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了解這則新聞評論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培養我
們在快速瀏覽中抓住主要信息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品味作者評論性的文字、關鍵詞語的含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到教育在任何一個時代,對于任何人都有重要的意義。
3學情分析
三年三班共有學生62人。這些學生升入初三以后,他們沒有了小學時的無憂無慮、初一初二時豐富舒適的課外生話。大部分學生都能明確自己學習的目標,把玩這方面的“精神、才智”用到學習上。也有部分學生由于基礎較差,對學習興趣不濃,學習較被動。
4重點難點
感受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困難,讓我們感受父母精神的偉大,樹立起正確的學習態度。
5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由提問有關新聞文體的知識引入。
1、新聞的六要素是哪些?
2、新聞結構的五部分分別是什么?
3、新聞文體的三大特點是什么?
4、電頭一般包括哪些因素?
二、展示學習目標,并認定目標:
1、識記文中的規規矩矩、震撼、寬裕、簡陋等字詞和趨之若鶩等詞義。
2、了解新聞評論的文體特點。
3、朗讀文章,整體感知文章主要內容,把握行文思路。
三、預習檢測與字詞教學:
在學生交流預習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下列檢測
1.讀準下列字詞的拼音。
規規矩jǔ 矩jǔ 震撼hàn 寬裕yù 簡陋lòu 趨之若鶩wù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寬裕:寬綽、富裕。
趨之若鶩:像鴨子一樣,成群地跑過去。多比喻許多人爭著去追逐不好的事物,鶩:鴨子。
力所能及:自己的能力所能辦到的。
震撼:震動,搖撼。
3.介紹新聞評論的文體特點
新聞評論也是報刊中常見的一種文體,就是對新聞進行評論,表明作者的看法或態度。它的材料是新聞所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調查來的。但是,材料的運用往往是選擇性的,它的目的不是講述事實,而是闡明對事實所持的觀點。
四、課文內容學習。
1、分別指名多位學生高聲朗讀全文。注意不要錯讀和漏讀。
2、引導學生談談讀了文章的感受,
在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叫3-5名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3、教師評點并明確: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是一則新聞評論。記者以調查的統計數字為依據,得出了農民工盡管收入低,但非常重視子女的上學問題的結論。“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是記者給那些貧窮的但重視教育的農民工的評語,道出了人民大眾的心聲。
4、再讀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學生瀏覽全文后,先思考,后討論,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分析和展示。教師在聽取分析后引導統一認識,明確行文思路。
公布結果------調查過程--------展開評論
5、文章主旨:
本文是新華社記者在對農民工家庭調查后得出的數據進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結論:再苦也沒有苦孩子。讓我們在感到一絲寬慰的同時,更為他們擔憂,如何讓他們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樣的教育。
6、探究思考:
在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時,作者為什么要強調農民工收入低和農民工是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支柱這兩個事實?
明確:作者強調這兩件事實是為了說明供子女上學對農民工來說是極其艱難的事,盡管他們的子女就讀于民辦民工學校,但是教育費用占據著他們收入的很大的比重,在這種情況下仍能想盡辦法送子女上學,更可見他們對教育的重視。
7、小結此講:
五、當堂檢測:
1、依照下面的話重新立意造句.下面的話中“別人”與“自己”是一組對立的詞語,并反復使用,造句時要考慮這一點。
學會欣賞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學會呵護別人,就是疼愛自己。
2、下列句中,沒有修辭手法的是( )
A、他們想沖過來,可是鬼子的火力太緊,只好像流星一樣,離開大隊,單獨活動。
B、星脫離軌道,就會隕落,八路軍掉隊了,卻能主動打游擊。
C、們來到河邊,星光底下,看見河面不過半里來寬,隔河有幾點星光,像是村落。
D、山下模模糊糊地顯出一座城,到處亮著電燈,像星星。
六、作業布置:
抄寫字詞和解釋(屏幕展示部分)。
2、《練習冊》52頁1-3題。
七、板書設計
猜想 失學率高
公布結果 實際 無一人輟學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收入低,負擔重
再苦也沒 調查過程 受教育范圍廣 再窮也不能窮教育
有苦孩子 城里人 同樣重
展開評論 農民工 視教育
第二課時
一、教學導入:
由問卷調查的詢問引入。
二、展示學習目標,并認定目標:
1、理解作者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
2、品味作者評論性的文字、關鍵詞語的含義。
3、概括寫作特點,與消息進行比較學習。
三、預習檢測與字詞教學:
在學生簡要復習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下列檢測
1.為下列加點詞注出拼音。
規規矩矩( ) 震撼( ) 寬裕( ) 簡陋 ( ) 趨之若鶩( )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
寬裕: 趨之若鶩:
力所能及: 震撼:
四、課文內容學習。
1、簡要回顧上講內容,復習鞏固。
本文是新華社記者在對農民工家庭調查后得出的數據進行分析而得出的震撼人心的結論:再苦也沒有苦孩子。讓我們在感到一絲寬慰的同時,更為他們擔憂,如何讓他們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樣的教育。
2、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一些相關的數據,并加以分析思考:這些數據說明了什么?對作者所持有的觀點起什么作用?
在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叫3-5名學生進行全班交流。教師評點后明確:
3、為什么在第6段中說“這是本次調查最為有價值的一組數據”?
雖說中國社會科學院陳光金副研究員沒有做具體分析,但我們從前文敘述中已能夠捕捉到這樣一些信息:1)農民工子女都能接受教育。2)農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不能接受同等教育。這就為 今后政策的調整確立了方向,這種不平等教育將隨著和諧社會的建設慢慢消失。
4、寫作特點:
1)重視以事實說話
全文列舉了調查后的許多事實,尤其是大量的數據,使讀者多諸多事實有所思考,也便
于理解作者所作的評論。
2)、善于設置懸念,渲染反差,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作者還善于設置懸念,大事渲染調查設計的結果與實際結果的反差,引起讀者去了解調查的實際結果。
3)、講解獨到,視角新穎。
本文選取羅勒當前一個熱點問題,即農民工子女受教育問題來展開評論。在根據數據得出震撼人心的結論后,對農民工重視教育的做法表示充分地肯定,同時也在文字的敘述中表露了農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接受不一樣的教育表示同情。
6、探究思考:
探討學習課后練習四
明確:消息是用事實說話的,在《我三十萬大軍勝利南渡長江》和《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江澤民宣告香港進入新時代》中,作者只陳述事實,基本沒有發表什么議論。新聞分析(也稱新聞評論)《再苦也沒有苦孩子--平淡數據后的震撼信息》,作者也列出了大量的調查來的數據(事實),全文也是寫實為主,他的寫作目的主要是擺事實,還是談觀點,請討論。
新聞評論的主要目的當然是談觀點,擺事實的目的還是在于證明自己的觀點。
7、小結此講:
五、當堂檢測:
1、下面有語病的一句是( )
A、這種戲弄并未惹惱一位身材高大、舉止莊重的女士,手中拿著一張紙,站在其他十四人面前絲毫未動。
B、盡管投票站的男人們在那一刻受到了觸動,但他們的思想并未因此而放開。
C、難道努力提高婦女地位讓你們男人自豪地看著自己的妻子的公眾意識在提高,還是有罪?
D、婦女現在所享有的這些權利,是通過眾多婦女自由斗士們不懈努力才獲得的。
2、選字填空
(1) 忿 憤 A.女無聲,漢子連續用鞭子抽打。觀眾( ) 不平
B.黃省三 ( )恨地說:“你們真是沒良心哪,你們這樣對待我。”
(2) 爆 暴 A.可憐的爸爸,為饑餓所迫時常( ) 躁使氣。
B.黃省三忽然( ) 發悲聲:“不,不,我不能死。”
六、作業布置:
1、《練習冊》53頁4-8題。
2、預習《報人邵飄萍》
七、板書設計
調查 問卷
農民工 125份 震撼
再苦也沒有苦孩子 收入 64---很低 人心
子女 159人
就學 108人---很多
譚義專