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閱讀題,共70分)
一、現代文閱讀(23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120多位藝術家的書畫作品展正在各地巡展,行草隸篆、水墨油畫,將這些知名藝術家的情趣和修養,從一個側面傳遞給觀眾,確實值得一看。但是,算一算他們的歲數,你也會心存遺憾,他們大都年過花甲,乃至耄耋之年,而年輕一代寥寥無幾,尤其那些當下正紅的年輕表演明星們基本闕如。或許他們沒有時間參加這一盛會,或許書畫藝術需要歲月的積淀,可是,他們的文化情趣平時又體現在哪里呢?
無論創作還是表演,文化情趣很關鍵,一代代藝術家身體力行,為我們做出了表率。書法、繪畫、詩詞歌賦,是許多老一代電影、音樂、戲劇名流的基本功,學貫中西更是他們知識儲備的特征。去年辭世的于是之就是戲劇演出的大家,但他的散文功底、書法功力和深厚學養也是公認的,正因為這種底蘊,讓于是之的表演充滿魅力,有口皆碑。可以說,具備了多種文化情趣,擁有了廣博的知識,不但有助于領悟把握藝術,還可以為人生帶來豐富的意蘊,不至于老在那里空虛煩躁,尤其是壓力和煩悶難以排解時,在文化情趣的滋潤下,就有可能順利地疏通。
其實,當下很多明星的學歷并不比老一代藝術家弱,讀完大學本科的很普遍,讀過研究生甚至出洋留學的也不少見,但不知為什么,一說起文化情趣,好像大多不如前輩。寫字,除了經過精心設計的那個誰也認不出來的簽名外,很多人只要拿起筆,往往都是蛇首豸行;繪畫,大約許多人還從來沒有走進過美術館和博物館呢;而且,更有不少唱歌的卻不了解戲劇,也有身在戲劇行當的卻又不懂歌劇和交響樂,還有演影視的居然不明白文學為何物。另外,將藝術僅僅當做技術的也大有人在,這樣的技術只適合在公眾場合炫耀,而不可能轉化為修養與情趣。
今天身在演藝界的人們,其國際交流的環境、掌握現代技術的水準、生活樣式的多姿多彩,都遠超過老一代人,只是他們的文化視野實際并不比前輩寬廣,對人生的認知也十分狹窄,這恐怕與輕視文化情趣有直接的關系。盡管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生活特點,知識儲備當然也不必強求一致,文化情趣或許可能各有所長,當今也有很多傳遞手段過去連想都沒有想過,但是,無論什么樣的涵養方式,都是為了多一點情趣、多一些潤澤、多幾種品鑒渠道,這些,對人生對藝術專業總會有所裨益。
現在年輕一代,網絡知識很豐富,玩游戲的水平相當高,在虛擬空間可以暢行無阻,但如果身在演藝界,現實生活的體驗、多方面的文化培育,依然不可或缺。否則,戲路就會單一,演藝生命就會速朽,還有可能在不該栽倒的地方栽個大跟頭。
正當紅的明星,雖說具有寬闊的商業前途,擁有大量的網絡粉絲,可以占據收入排行榜的前列,然而,他們的生活卻可能很無趣,閑時興許還很無聊,底線又相當的模糊,于是,觸碰底線的事情時有發生。文化情趣并不能保證人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識,但起碼可以讓生活充實,讓閑暇豐富,讓趣味不那么低下。
豐富的文化情趣,對演藝界不可或缺!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節)
1.關于“文化情趣”,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化情趣就是書法繪畫、詩詞歌賦,是許多老一代電影、音樂、戲劇名流的基本功,去年辭世的戲劇表演大師于是之就是具有豐厚文化情趣的藝術家的代表。
B.演員具備了多種文化情趣,擁有了廣博的知識,不但有助于領悟把握藝術,還有助于他們疏通排解壓力和煩悶。
C.文化情趣和學歷沒有直接的關系,有些明星學歷很高,但是文化視野實際并不比前輩寬廣,這一定與他們輕視文化情趣有關。
D.文化情趣既可以讓明星生活充實,閑暇豐富,讓趣味不那么低下,又可以防止他們觸碰道德和法律底線。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120多位藝術家的書畫作品展正在各地巡展,但這些人大都年過花甲,乃至耄耋之年,年輕一代寥寥無幾,當紅年輕明星基本闕如。
B.于是之是戲劇表演大師,為人處世有口皆碑,在散文創作和書法方面造詣很深,使得他的表演充滿魅力,堪為演員楷模。
C.年輕一代演員在不該栽倒的地方栽個大跟頭,是因為他們沉溺網絡游戲,在虛擬空間可以暢行無阻,缺少現實生活體驗和多方面的文化培育。
D.當紅的明星,商業前途寬闊,擁有大量的網絡粉絲,可以占據收入排行榜的前列,生活樣式豐富多彩,可是他們經常感覺生活無趣。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當今演藝界不斷曝出吸毒和艷照丑聞,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當事者缺乏健康的文化情趣,豐富的文化情趣對演藝界來說是必須的。
B.當下很多明星的學歷比老一代藝術家高,但文化情趣卻似大多不如前輩,他們將藝術當做在公眾場合炫耀技術,這不可能轉化為修養與情趣。
C.已故著名作家閆肅不但會寫詩詞、唱戲曲,而且他的書法造詣也很高,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與他具有豐富的文化情趣關系很大。
D.網絡的普及對于年輕一代的明星演員來說并非全是弊端,這既能保證他們生活的多姿多彩,又能避免他們的戲路過于單一。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毀一座山,卻不能折斷一株柳。
②約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時,在寧夏海原縣發生了一場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級8.5.裂度12.死27萬人,震波繞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絕,史稱環球大地震。這遠遠大于后來我國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實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塊與太平洋版塊相互擠壓所致,與近年來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年國家地震局曾在當地開深槽驗土,探得6千年來,在海原地區這兩個版塊就有6次因較勁失手而引發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這次地震,大地瞬間裂開一條237公里長的大縫,橫貫甘肅、陜西、寧夏。裂縫如閃電過野,利刃破竹,見山裂山,見水斷水,將城池村莊一劈兩半,莊禾田疇撕為碎片。當這條閃電穿過海原縣的一條山谷時,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樹,它照樣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沒有想到'這些柔枝弱柳,雖被搖 得東倒西歪,斷枝拔根,卻沒有氣絕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雖被撕為兩半,但又挺起身子,頑強地活了下來,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為了尋找這棵樹,從縣城出發,車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幾乎沒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這里更是怎樣的荒涼寂寞。正當我心頭一片落寞之時,身下的溝里閃出一團翠綠,車頭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盡之處,眼前的一棵大柳樹擋住了去路。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闊,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樓那么大。枝葉茂盛繁密,縱橫交錯,遮住了半道山溝。難怪我們在山頂上時就看見這里有一團綠云。欲問百年事,深山訪古柳。但我不知道這株柳,該稱它是一棵還是兩棵。它同根、同干,同樣的樹紋,頭上還枝葉連理。但地震已經將它從下一撕為二,現兩個半樹中間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臉,樹老看皮。經過百年歲月的煎熬,這樹皮已如老人的皮膚,粗糙、多皺,青筋暴突。紋路之寬可容進一指,東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這棵樹的樹齡已經有500年,就是說地震之時它已是400歲的高齡,而大難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過樹皮,再看樹干的開裂部分,真讓你心驚肉跳。平常,一根木頭的斷開如果是用鋸子來鋸,無論橫、豎、斜,從哪個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輪圖案都幻化無窮,美不勝收。以至于木紋裝飾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風景,木紋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現在,面對樹心我找不到一絲的年輪。如同五馬分尸,地裂閃過,先是將樹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斷,又從下往上扭裂、撕剝樹皮,然后再將樹心的木質部分撕肝裂肺,橫扯豎揪,慘不忍睹。但是災難過后,它又慢慢地挺了過來。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許多起伏不平的條、塊、洞、溝、瘤,像一塊凝固的巖石,為我們定格了一個難忘的歲月。我稍一閉目,還能聽到雷鳴電閃,山搖地動。
⑤柳樹這種樹種很怪。論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條柔韌,婀娜多姿,多生水邊。所以柳樹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關鍵時刻,這個弱女子卻能以柔克剛,表現出特別的頑強。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長,干旱時就休息,苦熬著等待天雨,但絕不會輕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別發達,能在地下給自己鋪造一個龐大的供水系統,遠遠地延伸開去,捕捉哪怕一絲絲的水汽。它有極強的適應性,適于各種水土、氣候,也能適應突如其來的災難。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堅至柔;偉哉大柳,在地如水,無處不有。唯我大柳,大難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繞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奪去27萬人的生命,為什么單單留下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對后人說點什么。這株災后之柳以過來人的身份向我們宣示:戰勝災難唯有堅守。一百年了,它站在這里,敞開胸懷袒露著傷痕;又舉起雙臂,搖動青枝。它在說:活著多么美好,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能夠扼殺生命。
⑦我出了溝口翻上山頭,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為兩半的樹身,只見一團濃濃的綠云。一百年前,在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樹;一百年后,這棵樹化作一團綠色的云,縫合了地縫,撫平了地球的傷口。我知道縣里已經建了地震博物館,有文字,有圖片,但是最生動的,莫如就在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園”,再種它一溝的新柳。老樹猶在,雄風不減。綠滿天涯,長風浩蕩。這不只是一幅風景的畫圖,更是一座活著的博物館,一本歷史教科書。
(有刪改)
4.下列對作品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篇采用襯托的方法介紹海原大地震,把這場地震與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較,便于讀者更形象地認識事物的特征。
B.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動詞和比喻修辭,形象再現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橫摧一切的氣勢寫了出來,反襯了震柳的頑強的意志。
C.文章第⑤段采用敘述、說明、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方法,抓住柳樹柔弱又剛強、適應性強等特征,對柳樹進行了熱情的贊美。
D.文章寫地震撕裂了一棵樹,可是這棵樹卻化作一團綠色的云,撫平了地球的傷口,暗示了地震給人帶來的傷痛已被撫平。
5.請從表達技術方面賞析文章第④段中畫線的句子。(5分)
6.“百年震柳”有怎樣的深刻意蘊?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47分)
(一)文言文閱讀(3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題。
魯翀,字子翚①,鄧州順陽人,從蕭克翁受學。克翁隱居不仕,有學行,為州里所敬,嘗夢大鳥止其居,翼覆于軒,明日翀至。翀始名思溫,克翁為易命名,以符夢兆。從京兆蕭渼游,其學益宏以肆,翰林學士姚燧以書抵渼曰:“燧見人多矣,學問文章,無足與子比倫者。”于是渼以女妻之。
延鹽五年,拜監察御史,時有旨凡以吏進者。例降二等,從七品以上不得用。翀言:“科舉未立,人才多以吏進,若一概屈抑,恐未足盡持平之議。請吏進者,宜止于五品。”許之,因著為令,時宰相鐵木迭兒專事刑戮,以復私憾,翀因謝病去。
頃之左丞相使人勞翀曰今規模已定不同往日宜早至也。翀為強起,文宗②之入屯,大臣問以典故,翀所白近漢文故事,眾皆是之。文宗嘗字呼于暈而不名,命翀與平章政事溫迪罕等十人,商論大事,日夕備顧問,宿值東廡下。文宗虛大位以俟明宗,翀極言:“大兄遠在朔漠,此真有阻,神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