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科試卷
答題時間:150分鐘 滿分:150分
第Ⅰ卷 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議論類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被稱為“春秋戰國”時代的東周,是古代中國社會秩序變動最激烈的時期。從思想文化的角度來看,士人和私學的興起,是這一時期最值得注意的現象。
士人和“士”有著密切的關聯。在周代,士曾是貴族階層的一員,其地位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和其他的貴族一樣,接受《詩》、《書》、禮、樂等方面的教育。在社會大變動的時期,他們極易失去自己原有的位臵,少數人幸運地上升到卿大夫的階層,但大多數人則降入庶民的行列。士地位下降的一個典型表現,就是“四民”這一說法的出現,士民、商民、農民、工民的劃分至少在戰國時期就非常普遍了。
士開始大量淪為士人,是在孔子前后。與此前的士相比,他們地位下降了,從貴族降為庶民,但也擺脫了對某些特定貴族的依附,成為自由人。這意味著在社會結構中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的階層。除由士而來之外,士人的產生還有兩個途徑:王官的下降和庶民的上升。前者如《論語微子》中所記載的太師摯等樂官散落民間,成為士人。后者則與私學的興起有關,庶民因此可以接受教育,擁有知識從而進入士人的行列。士人沒有貴族的權力和地位,可是也不像其他庶民那樣從事耕作等固定的職業。他們最重要的特長是知識和技能,多以此往來于各國,尋求賞識自己的君主。
士人的興起與諸子學術之間有密切的關系。諸子之學,其實就是士人的學問。和王官之學不同,它出現在民間,因此也可以叫做私學。所謂私學,可以從教育和學術兩個方面來看。教育意義上的私學是指民間的教育,學術意義上的私學主要指諸子的學術。中國古代的知識和學術,原本為官府壟斷,是所謂的王官之學。只有貴族才有機會接受教育,擁有知識。但隨著王權的衰落,王官不斷流落到民間,因此出現了學術下移的趨勢。這為私學的出現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另一方面,士人的興起和活動,使得培養士人成為社會的需要,這也是教育上私學出現和存在的一個重要理由。
與官學相比,私學可以使知識普及到社會的每一個階層,使任何一個人都有機會獲得知識。這在中國古代的教育史乃至整個文明史上都是劃時代的大事。但其意義遠遠不止于此。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開私學聚徒講授之風的孔子便是其中一個典型。他收授弟子,沒有門第的要求,所以很多弟子如顏淵、子張等都出身寒門。孔門教授的內容,主要仍是詩書禮樂,但他已經把新的精神注入到了舊的文獻中。譬如他把“仁”作為禮的基礎,就與過去對于禮的理解不同。在這種教育中,新的學術和知識其實已經誕生,這就是諸子學。
諸子學的自由和創造性是官學無法相比的。對于王官而言,知識僅僅是職業,他們的態度是“不知其義,謹守其教”,沒有反省的精神,因此也就沒有創新的基礎。但士人不同,流動不居的身份使他們可以擺脫某種權力的束縛,從而對知識以及當時的政治進行反省,進而發展出新的思想。這些思想當然不是單調的,而是多元的,春秋到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也得益于此。 (摘編自王博《士人和私學的興起》)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劇變,一方面打破了原來穩定的社會秩序,讓時局動蕩不安;另一方面也讓思想文化發生新的變化,促進了學術的繁榮。
B.“士”在周代曾是貴族階層的一員,擁有專門的知識技能,但在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動時期,其地位出現了上升和下降兩個方向的變化。
C.士人雖然社會地位下降了,但他們在失去貴族身份的同時,也因擺脫了對特定貴族的依附而獲得自由,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特殊知識階層。
D.在春秋戰國時期,士人不像農民、工匠和商人那樣有固定的職業,他們大多來往于各諸侯國,憑自己的學問游說國君,居無定所,仕無定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孔子對中國古代教育和學術貢獻極大。他開創了聚徒講學的私學教育,促進了知識的普及,而且在授課中賦予傳統文獻以新意,使諸子學得以誕生。
B.“私學”是相對于“官學”而言的,既可指與官方教育相對的民間教育,也可指來自民間的諸子之學。私學的興起,是東周時期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
C.諸子之學與王官之學不同。前者是士人的學問,代表當時新的學術和知識,自由而富有創造性;后者是被官方壟斷的學問,因襲傳統,守舊僵化。
D.春秋戰國時期,官方教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詩》、《書》、禮、樂等,授教對象為貴族;私學教育雖也以教授這些內容為主,但學生包括了庶民。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私學和士人之間,實際上呈現著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一方面,士人的興起促成了私學的出現;另一方面,私學也促進了士人階層的壯大。
B.王官是指在周朝政府中掌管各種學問、技藝的文化官員,但隨著王權的衰落,一些王官流落民間,進入私學,對私學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C.私學的興起不僅讓寒門子弟有機會通過接受教育而改變自己的命運,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也有利于知識的普及和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
D.百家爭鳴之所以能夠出現,是因為士人擺脫權力的束縛之后,以自由獨立的身份,對傳統知識和現實政治進行了反省,發展出了新的思想。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愛書之人范用
2010年9月14日,范用去世,北京美術館東街的三聯書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邊有一句巴金當年題贈給他的話: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溫暖的腳印里。
從打包、收發開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員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長、副總編輯兼三聯書店總經理。他在三聯70年,有人說,三聯的風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風格。
1969年,當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長陳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寧干校勞動時,仍不忘交談讀書感受,他們的美麗構想是--將來條件成熟的話,辦一本讀書雜志。
1979年,范用和朋友們辦起了《讀書》雜志。雜志一創辦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風格。創刊號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時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讀書無禁區》。此文激起巨大波瀾。有的人很會聯想,說《讀書》刊登此文是為提倡大家讀《金瓶梅》這樣的書,主張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