美國科學》、《航空學》《航空器》和《昆蟲式飛機》等當時著名的航空科學書刊上,搜集了大量制造飛機的技術資料。為了探索飛機的制造和駕駛技術,馮如通過觀察飛鳥的飛行情況,領會到要制造一架能夠在空中飛行的飛機,不但要有合理的外形,良好、穩定的操縱系統,而且要達到最大功率和最小重量的完滿結合。
⑦經過充分觀察研究之后,馮如選定以萊特式飛機為設計飛機的主要藍本,同時參考花曼、寇蒂斯、伯里利奧等當時著名飛行家的飛機圖形繪制成飛機結構施工圖。在施工過程中,由于資金不足,無法購置足夠的生產工具,飛機的大小零部件都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手工操作完成,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制成一個合規格的零部件。馮如的家人也屢屢催促他回國團聚,馮如復信婉言勸慰,并毅然宣布,飛機不成,決不歸國。
⑧1909年9月21日傍晚,馮如駕駛著經過檢驗和更換了新車輪的飛機,冒著強風,在伍吉典梓農場崎嶇不平的地面上起飛。圍繞著一座小土山,飛機作橢圓形航線的繞空飛行,高度保持在10~15英尺之間。在未經試飛證實確屬安全之前,馮如不打算冒太大的風險,進行更高的飛行。飛機飛行了一圈,航程約半英里。這表明這架飛機具有良好的飛行性能,能夠如意地進行操縱。馮如首次試飛的成功,標志著中國航空史的開端。
⑨1909年9月23日,美國《舊金山考察家報》、《舊金山呼聲報》等英文日報,分別以《在航空領域,中國人把白人拋在后面》、《中國人駕駛自制的飛機在空中飛行》為題,報導了馮如制造飛機及試飛成功的經過,大大地鼓舞了旅美華僑投資支持馮如發展祖國航空事業的信心和興趣。
相關鏈接:
①馮如制造飛機和試飛成功的消息,很快傳到了中國。當時國內發生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清政府兩廣總督張鳴岐想利用馮如為其建立航空部隊,電召馮如歸國,許以破格錄用。航空是當時最尖端的科學技術,馮如完全可以用他掌握的航空科學技術知識,在美國經營航空事業,賺取大量金錢,但馮如毅然回國。
②1912年8月5日,經民國臨時政府批準,馮如在廣州郊區做第二次飛行表演。馮如意欲使飛機飛得更高,將兩手所持之機關一抽,不意用力過猛,該機直上,頭高尾低,馮如兩足浮松,全身下墜,飛機亦即墜落。馮如頭、胸、股各部均受重傷。終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撒手人寰。一代英豪,就此長眠,時年29歲。
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錯誤的一項是(3分)
A.舊金山對于馮如的意義在于,提供了他學習機械制造的完整理論,并能夠在實踐之中不斷應用,使他最終研讀各類科技書籍,精通了機械和電機的專業技術知識,能夠熟練地設計和制造各種機器。
B.祖國的積貧積弱,激發了馮如強烈的愛國熱忱,使他更加勤奮地學習研究,搜集資料,尤其是自己最感興趣的飛機制造相關資料。
C.馮如試飛成功,美國的報紙大力加以報道,這對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大大地鼓舞了旅美華僑投資支持馮如發展祖國航空事業的信心和興趣。
D.馮如回國后第二次在廣州郊區進行飛行表演,以大無畏的勇氣,努力使飛機飛得更高,由于用力過猛,飛機失事,馮如遇難,年僅29歲。
5.為什么稱馮如為中國航空之父?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4分)
6.央視曾經熱播“大國工匠”,馮如作為一名飛機設計工程師,你認為大國工匠的精神品質在他身上有怎樣的體現?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3分)
(一)文言文閱讀(17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一10題。
①顧越字允南,吳郡鹽官人也。家傳儒學,并專門教授。越幼明慧,有口辯,勵精學業,不舍晝夜。弱冠游學于都下,通儒碩學,必造門質疑,討論無倦。至于微言玄旨,九章七曜,音律圖緯,咸盡其精微。
②初為南平元襄王偉國右常侍,與文發俱入府,并見禮重。后,丁母憂解。尋轉行參軍。大通中,詔飆勇將軍陳慶之送魏北海王顥還北主魏,慶之請越參其軍事。時慶之所向克捷,直至洛陽。既而顥遂肆驕縱,又上下離心,越料其必敗,以疾得歸。裁至彭城,慶之果見摧衄,越竟得先反,時稱其見機。及至,除安西湘東王府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