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啟用前
天一大聯考 2016-2017學年高二年級階段性測試(三)
語 文
本試題卷分第I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考生作答時,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答題注意事項見答題卡),在本試題卷上答題無效。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閱讀題
―、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稅制是周禮的重要內容。禮確立一定特權,更限制特權的擴張,所以叫“制”。西周的什一而稅,東周禮制被諸侯破壞后就不斷被改革加稅,這是一個王朝腐敗沒落的必然 趨勢。古人早看出“靡不有初(政權無不有善始),鮮克有終(少能保持到善終〉”。 (《詩大雅,蕩》)創業初主,多不敢輕視民生,尚能省政寬民,什一而足。嗣后享成之君 及其權責集團,生來就是奴役人民,一代驕奢于一代,上行下效,揮霍無度,機構不斷臃 腫,“國用”老嫌不足,貪欲總是超前膨脹,故君臣不斷策劃改制加稅。
早在哀公百年前的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就以“國用不足”為由改什一為什 二,孔子在《春秋》中書田:“初稅畝。”《左傳》云:‘‘初稅畝,非禮也。谷出不過藉,以豐財也。”周禮:百畝糧田以十分之一為公田,藉(借)助民力代種,所出谷物交公,國用量入為 出,不超過此數a其余十分之九分配給農民自種自收,不再征稅,是為周禮“取民什一”。 宣公的“初稅畝”,是除原有的什一稅而外,“又履(步量面積)其余畝(原來不稅的十之九 私田),復十取一”(《左傳》杜預注)。公田已什一,又加收私田的什一,總計什二矣。由 于是首次對農民私田丈量征稅,故名“初稅畝”,為孔子所譏。
后來年饑乏食,哀公已享取民什二之用,還說:“二,吾猶不足!”要求饑民百姓再“為君分憂”。有若一語喝破千古剝削者的無限貪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 與足?”所以有若之對,語若傲君,實出于不忍見饑民轉死溝壑之慘象也,這話在后人聽來,夠驚世駭俗的了。而在春秋時代,乃是公論正理。
孔子有過十分貼切而精彩的論述職: “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禮記緇衣》)世間事,要對立雙方統一認識,很難,最難莫過君對民,故須輔諫匡君、使君守禮,使對立趨 于中和。關鍵在為君之道,“既為君,盡君道”。君道不明,由貪欲昧心;誡貪應知足,足不 足靠人君與百姓比而后知。故智者出而以“知足”教世:“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 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 人口爽(失去味覺),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行為有害)。”
(《道德 經》第十二章>都是名言至理。
釋道二家都教世人知足莢貪,而世之貴人總嫌權不大、富人從不厭財多,罕能知足不貪;倒是貧踐眾生,生已不足而自成知足,永遠過不上人的日子。富責過足而鼓勵黨取, 百妓不足而功慰知足,只能加深人間不平。故任何思想都只宜作思考利器,不可作唯一口號刮風。有子教哀公與百姓比足與不足,老子言“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才抓住事 情的實質。人法天,責在取法“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財政決策,必須先分清哀公與 百姓究競誰更不足,政策當孰補孰損,方能改變“損不足以奉有余”的“人勢惡道”。
(有刪改)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禮,其全稱是周代禮制,它具有雙重而又辯證的功能.既是對貴族享有一定特權的-種保障,更是對特權過分膨脹的一種限制。
B.稅制屬于禮制范疇,在西周時期稅額是十分取一,這個能夠寬民、比較節制的數額反映出周王朝締造者對民眾的懼重態度。
C.周王朝的后嗣君王迫于財政不足的壓力,總是揣摩著如何增加稅收,財政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是他們不知政權來之不易。
D.初稅畝是不符合周禮的,按照周禮.國君只能借助民力耕種公田,而在公元前6世紀卻對民眾的私田進行粗暴的征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有若的回答,雖然有對君主做慢的嫌疑,但其根本動機,卻是對饑民的一片仁愛,實際上是為民請命的壯舉。
B.孔子把民比作心臟,把君比作軀體,把君民看作統一體,不過這個精彩的比喻只是理論狀態,現實中君民關系多是難以調和的3
C.老子極力陳述色、音、味、狩獵、珍寶對人生理、心理以及行動的摧傷與狀害,意在告誡人要克己寡欲,可謂人生之大道。
D.老子的知*足學說有深刻的救世情懷,因為一旦君主富厚其生,那么民眾就會深受剝削,進而輕生敢為,社會就會不安穩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初稅畝這項新政為孔子所大不許,因為它“損不足以奉有余”,加重民眾的負擔,這體現了儒家重民的思想。
B。君民關系趨于中和,關鍵在于為君之道,君上不要因貪欲蒙蔽自己的心志,因為利令智昏,君上智昏,天下昏暗。
C。權要富豪仍覺得權勢不夠充裕,于是進一步侵損本已貧賤的民眾以自肥,這是人世 丑惡的規則,是違背大自然運行規律的。
D。統治者大富大貴仍被鼓勵競取,百姓又卑又乏卻被勸說安分知足,人間不平更為加劇,這是佛老思想本身造成的。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宇,完成4-6題。
賈政教子
(背景提示:賈寶玉引逗忠煩王爺的戲子琪官.王爺派府官到賈府索要,該宮在賈政面前質問寶玉,寶玉先是不承認,被揭穿底細后交代琪官的下落。)
賈政此時已氣的目瞪口歪,一面送鄧長府官,一面回頭命寶玉“不許動!回來有話問你!”一直送那官員去了。才回身,忽見賈環①帶著幾個小澌一陣亂跑。賈政喝令小斯“快打,快打!”賈環見了他父親,唬的骨軟筋酥,連忙低頭站住。賈政便問:“你跑什么?帶著你的那些人都不管你,不知往那里逛去了,由你野馬一般!”喝令叫跟上學的人來。貧環 見他父親盛怒,便乘機說道方才原不曾砲,只因從那邊一過,那井里淹死了一個丫頭, 我看見頭這樣大,身子這樣粗,泡的實在可怕,所以才赴著跑了過來。”貧政聽了驚疑,問道好端端誰去跳井?我家從無這樣事情,自祖宗以來,皆是寬柔以待下人。大約我近 年于家務疏懶,自然執事人操克奪之權.致使生出這暴殄輕生的禍患,若外人知道,祖宗 顏面何在!”喝令快叫賈璉、箱大、來興》小廝們答應了一聲,方欲叫去,賈環忙上前拉住 賈政的袍裸,貼膝跪下道:“父親不用生氣。此事除太太房里的人,別人一點也不知道。 我聽見我母親說……”說到這里,便回頭四顧一看。賈政知其意,將眼一看眾小廝,小廝們明白,都往兩邊后面退去。賈環便悄悄說道:“我母親告訴我說,寶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著太太的丫頭金釧兒②強奸不遂,打了一頓,那金釧兒便睹氣投井死了。”話未說完,把個賈政氣的面如金紙,大喝“快拿寶玉來!一面說一面便往里邊書房里去,喝令“今 日再有人勸我,我把這冠帶家私一應交與他和寶玉過去!我免不得做個罪人,把這幾根煩惱鬂毛剎去,尋個干凈去處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雅!”
那寶玉聽見賈政.吩咐他不許動,早知兇多吉少,那里承望賈環又添了許多的話。正在廳上干轉,怎得個人來往里頭去梢一信,偏生沒一個人,連焙茗也不知在那里。寶玉急的跺腳,正沒抓尋處,只見賈政的小廝走來,逼著他出去了。賈政一見,眼都紅紫了,也不 暇問他在外流蕩優伶,表贈私物,在家荒疏學業,淫辱母婢等語,只喝令“堵起嘴來,著實 打死!”,小廝們不敢違拗,只得將寶玉按在凳上,舉起大板打了十來下。賈政猶嫌打輕了, 一腳踢開掌板的,自己奪過來,咬著牙狠命蓋了三四十下。眾門客見打的不祥了,忙上前 奪勸。賈政那里肯聽,說道:“你們問問他千的勾當可饒不可饒!素日皆是你們這些人把 他釀壞了,到這步田地還來解勸,明日酴到他弒君殺父,你們才不功不成!”
眾人聽這話不好聽,知道氣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覓人進去給.信。王夫人聽了不敢先回賈母,只得忙穿衣出來,也不顧有人沒人,忙忙趕往書房中來,悅的眾門客小廝等避之 不及:王夫人一進房來,賈政更如火上澆油一般,那板子越發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寶玉 的兩個小廝忙松了手走開,寶玉早己動彈不得了。賈政還欲打時,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 賈政道:“罷了,罷了!今日必定要氣死我才罷!王夫人哭道寶玉雖然該打,老爺也要 自重。況且炎天署曰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寶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時不自在 了,豈不事大!”賈政冷笑道倒沐提這話,我養了這個不肖的孽嶂,已不孝,教訓他一 番,又有眾人護持,不如趁今日一發勒死了,以絕將來之患!”說著,便要繩索來勒死s王 夫人連忙抱住哭道:“老爺雖然應當管教兒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將五十歲的人,只有這個孽陣,必定苦苦的以他為法,我也不敢深勸。今日越發要他死,豈不是有意絕我?既要勒死他,快拿澠子來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們娘兒們不敢銜怨,到底在陰司里得個依靠。”說畢,爬在寶玉身上大哭起來^賈政聽了此話,不覺長嘆一聲.向椅上坐 了,淚如雨下。
(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十三回,有刪節)
【注】①賈環,系賈玫庶子,趙姨娘所出,寶玉異母弟。②寶玉與金釧兒開玩笑,被王夫人誤會,金釧兒挨打,并被趕出賈府,金釧兒滿含冤屈,投井而死。
4.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最恰當的-項是(3分)
A.賈政“氣的目瞪口歪”這個極為夸張的表情,其實是賈政做給王府官員看的意在表 明自己絕不護短,要痛懲孽子。
B.賈政聽罷賈環的話,未加分析與驗證,就給寶玉定下淫辱母婢的罪名,這表明賈環在賈政心中是有很重的分童的。
C.賈政狠絲罰寶玉,甚至要殺之后安,他的出發點是大家族利益,他認為這個有危險的兒子會毀掉祖宗歷經九死一生創下來的基業。
D.王夫人以死逼勸賈政,實際上更多出于她的一己私心,寶玉一死,她就失去了依靠,他日賈環繼承家業,她甚至會毫無安全保障。
5.文中賈環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答:
6.賈政的形象是復雜的,作者是如何塑造這個人物的?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中國現代法學的“洋翰林”--程樹德 程樹德先生曾獲舉人功名,后留學于日本,畢業于日本法政大學法律科回國后通過 留學生授職考誡,賜予法政科進士出身,授翰林院編修。
先生十歲喪母,孤苦無依;勤奮自學,通育達蘭,熟讀經史,博覽群書。清光緒三十二年 (1906),先生二十九歲,首部著作《國際私法》七卷問世;1919年,《漢律考》七卷問世。
1925年,出版《九朝律考》,這是樹德先生平生最為重秀的著作之一。曾于1935年再 版,后又重版兩次。此著廣收從公元前2世紀起至公元后7世紀間歷代已經散失了的法 律、科令、格式'刑名和其他相關資料,并作了綜合考證與論述。以十年之功,編成《九朝 律考》二十卷,三十余萬言。參考書藉凡數百種,內容包括漢律考、魏律考、晉律考、南北 朝律考(梁、陳、后魏、北齊、后周)、隋律考等九朝的法律考據與論證。新中國成立前,此書在國外已有多種譯本=在國內列入大學教材,現在仍為政法高校研究生必讀參考書 目,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程氏有云:“余嘗謂有清一代經學詞章遠軼前軌,獨律學闕 馬不講。紀文達編幕《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