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啟用前 試卷類型:全國卷
2017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畢業生復習統一檢測
語文試卷
本試題卷共10頁,22題。全卷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祝考試順利★
【注意事項】
1.答卷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4.選考題的作答:先把所選題目的題號在答題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鉛筆涂黑。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5.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閱讀題(7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邸”本指古代朝覲京師的官員在京的住所,早在戰國時就出現了,后來作為地方高官駐京的辦事機構,專為傳遞和溝通消息而設。漢代的郡國和唐代的藩鎮,都曾在京師設“邸”,重在傳達朝政消息,凡皇帝諭旨、臣僚奏議以及有關官員任免調遷等都是邸吏們所需收集抄錄的內容。“邸報”最初是由朝廷內部傳抄,后遂張貼于宮門,公諸傳抄,故又稱“宮門抄”。此外還有“轅門抄”,即明清總督或巡撫官署中發抄并分寄所屬各府、州、縣的文書和政治情報。清廷內閣還在北京的東華門外設有一個叫做抄寫房的專門機構,負責朝政新聞的發布。報房每天派人去那里抄取當天發布的新聞,除朝廷政事、諭旨和動態的報道全部照登外,奏折因數量較多而適當選用。
明清很多知識分子都有閱讀《邸報》的習慣,顧炎武說他的祖父七十幾歲了,還每天牽掛著朝廷的事,不間斷地閱讀《邸報》,甚至抄錄成帙。以文人形象風靡于晚明的袁宏道,辭官歸隱后在給友人的信中說:“每日一見《邸報》,必令人憤發裂眥,時世如此,將何底止?……萬一世界擾擾,山中人豈得高枕?”這些都顯示,知識分子在《邸報》的閱讀中,感受到朝廷乃至天下國家的具體存在,這就造成了知識分子對朝廷的認同感和參與感。
在《邸報》的傳播下,《邸報》的讀者共同立足在務實層面上,共同思考政府的運作--朝廷已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已成為裁斷“天下”各種實際事務的權力機構。知識分子透過對這種具體事務的“參觀”,進一步理解朝廷與天下的意義。這樣,《邸報》就成為了知識分子與朝廷、天下,或者說是個人與社會整體之間的一個中介。明末東林黨的成立與發展,就與《邸報》有著密切的關系。《明史顧憲成傳》中說,顧憲成在“講習之余,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而朝廷的官員也和他“遙相應和”。這是因為有《邸報》作為中介,他可以及時獲得信息、了解朝政,并和朝廷官員互通聲氣,乃至于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邸報》作為中介,這批立足于江南的知識分子,如何能夠持續他們對北京事務的參與,并凝聚成一股跨地域的政治勢力。可以說,明代的信息傳播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打破了地域和社會階層的隔閡。
當《邸報》透過行政系統由權力中心向外擴散,以至于構成傳播網絡時,它也就成為一個天下人共同觀看的“舞臺”。在空間上各自分散的讀者,透過這個共同媒介的閱讀,形成了共同的觀看交集。在閱讀的過程中,他們可以參與共同的事件,在共同事件的參與中,他們置身在一個共同的“參觀”情境中,不只是觀看,也可以進一步成為參與者。在這個參觀的過程中,他們在理性上逐漸對耳目所不能及的社會情況有所認知,而在感情上也開始對“事不關己”的社會事件發生興趣,因此逐漸培養出關于社會的想象,在想象中他們的社會意識也相隨成長。可以說,社會尤其是跨地域的社會,就是因為有傳播媒體在中間發揮了它的價值,不斷刺激一般民眾對社會的想象,使得這個社會成為一個真實可感的存在。
(摘編自《明清的信息傳播與公眾社會》作者王鴻泰)
1.下列有關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邸”作為地方高官朝覲京師的住所,在戰國時就已出現,漢代以后,朝廷將“邸”設置成傳遞朝政信息和政治情報的辦事機構。
B.“邸報”是一種專門傳遞朝政文書、皇帝諭旨、臣僚奏議、官員升降調遷等朝政信息的新聞文抄,由各地派駐京城的邸吏負責抄錄。
C.清代的“抄寫房”代表朝廷對外發布朝政新聞,其發布的內容除朝廷政事、時局動態和諭旨外,還有大量的臣僚奏折。
D.明清時期,《邸報》已經成為許多知識分子了解朝政、關心國事和參與政治的主要媒介,知識分子通過閱讀《邸報》,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漢代和唐代,“邸報”的讀者主要限于郡國和藩鎮的高層官員,而到明清以后,《邸報》的讀者范圍已經擴大到了一般官員和士人。
B.以《邸報》作為媒介,明清許多知識分子理解了朝廷的權力運作,認識到朝廷在處理社會事務中的意義,從而增強了他們參與政府事務的意愿。
C.明代東林黨充分利用《邸報》的信息傳播功能和社會影響力,與朝廷官員互通聲氣,積極參與朝政,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D.當《邸報》不再受政府權力的控制,發展成一種傳播網絡的時候,每個置身于該網絡的人都有了進一步認識和參與社會政治的機會。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邸報》類似于今天的報紙,隨著明清新聞發布和傳播機構的完善,它在構建個人與社會政治關系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彰顯。
B.顧炎武的祖父和袁弘道都是《邸報》的忠實讀者,他們非常關心朝政和時局的動向,袁弘道更擔心世事動亂會讓他的隱居生活不得安寧。
C.《邸報》讓跨地域社會中的人獲得了共同面對社會事件的可能性,從而在理性和情感方面改變了他們對現實社會的認識。
D.在不斷閱讀《邸報》及參與社會事件的過程中,民眾逐步產生了關于社會的想象,并藉此增強了個人的社會意識。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1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14分)
王冕畫荷
吳敬梓
王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