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教材
《別了,不列顛尼亞》是高中語文必修一,新聞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記敘了香港回歸的盛事。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在眾多香港回歸的報道中脫穎而出,被選入語文教材。學習本文,有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聞舊知的復習和新知的掌握。還有它匯聚一般消息類文章所有的特點于一身,并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時,滲透愛國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新課程要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設計教學目標,根據這一要求及本文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多媒體展示)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新聞的知識 2. 品味文章的語言
(二)、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了解史實,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學生對新聞并不陌生,但是他們缺乏獨立閱讀新聞的能力,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把握文章重要信息,體會本篇新聞的突出特點(描寫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回顧,使作品厚重感增加)
教學難點:自主閱讀過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將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有機融合的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對于教師的作用,新的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這一堂課,我會采用對話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配以多媒體圖片,滲透愛國情感教育。
學法:由于香港回歸是97年的事件,當時雖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年。高一學生記憶不會深刻。因此,授課前,應安排學生通過多渠道搜集這方面的資料,在課堂上,學生應在教師指導下,獨立閱讀課文、主動發現問題,并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設想:所以,我是這樣進行教學設想的。作為新聞單元的第一篇,首先帶領學生回顧新聞知識,明確這篇新聞的結構。由于作者按時間順序,在抓取重要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所以重點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列出文中的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體會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一)、情景導入 激發興趣
在《東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榮的圖片。讓學生帶著興趣一起走進新課。
(二)、復習舊知 掌握新知(多媒體展示)
先提問文體知識,由于初中學習過新聞。所以在這里簡單復習新聞定義,而《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一篇特寫,所以重點介紹新聞特寫。關于新聞的結構以提問形式明確。
(三)、獨立閱讀 掌握字詞
學生獨立朗讀課文,學生讀過后,教師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詞
(四)、整體感知 理清結構
1、在排除字詞干擾和獨立閱讀基礎上,學生找出本篇新聞的結構
2.由于結構中,重點是主體部分,我設置兩個問題:(多媒體展示)
(1)主體部分按照什么順序展開的描寫的?
(2)這部分寫了幾個重要場景?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行文思路。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容易明確:主體按時間順序描寫,共抓取了三個重要場景。(多媒體展示)
(五)、小組合作 探究文本
合作探究:新聞事實在篇幅上的特點?(多媒體展示)
這一問題的設置,一是引導學生獨立發現問題,二是水到渠成地引出本文學習的重點:那就是新聞背景的作用。新聞大部分筆墨在書寫背景上,有自然環境的,更有厚重的歷史背景資料。既渲染了當時交接儀式的氛圍,突出英殖民者離港時的悲痛。又用歷史背景烘托現實,增強文章的歷史滄桑感和現實的喜悅感。適時的把德育教育滲透給學生,讓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責任感洶涌起來。這樣,本文的重難點就都被突破了。
(六)、學生小結 布置作業
為了體現師生合作共贏,我讓學生做本節課的小節,并適時給出作業:學以致用:試關于校園生活寫一篇消息,并適當運用背景描寫。
(七)、選點重敲 情景再現
最后,教師再一次選點重敲,感受本文重點內容:歷史背景。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香港歷史圖片,既突出厚重的歷史,又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當學生看到香港由被占領到回歸,再到回歸后的繁榮,內心已被愛國情感浸透,此時,在師生齊唱的國歌聲中,結束這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