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2017年第一次模擬考試語文能力測試
東北四市大連命題人 欒桂芳 王中華 董媛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分第I卷(閱讀題)和第II卷(表達題)兩部分,共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
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作答時,請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在本試卷上答題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閱讀題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君子”作為中國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今天人們仍將“君子”作為人格美的典范。很多論著中都有這樣的闡釋: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擁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論語》中,君子是有著幾乎完美人格的人,他們有著極高的內心修養,極好的行為準則。這樣由內心品質與外在表現結合形成的、戰勝了所有人格弱點的完人形象是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一直追求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和思考是君子實現其人格理想、成為人格典范的基礎和前提。只有通過學習和思考,君子才能擁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擁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與廣闊視野。孔子重視學習儒家典籍,強調在政治實踐中貫徹禮樂教化的原則,以實現儒家的社會理想。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表明,“詩”在孔子時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項目。正是通過學“詩”,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學意義上的價值--仁義、知禮。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往往不是物質和名利,而是一種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義。仁者,愛人;義者,宜也。但很多時候,人總要面臨仁義與利益的選擇。《論語里仁》篇對此表達了明確的看法:“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君子知禮好禮,以禮來處理人與自身、他人、社會的關系。《論語》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禮節來表明君子好禮的品質。日常生活中,對祭祀禮儀的推崇與尊重最能表現君子好禮的品質。在周禮幾近消亡時,孔子的弟子問他是否可以結束一些祭祀儀式了,孔子表現得十分不舍。他難以割舍的不是禮的具體形式,而是禮所包含的精神導向作用。這不僅是對長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戀,更是對禮制下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的不舍。
無論君子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樣的角色,《論語》中的“君子”形象所承載的人生美學價值一直是幾千年來知識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國知識分子心中是道德完人:博學多識,仁義知禮,德行高尚;有治國安邦之能;處下位不餒,居上位不驕。無論在道德還是在行為上,君子由內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終令人神往。 (218.24.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