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說的課題是《背影》,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1、《背影》選自語文出版社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敘事性散文,作者朱自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這一單元都是回憶性敘事散文,本文以父親的背影為線索,讓我們感受到一種異常真摯與至誠的親子之愛。
2,、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①知識與能力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掃清文字障礙。學會在閱讀中抓住關鍵語句,體會并賞析其在語言環境中的特殊意義和作用;領會文章情感。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 整體感知,深入探究,自主合作探究。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融于字里行間的真摯、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溝通個體體驗,體會天下至情--親情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融于字里行間的真摯、深厚的父子之情。
(2)教學難點:把握文中對父親背影的細節描寫,體味父子之間濃厚的深情。
4、課時安排:兩課時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三、說學法
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方式,具體的學法有:
探究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后,要進一步深入探究學習。
合作交流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1、導入本課時新授內容
2, 討論交流
第一步是教師引導學生共同完成兩個問題⑴ 文中四次寫到背影,都出現在哪里?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2)哪一次給你的印象最深刻? 為什么這一次的印象深呢?
學生通過簡單的思考討論,不難解決這個問題,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領會本文的構思角度“背影”,從而直接進入到本課的分析難點而不至于偏離。
第二步學生自疑討論。在這一過程里,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相關語段,寫出自己設計的問題,并自由發言,師生共同篩選最符合教材要求、富有創新的問題來進行探討。如:
⑴父親爬月臺的動詞中,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
⑵作者為什么不寫父親的正面,比如皺紋、白發等等,而只寫了背影呢?
⑶文中寫一見父親的背影就流淚,是什么原因呢?
⑸最后作者又寫到背影,有什么作用呢?……
這樣安排的目的 ∶
⑴學生通過質疑、解疑,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培養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⑵讓學生認識到獨立思考和集體合作的結合的重要性。
⑶通過篩選總結問題串,分散重難點,突出關鍵。
3、深入語言、體會真情
從本文的語言特色看,本文語言樸實。通篇寫父親多么關心愛護兒子,兒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么華麗的詞藻。尤其是父親的那幾句話。因此我會這樣引導:
“本文的語言十分樸實,特別是父親的話,雖然不多,卻含義豐富,請問父親一共說了幾句話?找出來讀讀品品。”
都讀過后再來品,讓學生感受與單獨的一句的不同感覺,放在一起品味,也許容易品出味道來。學生指出句子后,師生共同體味父親言語里所蘊涵的深厚感情,在學生自主探究、討論的基礎上適當引導、點撥。如“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一句叮嚀,把二十歲的兒子當孩子!這就是中國的父母!不管孩子多大了,他永遠是孩子!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里面沒人!”擔心兒子是否順利到達北京、擔心行李的安全,真是兒行千里父擔憂啊!這樸實的語言都充滿了對兒子的體貼之情。這一環節仍把重點放在了對課文語言的品味上,突出了語文課“語味”的特點,繼續指導朗讀。
4、課堂小結
為改變課堂小結成為知識機械重復這種現象,教師先讓學生回憶重點內容,由學生總結,教師給予肯定和評價。
5、布置作業
讓學生聯系自己生活實際,結合本文的寫作特點,寫出一篇表現與父母親情的短文交流。
五、板書設計
背影
朱自清
語言--樸實(質樸)
衣著--沉重(黑) 父愛子
體態--胖 蹣跚
動作--探 攀 縮 傾(艱難努力)
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