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黃山市2017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
語文試題
本試題卷共10頁,22題。全卷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
★祝考試順利★
【注意事項】
1.答卷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4.選考題的作答:先把所選題目的題號在答題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鉛筆涂黑。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題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5.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閱讀題(7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近期多檔文化類節目受到熱捧。冷靜來看,這些節日正是在眾多浮躁、模仿、抄襲、千篇一律的真人秀中的一次突圍,是在反智、游戲、嘻哈氛圍中的高標獨立。節目的成功,反映了傳播者在文化建設、價值堅守、節目創新上的自信、自覺與自新,為我們找到一個講好中國故事的鑰匙,發現并開掘了觀眾的真正需求,引領了時代風潮。
傳播者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信與堅持,深知這片土地氤氳成長的文化具有強勁的生命力和時代價值。從《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到《見字如面》《朗讀者》,這種別開生面的節目創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很多人效仿歐美模式、膜拜韓國風潮的時候,這些節目堅守自己最熟悉的題材而漸入佳境,抵達當下的熱度。創作者們從成語、謎語、漢字、詩詞、書信這些最習以為常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中,尋找承載節目風骨和精、氣、神的支撐。“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找到了豐沛的歷史資源和文化底蘊。詩詞書信有乾坤,里面透露出的意境、情懷、神采等等都是我們中國人最富生命力和獨特氣質的元素。而這些精髓一旦釋放,能量無限。
自信意味著不拿腔拿調,不刻意掩飾。在這些節目中,節目設計、嘉賓選手的即興評述和發揮,真實與真誠是關鍵。《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里,復旦附中的武亦姝、北大博士陳更、初一學生葉飛,即興真實的表現都讓人印象深刻,嘉賓、主持人也讓人耳目一新,這些現場激發與碰撞的真實信息,來自創作者以自信開放的心態,去發現捕捉這些精彩的細節,而不是刻意去擺設。
一個有擔當的媒體不應去跟風、迎合甚至媚俗,而應自覺引領觀眾。這種引領是在媒體專業操守與大眾需求之間的反復考量、磨合與融合。尤其在當前自媒體紛紛擾擾的時代,專業性彌足珍貴。但專業性是正襟危坐?是精深難懂?是曲高和寡?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謂的專業性是用專業理念去引領、激發和滿足大眾需求。
文化類節目已經到了講故事訴情懷的時代。文化內涵的融入,讓節目增添了意趣和底蘊,讓觀眾在娛樂中還能細細品味。在同質化節目都在淺表的游戲打鬧時,這類節目真正觸到了觀眾的共鳴與痛點,引發了觀眾的共鳴。詩詞不僅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情感共鳴、流行歌詞的靈感來源,更重要的是詩詞里有天地、有歷史、有社會、有故事、有人生、有情懷。而書信亦如是。它們讓觀眾領略到了愛到深處的言之切切、情到濃處的低沉婉轉、悲到痛處的肝腸寸斷。節目的成功也讓傳播者看到,原來觀眾并非都追求低俗淺薄,尋求感官刺激。
一個缺乏故事的節目是沒有力量的。這里的故事不僅指參賽選手背后的故事,也指節目設計的敘事環節,更是對故事的核心--人與情感的重視。《中國詩詞大會》經過巧妙設計,沖突、懸念、延宕形成很強的敘事張力。選手背后的故事足以引發觀眾的共鳴。在春節期間,《中國詩詞大會》關于選手和主持人的微信推送放大了口碑效應。
文化節目火了,要警惕一哄而上,又形成新的抄襲模仿。任何題材和形態的產品同質化地推出,生命力都不會長久。希望它能不喧嘩,潤物無聲,成風化人。而這需要創作者更高的智慧、更大的耐心、更開放的心態,從自己的文化中尋求滋養,用最好的故事手段,把自己最擅長最熟悉的東西做到極致,其他一切紛至沓來。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詩詞、書信是最習以為常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其透露出的意境、情懷、神采等富有生命力和獨特的氣質,也包含無限的能量。
B.《中國詩詞大會》里,武亦妹、陳更等人真實的表現都讓人印象深刻,這些精彩的細節離不開創作者心態的自信與開放。
C.媒體的專業性在當前自媒體紛紛擾擾的時代彌足珍貴,它不是正襟危坐,也不是曲高和寡,而是用專業理念去引領、激發和滿足大眾需求。
D.任何題材和形態的產品同質化地推出,生命力都不會長久,文化節目火了之后,又形成了新的抄襲模仿。
2.下列表述中,不是近期文化類節目受熱捧原因的一項是(3分)( )
A.《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是在眾多浮躁、模仿、抄襲的真人秀中的一次突圍,是在反智、游戲、嘻哈氛圍中的高標獨立,是嘉賓、主持人的表現讓人耳目一新。
B.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強勁的生命力和時代價值,《中田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等別開生面的節目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C.《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發現并開掘了觀眾的真正需求,真正觸到了觀眾的痛點,引發了觀眾的共鳴。
D.《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是有力量的,它們的力量來自參賽選手背后的故事、節目設計的敘事環節,以及對人與情感的重視。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化類節目里的故事足以引發觀眾的共鳴,節目中真情實感的流露是《見字如面》《朗讀者》等文化節目受觀眾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B.《中國詩詞大會》設計巧妙,通過沖突、懸念、延宕的手段形成很強的敘事張力,尤其是春節期間關于選手和主持人的微信推送贏得了口碑效應。
C.《中國詩詞大會》等文化類節目的成功說明觀眾并非都追求低俗淺薄,尋求感官捌激。媒體不應該媚俗,而應自覺引領觀眾。
D.除了智慧、耐心和心態,節目的創作者還要從自己的文化中尋求滋養,用最好的故事手段,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